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的將領見後,不禁暗自發笑,對韓信這位赫赫有名的大將到底有多大的本領開始懷疑,就是漢軍對如此列陣也疑惑不解,但都知韓信向來用兵如神,雖心中不解,也不敢多問。天色已經大亮,韓信與張耳也渡過抵水,準備出戰。
韓信對張耳說:“趙軍占據了有利地勢,如不見我大將旗鼓,隻是看見這一小股軍隊,是一定不肯應戰的。”於是,令人樹起大將旗鼓,並與張耳領一支人馬,殺向井陘關口。陳餘見韓信親自領兵出戰,又見漢軍人少,就有恃無恐,下令打開關口,領兵殺出。
兩軍混戰多時,各有死傷,很難分出勝負。顯然,如果再打下去,漢軍是十分不利的。韓信也正是利用了敵軍的這種心理。想引誘敵人出關。他見時機已到,命令漢軍丟棄旗鼓、兵器,緩緩後退。趙軍見漢軍兵敗後退,衣甲器杖丟得各處都是,紛紛爭搶,以作為憑據,戰後請功求賞。這樣一來,留守關上的趙軍將士,看到別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戰功,也不禁心動,便按捺不住,躍出營門,搶奪漢軍所拋棄的物品。
正在這時,突然一聲炮響,埋伏在關口附近的漢軍突然殺出,趙軍本來留在關上的軍隊就不多,再加上他們已經打開了關口,猝不及防,趙軍就亂了手腳,漢軍很快攻進營寨,殺散趙軍。占領了井陘關口,將趙軍旗幟拔掉,插上了漢軍大旗。
也就在此時,韓信、張耳已引軍退人背水陣中。陳餘見到這種情形,以為韓信已經沒有退路,而自己無後顧之憂,完全可以憑借優勢兵力來打敗漢軍,於是,他下令破陣。
此時,漢軍的形勢的確是非常危急的,前有數倍於己之敵,後有抵水,已經陷入了絕境,如果不打敗敵人,隻有死路一條。正當漢軍不知所措的時候,韓信翻身上馬,用劍一指蜂擁而至的趙軍,大聲對眾將士道:“我們後退隻有死路一條,隻有殺敗趙軍,才有生路,況且趙軍的關隘已經被我們拿下,他們的軍心已經亂了。”於是,漢軍又隨韓信、張耳反身殺回,個個拚死向前,至死不退。
這時,天已近午,陳餘見一時難破漢軍,便下令收軍,軍隊已經十分饑餓,而自己這方又占有主動權,覺得不必在一時間與漢軍硬拚,完全可以消耗漢軍的銳氣,不必急於取勝,反正漢軍背靠河水,也逃不了。於是,就下令退兵關口,午飯後再同漢軍廝殺,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合乎常理的。
然而,當趙軍退臨井陘時,忽見關口上插滿了漢軍旗幟,知要塞已被漢軍占領,一時軍心大亂。這時,後麵追兵已到,前麵漢軍也已殺出,趙軍頓時大亂,四處逃散。陳餘想控製住混亂局麵,雖連斬數人,仍難奏效,隻得隨敗兵退到抵水岸邊,又被漢兵圍住,被殺於亂軍之中。
這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戰的經過。
韓信在破趙軍、殺陳餘以後,又派出一支人馬,追斬趙王歇於襄國。隨後,領兵躍過井陘關,很快平定了趙國。
背水一戰所用的正是兵法上所講的“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的戰法,這是一種自絕退路戰術,其好處是可以充分利用將士的求生欲望,激發起他們最大的戰鬥潛力。然而,這也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戰術,非有大智謀而不可用。否則,就會置之死地而後死。
縱觀韓信的這次背水一戰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如下幾個特點:
一、他是十分主動地采取這一戰術的,並不是在被迫的情況不得已而為之。這樣一來,就可以非常從容地安排與此相關的各種策略,使背水一戰由被動在實質上轉為主動。這是最關鍵的一點。馬謖在守街亭的戰役中用的也是這一戰術,但他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采取這種戰術的。於是,性質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硬拚。韓信的背水一戰實際上是謀定而後動,與我們今天習慣使用的“背水一戰”的意義是根本不同的,倒是與馬謖的做法有點接近。
所以,韓信的背水一戰決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背水一戰”,而是一種主動進攻的奇妙的大智謀。
二、韓信的背水一戰是一個係統的謀略。這不僅表現在奪取敵人的關口上,還表現在他早晨出擊,算定敵人必定要在中午退回關口吃午飯,隻要自己堅持到中午,敵人見關口被奪,就會不戰自亂。另外,韓信是否料到自己以少數兵力對付敵人的優勢兵力會失敗呢?雖然曆史記載的戰例沒有說,其實我們根據當時的情況就可以分析出來。趙軍見韓信背水列陣,已無退路,就不必急於消滅敵人,況且打仗也不是一個上午就能解決的事,自己親自指揮,以精銳之師、堅定之師與敵人相持到中午是肯定沒有問題的,這就做到了知彼知己。
三、韓信這一著其實並非險棋,而是萬全之策。為什麼呢?他所擔憂的並不是與趙軍作戰,而是趙軍據險固守,不出來作戰。一旦出了關口,大家就平等了,他還怕你什麼陳餘。況且,就是韓信埋伏下的軍隊攻克不了趙軍的關口,也足可以從已經出關的陳餘的後方攻擊,也完全可以把韓信救出來。在自保這一點上,可以說是計出萬全的。
四、韓信的軍隊是得勝之師,銳氣正盛,足可以一當十。韓信所擔心的隻是被敵人切斷糧道,在山區小路上無法進軍,曠日持久,消磨了軍隊的銳氣,所希望的就是與敵人速戰速決。誘陳餘出關,是他的根本目的。隻是他所用的方法,一般人覺察不出來罷了。
由此看來,韓信的背水一戰哪裏是什麼“背水一戰”,實在是一個厲害到家的陷阱。非有大智謀者不可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