正文 第42章 站在國際文化視域之中——2002年傳媒投資與廣告市場(3)(2 / 3)

1.我國的媒介受到哪些壓力?

媒介從1979年起是一個事業型的行業,由國家撥款,進行意識形態的宣傳。後來,媒介自身可以進行經營,有了一些企業化的趨勢,接著份額逐漸變大,達到了90%,國家撥款已經無足輕重。此時,媒介個體越來越大,市場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形成了產業化的趨勢。無論是從媒介的總體狀況還是從其經營來看,其主要受到了來自三個方麵的壓力。

第一,國際化壓力。WTO帶來的遊戲規則以及技術市場開放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數字化壓力。由於技術革命的變化,社會由模擬時代轉入數字化時代,要求媒介更加豐富、方便,這個時候整個的技術係統、技術基礎都得進行更新。

在國際化和數字化的壓力之下,產生了一個內部壓力,稱之為第三個壓力,也就是製度創新的壓力。這一內部的製度創新的產生是由於媒介為了對應國際化要求,對應數字化設備更新的要求,對整個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而感覺到內部管理的老化以及內部刺激機製的疲勞。國際化要拆除的是行業壁壘,開放市場;另外,還與產業的變化有關,產業的衰退和產業的升級也同資本的流動交織在一起。這樣,國際化和數字化的共同壓力使我們感到了我們製度的疲勞,於是產生了創新的需要。

2.媒介為什麼追逐資本?

媒介追逐資本必須與產業的升級、產業的變化相結合來觀察。媒介之所以追逐資本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業的升級。我們說,90年代人類的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從過去的工業產業轉化為現在的信息產業,而信息產業中媒介產業又成為龍頭。比如,信息產業中有一個基本的板塊叫做基礎設施,其中包括光纖、衛星等等;另外還有一個板塊叫做平台,有頻道平台、係統軟件等等。再有一塊就叫做內容,包括音像、圖片、文字等等。這三個板塊都希望能夠往中心點去轉移它們的人力資源、資本和技術。那麼行業外的資本要進入這個市場,也會極力進入這三個關係密切的板塊重疊的地方,也就是數字電視。

資本運營也好,市場變化也好,始終擺脫不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始終追逐對廣電媒介、數字電視、數字技術的強烈的需求,其原因很簡單,就是與資本本身的逐利性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它要放棄一些衰弱的產業,進入一些處於上升勢頭的產業。這一點其實已經被美國的資本市場所證明。在美國,廣告和傳媒業分三個版塊,195個上市公司,總的市值是4524億元,市盈率是57倍,平均的市盈率是20倍。三個板塊分廣告、廣播電視業和出版發行業。廣播電視業市盈率是100倍,廣告是40倍,出版是12倍。其實在四大媒體中資本追逐的目標不是做幾本雜誌或是幾張報紙,真正的目的是要進入廣電媒體,這是核心所在,也是最能夠贏利的地方。

3.媒介為什麼需要資本?

我也在1997年的時候提出過這樣的疑問:“中國之所以會產生媒介產業化的動因是什麼?”我想首先它存在一個巨大的市場。媒介市場究竟有多大?統計局從來也沒有這個數據,廣電局、宣傳部也沒有這個數據。從經驗上來講,2000年中國的廣告費用是712億,2001年是794億,那麼按照這個媒介市場推算,是不是1400億或者1600億?我曾經說過這一點,有報紙也引用過,說中國的媒介市場是1600億。但是當時我還補充了一句話,因為當時2000年,僅有線電視沉澱的資本就有2000個億,就當時來說,投入100個億,可以盤活5000個億!因為中國的有線電視用戶達到了1個億,是全世界最大的有線電視市場,其市場規模是非常大的,這麼巨大的市場,有著巨大的獲利機會,同時也有著很大的風險。

4.中國的媒介如何做大?

這樣也就產生了下一個問題:大的市場會催生出大的媒體。因此中國的報業集團也好,地方廣電集團也好,所有的集團產生的動因中,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橫比、豎比,但是麵對這個巨大的市場,其規模都是非常小的。像中央電視台,50—60個億,在全球的排行榜上,大概是排到了100個電視台中的第50位左右,與時代華納將近200個億的經營額相比,相差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就得出了第二點,巨大的市場必然催生出若幹個大的媒體,可是大的媒體的生存就必然要與資本合流,為什麼?因為單憑廣告的增長是不足以支撐媒介的集團化發展的,廣告的資源有限,隻能夠維持媒介一般的生存狀態,不具備媒介進行產業升級的資源,所以媒介要想在大的市場上做成大的產業,就必須與資本合流、合作或上市,或者是允許別人投資,這些是必然的選擇。媒介與資本的合流,在中國又碰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也就是中國的媒介尤其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工具,具有很強的宣傳屬性。我認為有三個方麵是在解決這一問題的:第一就是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這個反映在期刊市場上是最明顯的,刊號是國家的,社長、人事權是國家的,終審權是國家的,這是不能變的,但是經營權、廣告權、發行權是可以剝離出來的,通過十年、二十年的簽約,把它市場化,這就是期刊市場。第二就是事業與產業的剝離,原來是事業與產業混同的,就把它一層層地剝離開來,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廣電媒體。第三就是在內容和節目市場中,風險投資的注入,這一點成為了2002年討論的最為熱點也最為關注的問題。中國媒介的競爭到了最後,其實就是內容的競爭。現在來看,在內容的競爭上,我們是處於劣勢的。在這一點上,大家大概都會談到內容的問題,隊伍的問題,體製的問題,實際上,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體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