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化—社會資本理論。文化—社會資本(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理論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布迪厄指出,實際的經濟實踐過程是包含各種非經濟因素的,家庭傳統、階層差異、社會結構、教育策略、性情傾向、慣習、興趣、場域結構等在經濟實踐活動中都發揮著作用,資本除了經濟資本外,還有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布迪厄超越單純經濟學的視野,力求在具體性和差異性中透視文化資本。他把文化資本區分為三種狀態:具體化狀態、客觀化狀態和體製化狀態。具體化的文化資本,是指與個人的身體直接聯係的文化資本,是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而儲存於個人身體中的文化知識、文化技能和文化修養。客觀化狀態的文化資本是以文化商品形式存在的,它是文化觀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體製化狀態的文化資本是經過某種製度確認的文化資本,它的常見的或典型的表現形式是通過畢業證書、單位證書或職稱證明等確定的學術資格或文化程度。布迪厄的社會資本理論同網絡結構理論有密切聯係,一方麵可以把布迪厄的社會資本理論看成是對格蘭諾維特網絡結構理論的接受與發揮,另一方麵也可以把它看作網絡結構的內容之一。社會資本具有如下特點:首先,社會資本是一種從中可以吸取某種資源的、持續性的社會網絡關係。其次,社會資本是一種體製化的網絡關係。再次,社會資本具有潛在性和現實性,隻有當社會網絡被行動者調動或利用時,它才能以某種能量或資源發揮資本在實踐中的作用,這時它就是現實的社會資本,否則就是潛在的社會資本。

(二)調查方法與過程

1.調查方法。為了較好地實現預期目標,提高論文質量,我的田野工作主要采用以問卷調查為主、以參與觀察和個別訪問為輔的方法。問卷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可以進行量化分析的數據資料;參與觀察和個別訪問則是對問卷資料的豐富和補充,同時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印證問卷資料的可靠度。單家集共有768戶回族,根據社會統計學的抽樣經驗,我把樣本量確定為總體的30%,然後采用等距抽樣的方法從768戶中抽取230戶作為統計樣本。等距抽樣屬於隨機抽樣,由於我們所得到的《興隆鎮計劃生育情況摸底〈單家集分冊〉》是以戶為單位並且是隨機排列的,所以采用等距抽樣既符合隨機抽樣原則又便於操作。在已知總量、樣本量和抽樣比例等數值的條件下,根據K=N/n的公式可計算出理論抽樣距離為3.3,但在實際抽樣過程中,我們所確定的抽樣距離是3,然後按照順序編號每隔3戶取一個樣本,最後所抽去的樣本量為232戶。問卷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入戶訪問表》,包括25個問題,內容涉及被訪者年齡、受教育情況、行業類型、勞動時間分配、耕地占有、生活質量、人口流動、婚姻狀況、兩性地位、家庭收入、宗教活動等諸多領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32份,實際回收210份,回收率為90.5%,其中有效問卷192份,占發放問卷總數的82.8%。

2.調查過程。我對單家集的第一次調查是2000年7月22日至8月12日進行的,當時的調查雖然不是為了本書的寫作而展開的,但這次調查使我對單家集的曆史、宗教與經濟發展狀況有了初步了解,尤其是收集到了該村回族穆斯林宗教生活方麵的資料,這可以算作是嚐試性調查。博士論文題目確定後,我利用學校放暑假的機會到單家集進行了第二次調查,時間是2003年7月12日至8月26日,這段時間在從事農業生產的村莊裏應該是最忙的季節,但單家集人卻認為這是他們的淡季,這主要與他們所從事的非農產業有關。對單家集的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的旺季在上一年度的9月份至第二年度的3月份,在這段時期裏,單家集的牛羊屠宰、土豆加工、皮張販運等行業相當繁榮。為了能夠切身體驗單家集經濟生產活動的旺季,我於2003年9月23日三進單家集,利用國慶前後大約15天的時間完成了對該村非農產業發展等方麵的調查,此後正式進入研究寫作階段。這段時間所開展的調查是在持有可行調查方案和詳細調查表的情況下完成的,因此屬於正式調查。2004年7月16日至8月24日,我在單家集進行了為期1個多月的補充調查,並利用這次調查的資料對論文初稿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全部田野工作時間累加起來約有140天,將近5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