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走進村莊(1)(1 / 2)

單家集是西吉縣興隆鎮的一個大型自然村莊,它位於六盤山脈西側,縣境東南端,距離縣城大約45公裏。西吉縣的地貌通常被分為黃土丘陵溝壑幹旱區、河穀平原川道區和土石山區三種類型,單家集屬於河穀平原川道區。從縣城乘車出發,沿中(衛)靜(寧)公路經夏寨鄉南下,過硝河、將台兩鄉到興隆鎮後再向南走3公裏左右即可抵達單家集。如果你不去縣城,也可直接從固原出發,乘車沿固(原)將(台)公路西行,過紅莊、張易、馬蓮、將台、興隆等鄉鎮到單家集。固原和單家集之間現有當天往返的班車,經營者就是單家集人。單家集三麵環山,山與山之間形成可進可出的溝穀通道;發源於月亮山的葫蘆河依村落西邊蜿蜒而過,形成了一塊較為平坦的河穀川地。

一、大村莊

(一)作為一種社區的回族村莊

社區的概念最早見於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的《共同體與社會》(1887年)一書。在滕尼斯看來,社區是一種以自然意誌為動力、以統一和團結為特征的共同體,“一切親密的、秘密的、單純的共同生活……被理解為在共同體裏的生活。社會是公眾性的,是世界。人們在共同體裏與同夥一起,從出生之時起,就休戚與共,同甘共苦。人們走進社會就如同走進他鄉異國。”漢語中的“社區”一詞是我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在20世紀30年代從英文Community轉譯過來的。正如吳文藻先生所說:“‘社區’一詞是英文Community的譯名,這是和‘社會’相對而稱的。我所要提出的新觀點即是從社區著眼,來觀察社會,了解社會。因為要提出這個新觀點,所以不能不創造這個新名詞。”

社區概念出現後,在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地理學等學科中得到廣泛使用,但其內涵和外延就像“文化”、“製度”等概念一樣,在不同學科和不同研究者的學術視野中顯示出較大彈性和差異。據美國社會學家希勒裏(George Hillary)的統計,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學術界對社區的不同定義已達90多種。在這些定義中,有的從社會群體的角度去界定社區;有的從社會係統、社會功能的角度去界定社區;有的從地理區劃(自然的與人文的)角度去界定社區;還有學者從歸屬感、認同感及社區參與的角度來界定社區。我國學術界對社區大致有以下六種不同的界定:第一種是費孝通和黃宗智(1986年)的“村莊共同體”主張,他們認為村莊是社會生活最基本的功能單位,是包括人口、地域及社會關係的社會實體,因而是一種典型的社區。第二種觀點認為社區是一個範圍大小寬窄不限的概念,隻要存在某種內在聯係和共同性就是社區,如國家、城市、村落、街區等都可被視為社區。第三種是把社區限定為一個具有交易功能的中心區,認為中國農村社區應是由一個貿易中心或集鎮和多個村莊構成的市場共同體。

村莊是一定數量的家庭在特定地域環境中組合而成的聚落共同體。盡管學術界對社區有各種不同的界定,但大多把村莊視為一種典型的社區形態,這是因為:第一,村莊是一個在某種內在或外在力量作用下所形成的個體成員的結合體,屬於這個結合體中的個體成員彼此間具有較強的認同感,並對這個群體具有歸屬意識。第二,這個結合體一般存在於特定的地域環境中。第三,村莊具有空間上的局限性,是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第四,村莊和社會都是客觀實在,但村莊是具體的客觀實在,社會則是抽象的客觀實在,社會的客觀實在性是通過村莊等具體的客觀實在反映出來的,所以對社會的認識和把握還得借助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村莊實體才能實現。第五,村莊作為一種社會實體不是絕對靜止不動的,而是發展變化的,是動與靜的結合,一個特定的村莊社區會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斷發生變遷。

(二)大村莊

單家集因單姓回族人口居多並在曆史上設立過集市而得名。截至2003年年底,單家集的人口總數為4078人,其中回族768戶,3996人,約占總人口的98%;漢族18戶,82人,約占總人口的2%。回漢民族在村落中交錯居住、和睦相處,在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中有著密切聯係。這個大村莊由一個主村和兩個小村落組成,主村叫單家集,居住著720戶人家;兩個小村落一個叫後灣(屬單北第五村民小組),共有20戶,100多人,另一個村落在葫蘆河西岸,故名為西河村(屬單南第一村民小組),生活著46戶人家。這兩個小村落都是因主村人口流溢式的外遷而形成的,所以盡管有不同的村落名稱,但都對主村和“單家集”這個名稱有很強的歸屬意識和認同感,對外都是單家集人。

從姓氏構成看,單姓回族約有346戶,占回族總戶數的45%,其餘有馬、蘇、趙、王、鹹、擺、拜、賽、古、冶、韓、沙、張、周、柯、石、焦、郭等30多個姓氏,漢族主要有邊、謝兩姓。計劃經濟時期,為了便於管理和組織生產,這個龐大的自然村莊被劃分為單北、單南兩個行政村,各由6個村民小組組成。在寧夏南部山區,行政村一般是由幾個相距不遠的自然村落組合而成,像單家集這種一個自然村落被分解成兩個行政村的情況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