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絕技風俗(2)(1 / 3)

猴的模仿性很強。看見和尚盤腿而坐,也都圍著和尚坐下,好像把和尚當做佛一樣供奉。兩廣和西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常捕猴而食。其捕捉之術是:在野外山石上假扮和尚,盤腿而坐,帶上麵罩,雙手合十,有如坐禪,待猴群相悅而來,馴服地圍繞假和尚或坐或戲耍,假和尚與眾猴周旋調教。過一會兒,眾猴皆去,惟留下一隻,仍伴隨假和尚坐一會兒,此時,假和尚取出暗藏之斧將其擊斃,弄回去充作食物。過些時日,又如前法偷襲,眾猴竟不會發覺。這是一種捕猴之法。還有一種是:有此地人因為猴常損害莊稼,特意把酒糟盛於盆中,放在野外猴群常出沒的地方,並且削製一二尺長的木棒三五十條,散放在酒糟盆四周。

當猴群貪吃酒糟致醉後,紛紛撿起木棒互相打鬥,有頭破血流者,有四肢被擊折傷者,於是一起被人捕獲。

捕狼術

遼東多狼患,經常百十成群行於途中,一旦行人遇到狼群,無一幸存。當地人設陷阱,置火銑,想方設法捕狼,而狼卻非常狡詐,每當看見陷阱就避開繞道而行,從來沒有狼踩到機關而落下陷阱的。用火銑轟狼,煙未消而狼已近,捕者反而被狼傷害。當地人也無可奈何,遇事隻有眾人持械結伴而行。

胡粢如,吉林新城人,以貨郎小販為業。宣統辛亥年冬,自新城販鞭炮十餘萬回來,時近傍晚,天色已暮,途經雞楓山,遠遠看見有數十條狼從山中走出,伸舌露牙,盤踞於道。胡急忙回頭反奔,群狼跟在後麵追。胡狂奔十餘裏,見道旁有一莊院,雙門虛掩,推門進去一看,室無居人,僅僅是一座空院,看樣子好像是當地人堆放新割麥子的地方。心想,如果在此躲避,必為狼群所圍困。趕緊反身出門,見門首有一麥垛,高六尺許,於是躍登其上而息,躲在上麵觀察狼群的動靜。群狼隨後追至此處,知道被逐者必定躲在莊院內,果然相繼竄入室內。胡急忙從麥垛頂上躍下,用捆鞭炮用的繩索捆牢兩扇門的門環,用手緊緊拉住不放。然後再慢慢從衣袋中取出火柴,點燃長鞭萬餘,由牆頭擲入院內。群狼忽聽到連珠炮聲,煙法障眼,遂自相踐踏撕咬。不久,數十條狼相繼斃於莊院內。爆聲完了,胡亦疲倦不堪,靠著門就睡著了。一覺醒來,天已大明,院中音無聲息。開門走進一看,群狼倒斃於地,點一點數,竟有三十八匹,大喜,分數次運回家。當時狼皮價錢很貴,每一具可值十餘金,胡將狼肉送人,將狼皮賣掉,成了小康人家。

馴象術

在五嶺以南一帶,當地人會馴象。先將馴好的雌象驅入山洞,洞外沿途放一些甘蔗,當野象吃甘蔗時,放縱雌馴象進入野象群,呼雌馴象入山洞,引誘野象入洞,再用巨石堵塞洞口。野象甚饑,馴象人攀緣石壁上隻喂雌馴象飼料,野象見雌象得食,起初很害怕,慢慢地向雌象親近求食,人就用木棍鞭笞野象。如此反複,使象漸馴,稍馴後,則騎在象背上調教。馴象人正跨其頸,手拿鐵鉤,用以鉤頭:欲令象左行,鉤頭右側;欲右,鉤左;欲退,鉤額;欲進,不鉤;欲象跪伏,用鉤正按其腦門;複重按之則痛而號叫。在馴象表演時,人們隻見群象列隊整齊,左右進退,很聽指揮,卻不知是用鐵鉤所致;隻見象鳴嚎如應諾,卻不知因鐵鉤按腦致其痛而發聲。象雖然體形巨大卻很怕痛,所以馴象人能用數寸長之鐵鉤馴之。久而久之,象也能理解人意,見乘象者來,則低頭跪膝,人登其頸,則奮而起行。

象頭不能俯,頸不能回,口隱於麵頰之下,而且離地較高,飲食都是靠鼻運動。鼻端深大,可以開閉,其中又有小肉夾,即使如芥子那樣小的東西也可以用鼻拾起。象取食前,先用爪甲擊落泥垢,而後用鼻卷入口中,飲水亦用鼻吸卷噴入口中。象足如柱,無指有爪甲。登高山,下峻坡,渡深水,其形臃腫,但卻敏捷。當地人呼叫著驅趕象,似乎能與象說話一樣。

誘鹿術

木蘭是清皇室的皇家獵場,又謂之哨。之所以稱哨,是出於哨鹿的緣故。平時,身懷絕技的哨鹿者,身穿鹿皮,戴著鹿角帽子,於半夜時分躲藏在山中吹哨,發出公鹿的叫聲,引誘母鹿。聽到公鹿在“哨”,母鹿便口銜靈芝草來哺公鹿。鹿性最淫,一頭公鹿往往能與百頭母鹿交配,以至脫力而死。常有這種情景:見到公鹿將死,母鹿就銜靈芝草讓公鹿食而複生。那哨鹿者,正是以發出哨聲來獲取母鹿口中的靈芝草的,而要學得酷似,卻如登天之難,百人惟一二。

識馬術

唐代興元朝時期,有位識馬者,愛飼馬,姓李名幼清。閑暇時常去馬匹交易市場溜達。

有一次,路上看到有賣馬人趕著一匹剽悍的棗紅馬走進市場。這匹馬被用粗糙的繩子交叉捆住馬頭,兩名大力士用木棍夾叉著馬腮,另外還有三四人都拿著馬鞭跟在後麵。隻見此馬好像要咬人,顯得無法駕馭的樣子。幼清快步走上前去,靠近此馬仔細觀察,又詢問了賣主,然後對賣主說:“這匹馬我要了,給你三萬錢。”馬主尋思這匹劣馬哪能賣這麼多錢?感到不好意思,既而聚來了很多圍觀的人。有人問:“先生為何肯出大價買這匹馬呢?”幼清回答說:“此馬以色駿異非凡,體骨勻稱得度,毛光亮。馬主卻不識優劣,將其與其他跑不快的普通馬混雜在一起,想必是馬廄破漏,槽棧陷塌,糞穢狼藉,臭氣四溢,而且洗刷不及時,草料不適,四蹄亂踏,口齒亂咬,致使誌性鬱塞,久無所賴,狂躁不安,繼而性發,則無所不為。”幼清又買了一付新的韁繩和馬具,輕輕地對馬說話,又好像自言自語:“馬兒啊,你的性格才華不為人知,我替你換上新的韁繩,把這些又髒又硬的穢雜之物統統丟棄。”此馬隨即點頭搖身,幼清知馬已知其意,於是牽回家中,親自為其調理,給馬沐浴剪刷,另辟一新的槽棧,喂以精飼料。數日後,此馬神氣有變化,過了一個月後就大不一樣了。變得誌性如君子,步驟如俊人,嘶如龍,顏如風,色如火,馳如箭,成了天下不可多得的一匹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