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怎樣找甲魚。先找洞,之後設法用手捕捉。判斷甲魚洞內有多少隻,可以采用傳統的簡便方法,一是看洞找,二是紮洞找。看洞的方法是:在發現有甲魚的洞裏,先觀察洞內深度及彎曲度如何?若發現洞比較淺(有一二尺深),比較直,可以直接用眼看,淺洞一般用手比較好捉,每捉完一隻應繼續再看一遍洞(可以借助手電光照看)。紮洞的方法是:在發現有甲魚的深洞裏,因看不清有多少隻,可以用鐵棍(或木棍)深紮洞內,當鐵棍在洞內發出沉悶聲,手感比較柔軟時則說明洞內有甲魚,當鐵棍在洞內沒有發出沉悶聲,手感不柔軟時,則說明洞內沒有甲魚。
經過眼看和鐵棍探察確認有甲魚時,可以采用手摸或者掛鉤帶。手摸時,可先將一隻手的五指並攏,向洞內緩緩推進,當手指觸摸到時,應迅速從洞內把甲魚捉出。特殊情況下,發現甲魚藏在較深而又彎曲的洞裏應用1~15米、粗2~4毫米的鋼絲折彎成掛鉤,挫尖鉤頭,然後伸入洞內掛捕,還可用鐵鍬把較深且彎曲的甲魚洞挖淺後,用手捕捉。
掏洞捉甲魚的方法比較複雜,要操作技巧過硬,必須要把好天時、地利。如根據“夏提邊”
、“大灘捉梢”、“水灘捉腰”、“深水莫瞄”、“春捉”、“冬捉深潭”、“在家半邊月”、“出門月團圓”等來判斷是否有甲魚以及數量的多少。
河邊、河中石頭較多,凡洞子一半有水、一半無水,裏麵有泥沙,而且有後洞眼(即出氣眼或後逃眼),附近有甲魚的爪痕;一般都可以捉到。甲魚上午好捉,它的特點是前爪離水,後爪浸水。
秋季捉甲魚,主要是在“洪流”中提。寒露致降霜,1~3尺深的急水。回水灣的地方比較多。不管是夏季或秋季,每捉到一隻甲魚,一洞或一處還可捉到幾個或十個以上的甲魚。
甲魚屬冷血動物,氣溫升高,則活動量大,氣溫降低,則活動量小,它一年四季的活動規律是“春天發水灘上走,夏日炎炎潛柳彎,秋天涼了入石洞,冬季寒冷鑽深潭”,所以在掏洞捉甲魚時,應選擇氣溫升高、風和日麗的時節,特別是端午節以後的盛夏季節,可於上午觀察它居住的位置和爬動的爪印大小、多少,跟蹤追捕;如果漲水或天氣不好,可待水退水質清亮的好天氣捕捉,若長期天旱,小河水幹了,可以在低窪、潮濕或有水的岸邊、水庫、池塘等處找到。
迫聚法聚捕泥鰍
農村常常用茶枯毒泥鰍,泥鰍都毒死了,聚捕的方法就是將茶枯減少到三分之二,這樣泥鰍不會死,由於茶枯藥性對泥鰍的刺激,便在田裏到處亂竄,迫使它進入你事先準備好的泥堆裏,即可圍而捕之。下麵介紹具體作法。
藥的用量及製法關於藥(即茶枯)的用量,與水的多少、田泥的深淺、藥的新陳都有關係,水深比水淺要多些,泥深比泥淺要多些,新的茶枯比陳年的茶枯用量要少些,所以,在用量上很難說個準數。一般每畝十至十五斤,還會有多有少,你在施藥時注意一下:藥多了,泥鰍就死了,也不會進入你的泥堆;藥少了泥鰍不出來。但是隻要能刺激它出來遊竄就是最好的效果,稍有多少也關係不大,捕回的泥鰍條條鮮活,可養殖。
藥的製法是將茶枯置柴火上燒,燒至兩麵冒煙時即可。這樣做就有一股香味,也燒去包草,便於粉碎。離火後即捶成碎粉,放在桶裏,用沸水衝泡一小時即成。
田裏的準備工作田裏泥麵要求平整,即將水灌入後,不允許有泥堆露出水麵,更不能現淺灘。然後再沿田邊每隔兩丈作一小泥堆。露出水麵二寸左右,大如臉盆,田裏的準備工作就完成了。
施藥施藥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撒播。沸水浸泡的藥,已將水基本吸幹,隻要將藥在傍晚撒播到田裏即行。第二種是灑播。將藥兌大量水,潑灑在田裏。前者操作簡單,後者效果要好,也少用藥。
捕捉藥入田後,泥鰍因不安而到處遊竄,隻有露出水麵的泥堆才是它們的避難處。進入泥堆即不出來了,而且一定會進入泥堆。次日早晨將田裏的水排幹,逐個泥堆翻捕即得大量鮮活泥鰍,帶回多換幾次水,還可養殖。
其他事宜
對田裏有無泥鰍要選擇,有泥鰍田,早晚從田邊過,用腳蹬田坑,會驚動泥鰍,如無動靜,則泥鰍太少。
用過一次的藥水,排出後對下一丘田仍然有藥效,隻要加施少量的藥即行。
誘聚法聚捕泥鰍
取一件大口器皿(如臉盆、大缽子甚至罐頭瓶,多用幾個都可以),再為每件器皿找兩塊麵積比器皿口直徑大2~3寸的幹淨布,在中央開一寸長口子。另外用布縫兩寸長小布筒。布筒大小吻合中央開的口子,三塊一起縫合,使泥鰍從中央開的口子進入並穿過布筒,關閉在器皿內。還找個很小的塑料瓶(有筷子大即可)滴入兩滴花露水或香精加清水灌滿,封好口子,另外用針刺一小孔,讓香氣慢慢散去。還要用一些骨頭,屠宰下水煮熟製作成混合誘餌。將誘餌放在兩層布的中間,中央開的口子周圍,布筒向內將布蒙在器皿口上,用繩子紮緊即完成了準備工作。
在有泥鰍的田或塘裏,挖個器皿大小的泥坑,將器皿埋入泥坑,上口布麵要低於原來泥麵,周圍泥麵抹平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