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動畫世界是一塊大蛋糕——中國動畫產業前景分析(2)(2 / 3)

我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有個台灣的投資人來中國談合作,說“我們要做個片子,大陸的市場有多大?”我調研了河北省中小學生的消費水平,是台灣的4倍多。在中國動畫市場分析裏麵,我提出了一個消費層的觀念——區域消費的觀念,中國如果分為東西南北中5個區域,每個區域由於受文化、經濟的製約,對文化商品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但是動畫片相對是可以一樣的。比如日本的《灌籃高手》、《名偵探柯南》,《灌籃高手》沒有在中央台播,但是在上海地區反響非常熱烈,在北京也是相當可以的。但是真人演的故事片就不容易做到這一點,《渴望》在北京紅了,在上海就紅不了,上海的笑星到北京來也沒戲,這就是文化的差異。動畫雖然受大一統觀念的影響,但我們也要注意區域文化的特點。

下麵我想談談動畫業投資的主體,無非就兩種,國營和民營,但為什麼民營的常常投進去就成了無底洞呢?是因為過於盲目,投資人沒有按照市場規律研究項目,製作人又過於依賴投資人,給了錢就做,兩者沒有很好地結合。另外一個就是資金的循環使用和分期使用,我拿到100萬,就用80萬做這個事——其實這是不對的,應該拿到100萬,用20萬做片子,80萬用作後期支持,沒有這個錢就不要做,否則,80萬的片子做完了,卻沒有錢支持後麵的運作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前期的錢投入太大沒有及時收回,等收回時再投入到後期時,已經來不及,前期的製作班子都解散了。

話題五:“魔術經濟”

我現在講講大眾化的概念。我發明了一個詞,叫“魔術經濟”。任天堂的利潤超過了豐田汽車,日本經濟學家沒法用理論去分析它,我覺得用“魔術”這個詞更通俗一些,魔術有神奇的力量,動畫也是這樣,它有影像,可以一關機就消失了。說起任天堂,它先出一個版本,半年後又有個升級版本,然後第二代、第三代,實際上是在培養一個連續消費的消費群。汽車就做不到這一點,大件一開就是十幾年。遊戲卻可以,第一代好容易過關了,第二代又出來了,事實上第二代的投資非常小,隻是程序上的編寫而已,其實設計師早在第一代出來的時候,前三代就都已經開發好了,微軟牛就牛在這裏。這些東西就是動畫的長處,微軟也想在影像方麵有所突破,也在和我們動畫學院合作。

“魔術經濟”就是把無變成有。有人問加入WTO中國的動畫產業怎麼辦,我說沒有什麼怎麼辦,盜版都20年了。現在國外的動畫廠商還是不敢進來,一個小商品批發攤位的小老板不過小學文化,可全國的電視頻道,五六十個頻道,什麼時段演什麼動畫片,在他那裏都有,電視台放什麼,他就賣什麼,都是最新的。加工業就是這樣,加工業賺的是什麼呢?勞力,很少的錢。所以我說,我們應該去挖掘這座金礦,在中國,40多所院校動畫專業在培養專業人才,畢業以後導演很多,製片人不多。

我不同意中國電影走下坡路的觀點,這是有幾方麵原因的,一方麵是體製,電影院不應是光賺電影票錢的,其它的副產業沒有開發。北京青少年活動中心今年暑假辦了一個化石展覽,我的一個朋友帶孩子去看,裏麵的化石90%都是複製品,父母總要陪同子女一起看,花的是3個人的門票,一進門孩子要喝水,回來又要吃雪糕,價格都比外麵貴得多。在中國的市場,這樣的暴利行業應該平衡一下,而在動畫界,暴利是正常的,但我們怎樣真正認識到它,還需要以點見麵。還有一點,不要想得太大太高,比如做個電影去想在美國的市場有多大。

很多人講創新,宮崎駿做動畫20年,7個主角一直在用,形式上並沒有什麼創新,但是內容在不斷完善。他的主題非常深刻,在各地放的時候,許多人都留下眼淚,包括美國人,因為他表現的是人心裏的東西。以我來看,如果說美國人的動畫追求的是華麗精美,日本人追求的則是簡潔,不在華麗上和美國人爭,因為美國人生來想像力就非常豐富,生活中就是這樣。而中國文化藝術中追求的不是寫實,而是虛無的感覺。我們在製定我們動畫的創作方向時,東方學派是以水墨動畫片為標誌的,是黑白的,而喜愛顏色是人的天性,我們具有東方特色的水墨動畫,需要有中國文化修養的人去看去“品”。就像今年(2002)的春節晚會上引進的台灣的相聲,就是雜耍性質的,大家不要老是抱著沉重曆史的責任不放,就像《大鬧天宮》、《哪吒鬧海》那樣的優秀動畫片,把敦煌壁畫中的東西移植到動畫中來,在那個時代是個很好的探索,但是不可能形成產業,製約了我們的發展。汽車能走的路,自行車也能走,自行車能走的路,汽車不一定能走,這是我的觀點,壁畫的特長並不是動畫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