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中國下一個暴利時代是傳媒嗎——2003年中國媒體市場投資分析(1)(2 / 3)

圍繞這些核心媒體我們還有一些配套的服務公司。比如,圍繞報刊就有三種配套的公司:第一種是廣告公司,第二種是發行公司,第三種是閱讀率調查公司。從傳媒產業的角度來講,辦一張報紙是把好的內容賣給讀者,然後再拿廣告賺錢,公司向媒體投錢的原因是因為廣告主或企業無法找到有效的購買者,所以它必須要借助媒體來進行溝通,所以很多人認為媒體又把讀者賣給了廣告主,這就是傳媒產業的一個鏈條。為了告訴廣告主自己的讀者或受眾是誰,所以產生了獨立的第三方公司,即閱讀率調查公司。

電視媒體的配套服務公司有收視率調查公司和廣告監播公司。在以前沒有人告訴廣告主有多少人在看電視節目,廣告主也沒有一個第三方的公司來告訴他誰在看電視節目,所以收視率調查公司就產生了。收視率調查公司是如何進行工作的呢?它在全國主要的城市都有一個自己的調查網,它有幾種手段進行調查,比如日記方法、記錄儀等,它每天都要采集這個數據,然後通過網絡把數據彙集到他們公司中央處理部分,然後中央處理部分再把這些數據賣給大的廣告公司、廣告主和電視台。對於廣告監播公司,它主要是把各個電視台的節日都錄下來,然後告訴廣告主他的廣告是否播出。廣播的配套公司主要是收聽率的調查,它與收視調查是類似的。

再看看新媒體產業的狀況。首先是網絡,比如新浪、雅虎等,我們認為他們是新的媒體的提供者,所以稱之為互聯網內容供應商。這些網絡每天都在滾動地播出新聞,它是一個媒體的載體。另外是手機,移動通信在未來也可以成為媒體式樣的載體,它可以上網去看一些新聞內容,所以我們認為移動通信商將來也有可能成為新媒體的一種。第三種是影視內容提供商。以此可以看出新媒體是指以數字技術為主要載體的一種媒體試驗。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一起構成了媒體產業。

二、傳媒產業收入結構對於傳媒產業收入結構我們做了一個平均的監測。它主要以廣告收入為主,當然還有發行收入,比如光線傳播公司的娛樂在線節日,它的董事長王長田先生就是一個節目供應商,是獨立節目的提供者。我們作為一個觀眾可以通過地方電視台看到節目,所以這個節目的收入就是發行這個節目獲得的貼片廣告收入,這就是節目發行的一種收入。但是,多元化的經營收入在整個傳媒產業鏈裏是比較少的,大家可以知道為什麼。我們研究傳媒產業就一定要研究廣告,因為廣告是整個傳媒產業的主要收入。

1.期刊的收入我們再看一下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廣告結構的分布情況。從西方來講,傳媒產業化時間更長,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產業,一門生意。因各種各樣的關係,我們跟境外媒體的投資人接觸較多,包括像道瓊斯公司、路透社和華爾街日報等西方的公司以及港台的一些傳媒的投資人和發行人。在境外,傳媒產業一開始就是市場化。我們就研究兩個國家,一個是完全市場化的國家,一個是沒有開放傳媒產業的國家。比較一下傳媒產業的廣告結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電視廣告收入占媒體廣告總收入的比例,基本上跟美國差不多,我們的電視廣告收入在整個傳媒收入中所占比例是比較合理的。報紙廣告占總廣告的比例,中美兩國看上去也差不多。但雜誌廣告的結構,美國是5%,國內基本是1.59%。從這裏看出,中國雜誌廣告還會有很大的成長。事實上結果也是這樣。

雖然雜誌廣告可能是有較大成長空間,但是除了廣告自然成長外,雜誌本身的廣告量太少。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國內發行量很大的刊物不重視廣告,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導致的結果是廣告收入前十名的雜誌中很多是國外雜誌的中文版。這就是說我們大多著重培養受眾群的雜誌媒體的收入是很小的,我認為這是國內期刊整個廣告經營額偏低的主要原因。一些大牌雜誌的老總或主辦單位不重視廣告經營,我相信這一點一定會逐漸得到糾正。其實現實結果也是這樣的,最近一兩年,雜誌廣告一定會大幅增長。

中美兩國廣告結構中差距最主要集中在直郵廣告(DM)。直郵廣告在美國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卻幾乎為零,當然這個“零”是不客觀的。最近發現很多民營企業在北京有很多直郵廣告。直郵這種載體不需要一個固定的刊號,隻要在國家工商局做一個臨時廣告登記就行。目前直郵的這個廣告生意營業額還比較小,未來的空間非常大。所謂直郵,就是說發行的期刊是不賺錢的,免費投放給特定的讀者對象。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廣告市場會有一個巨大的成長,但從來沒有人提出一個數字,我們第一次對中國廣告市場進行了預測:到2003年,中國的廣告市場會突破1000億人民幣,到2009年將突破200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的真實性怎麼樣?我認為還是挺準的。我做這個預測的時候,2001年的數字還沒出來,我10月份報告就做完了。當時沒有全年的數字,今年的數字在今年春節後,中國廣告協會公布了一個數字,跟這個數字差別特別小,它公布的是794億人民幣,我這兒預測的數字是804億人民幣,整個相差10億,誤差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