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動了職業分化。非農產業發展創造了多種就業機會,極大地推動了村莊內部的職業分化。隨著牛羊屠宰貿易、土豆加工、皮革加工貿易等一些行業規模的逐步擴大,勞動力需求有所增加,這就為本村和周邊地區農業人口從事非農勞動創造了機會。試以牛羊屠宰和土豆加工為例分別說明。單家集專門宰牛的阿訇有3~4人,宰一頭牛3元錢;有專門剝牛皮、剔牛肉的14人,平均剝一頭牛的收入是10元,一個人每天最多可剝8張牛皮;專門從事牛羊肉運輸的30多人。全村土豆加工行業在生產旺季需雇用200個左右的勞動力,人均工資每天10元~12元。比較大的皮毛加工貿易專業戶也有雇用勞動力的情況,比如有專門負責醃製牛皮的人,月工資500元左右。這些行業對牛羊飼養、土豆種植、牛羊交易等領域的帶動作用和間接效益也非常顯著。由該村群眾集資興建的村級畜產品專業市場,旺季上市交易的牛、羊數量在500頭(隻)~1000頭(隻)之間,這種交易規模衍生出許多從事牛羊期貨交易的人和一定數量的經紀人。每逢集日,“牙子”是最活躍者,他們作為中間人承擔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任務,以雙方較為公平地達成交易為目的,交易完成後由買賣雙方或一方付給5~10元的傭金,傭金的多少取決於買賣雙方各自的贏利情況。
3.促成了地域經濟網絡的形成。盡管單家集第二、第三產業的整體發育水平尚處在較低層次,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一條產業鏈正在小區域經濟體係中逐步形成。例如,該村的土豆加工帶動了周邊農村土豆種植業的發展,土豆加工中形成的粉渣則是理想的牛飼料,從而促進養牛業的發展,而養牛業的發展又可促進屠宰業和皮毛加工貿易的發展,屠宰和皮毛加工貿易等行業的發展又可帶動牛羊飼養業的發展。單家集每年可加工土豆2萬噸,照這樣計算,周邊地區每年種植1萬多畝土豆才能滿足加工需要,如果每個農戶平均種植5畝土豆,就可帶動2000個農戶。加工2萬噸土豆的剩餘粉渣約為120萬公斤,這些粉渣可為5000頭牛提供半年的飼料。單家集最大的宰牛專業戶每年宰牛近2000頭,全村每年宰牛超過1.5萬頭,按每個農戶平均養牛5頭計算,大約可帶動3000個農戶從事肉用牛的飼養。集市貿易的繁榮打破了村莊的封閉性,使流動人口增加,從而帶動了餐飲服務、商品批發零售、機電維修、蔬菜瓜果交易等方麵的發展。另外,由於該村很多人把絕大部分精力和時間投於非農產業勞動,所以無暇顧及農業生產,這就為本村和周邊鄉村擅長耕作的農戶提供了創收的機會。在每年的耕地種植、施肥鋤草、收割打碾等幾個時段,每天有200多位來自將台、王民、什字等鄉的農民在該村從事工資性收入的農業勞動,每天的工資15元左右。由此可見,非農產業的發展往往能產生明顯的聯動效益,勤勞而又善於動腦筋的人都有可能在這個鏈條中的某一個環節受益。
4.改變了傳統的土地經營製度。傳統的土地經營製度具有三個特點:一是以戶為單位從事封閉、專一的土地經營,土地所有者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二是土地經營的人口“過密化”。比如一塊土地本來隻需要3個勞動力,但實際上家庭中所有的勞動人口都卷入了土地經營活動中。三是勞動時間分配的純農業性,也即人們把時間和精力絕對地分配到農業生產活動中。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傳統的土地經營製度發生了與傳統經營相對應的三個變化:第一,土地經營的開放性顯著增強。盡管土地的所有權沒有發生變化,但許多土地所有者以出讓土地經營權、雇用農業工人耕種等形式經營自己的土地。第二,土地經營人口的稀疏化。同一塊土地的勞動力投入量減少了,過去一塊土地一家人經營,現在同一塊土地隻留下部分家庭成員經營,另一部分勞動力擺脫了土地的束縛,轉移到了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第三,勞動時間分配的相對化。非農產業的發展給農民創造了重新分配勞動時間的有利條件,人們可以根據農時、季節變化和其他經營需要合理安排一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