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婚葬風俗(1)(3 / 3)

(1)門框兩邊貼對聯一副加橫批,橫批一般寫“鸞鳳和鳴”四字。

(2)門上貼大紅雙喜字。

(3)新房正中懸彩燈。

(4)窗戶貼剪紙的大紅雙喜字,四角貼剪紙蝴蝶圖案。

(5)窗戶兩邊貼對聯。

(6)牆壁四周掛字畫。

廚房

正門對聯一副加橫批,門上貼紅“喜”字。

其他細節比如所有房間門上均貼“喜”字一個。

男女雙方在拜堂之後新娘就在新房不再出來。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賀客。如在賓館、酒家宴賓則夫妻雙方都得出去會見賓客並向賓客敬酒。喜筵要按來客的尊卑長幼排定座位,稱之為“請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則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長幼和身份、地位從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擺在堂屋上方正中,請“大親”(又稱“上親”、“高親”,即新娘的伯父、父親、叔父)坐上首右邊席位,新郎的父親或舅父坐上首左邊席位作陪,其餘按尊卑長幼對號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貴的一席擺在新房中,請新娘的母親坐首位,由新郎的母親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當座位排定後,新郎要先到首席去倒酒並敬酒,並致祝酒詞,然後,開始上第一道菜。各席的酒菜應該一個樣,惟“男大親”和“女大親”所在的席次,照例必須有清蒸的豬肘子一個。而且,新郎要時刻守候在桌邊,為“上親”斟酒、盛飯、送熱毛巾等,以示尊敬。

婚宴結束後,“上親”先退堂屋休息一會,吃些點心,由男方尊長陪著說些客套話,待勤雜人員把席麵撤去,掃了地,大親就該起身告辭了。臨走時,男家要“打發”衣料、鞋襪之類,講究的還有紅包。“送大親”又是一個熱鬧場麵,男家所有體麵的人都要送到門口,還要鳴炮動樂,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應送客至村口。

交杯喜酒

交杯酒的習俗開始於周代。《禮記·昏儀》記載:夫婦共牢而食,合巹而握。合巹其實就是以一瓠瓜剖成兩個瓢叫“巹”。舉行結婚儀式時,新郎新娘各執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巹”。所以人們以合巹為結婚的代稱。此俗演變到後來為吃“交杯酒”。

花燭之夜

在古代,婚禮中使用的蠟燭上多半繪有龍鳳彩飾。後世以花燭喻為結婚。何遜《看伏郎新婚》詩雲:“何始花燭夜,輕扇掩紅裝。”新婚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謂之“守花燭”。不守花燭者,新人睡後,攙扶、伴娘須時時進房察看花燭有無損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燭盡新郎先亡,右燭盡新娘先亡”之說,故如一燭滅時,即將另一燭熄滅。

鬧洞房

這可以說是婚禮中的高潮環節。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意義。據說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鬧洞房能驅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的陽氣,據此有俗語:“人不鬧鬼鬧”。鬧洞房從積極的意義上說還是能增添熱鬧氣氛,驅除冷清之感覺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稱之為“暖房”。舊時代男女結合多是經人介紹相互之間比較陌生,鬧洞房能夠讓他們去除陌生感,為新婚生活開個好頭。此外,鬧洞房還能使親友彼此熟識,顯示家族的興旺發達,增進親友間的感情。鬧洞房活動進行到一定時候,新郎要領著新娘“作揖認親”。凡是男家的尊長,都要在儐相的讚禮聲中一個個進來讓新郎新娘拜見,而且要賞一個紅包給新娘作見麵禮,稱之為“作揖包封”。同時,長者要拱手回個“半禮”。這種儀式,能夠顯示一下家族的團結。鬧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會被他人甚至晚輩們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氣,以免破壞新婚的喜慶氣氛。當然,鬧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鬧得太久也影響新婚夫婦的休息。特別要注意不可過分粗暴引發不文明的事。

開箱禮

婚後三日後新婦開箱,翁姑伯嬸及親友皆備物進獻,兄弟、子侄晚輩也均分別送些禮品。進獻之物多是綢緞衣料鞋襪之類。富貴豪門人口眾多者,則進獻極為豐盛。

回門

婚後三天七天或九天,新郎陪著新娘從婆家回到娘家。女家要隆重地做“回門酒”。席間,新娘要引新郎拜見本家親友從最年長、最尊貴的認起。被拜見者或點頭,或起座相攙,或還半禮,同時要賞新郎一個紅包。至此,中華傳統的婚禮民俗才算完整了。

民間婚姻風俗

潮州婚歌

在廣東潮州一帶,新娘要出嫁的時候要舉行一個踏火煙的儀式,在此儀式舉行的同時必須有人在一旁誦唱頌歌:

踏火煙

新娘舉步踏火煙,早得麒麟是男孫,

夫唱婦隨同心腹,孝順爹媽欲殷勤。

金蓮移步踏火煙,夫妻偕老百年春,

兒孫金馬玉堂客,五代同堂孫抱孫。

進廳堂

火煙踏畢步再移,款款蓮步進廳邊,

金玉滿堂福祿壽,來年定得狀元兒。

入房間

阿娘玉步進房中,琴瑟和鳴早得男,

夫榮妻貴同偕老,子子孫孫掌朝綱。

佳人進步洞房邊,好像唐朝郭子儀,

七子八婿來慶壽,兒孫個個穿錦衣。

新娘移步進蟾宮,鸞鳳成雙得和鳴,

老君來送麒麟子,代代兒孫做公卿。

潮汕看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