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結婚老風俗(2)(1 / 3)

花燭——花燭為合巹時所行之禮。迎娶一般在男家進行,招郎則在女家進行。結婚之日,設花燭禮場於室內廳堂。新娘進門,即由喜賓迎至禮堂,也稱為“華堂”。與新郎並立向內行參拜禮,接著相對行交巹禮。禮畢,由喜娘領新夫婦入洞房。然後飲多為糖水泡紅棗的交杯茶,棗與“早”諧音,謂之早生貴子。合巹後,尚有告祖及見舅姑等禮節,也有的是在筵席後新郎新娘向賓客敬茶時進行,叫喝“新人茶”。

送嫁——女子將行結婚之時,在男家稱迎娶,在女家稱出嫁。出嫁之前,新娘沐浴,化妝打扮。出嫁之時,行告祖和辭父母之禮。女子出嫁由兄弟姐妹等送之,一般男女各兩人,稱之為男高賓、女高賓,又稱送舅。婿家待高賓之禮甚重。

親迎

親迎,就是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古時迎親在黃昏,婚禮的取義就在於此。婚是個形聲字,其中的一部分在這裏,新郎是受父親之命去迎親的。到了女家,女家的人要出門相迎。新郎進門要獻上禮品雁,這個儀俗叫“奠雁”,是古婚禮中比較重要的儀程。然後,新郎要把新娘很禮貌地接到車上,迎往家中。

後世的迎親之舉似乎要複雜得多。迎親的隊伍往往十分壯觀,有多至幾十人的。新人在漢代坐的是軒車或軺車,唐代用圖繪的障憲車,宋代以後才流行起人們所熟知的花轎。在迎親的隊伍中,也包括了吹鼓的樂隊等。清代北京的婚禮,大多有模仿帝王儀仗的趨向,迎親的隊伍中有許多挑夫拿著“開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燈,還舉著金瓜、斧鉞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則鳳冠霞帔。因為婚姻是人生大事,雖然這些舉措逾禮,但是官府一般也不加幹涉。

迎親的轎子要有人壓轎。舊時北京娶親是太太壓轎:她在喜房給天地爺上香以後,用小鏡子照轎,用芝蘭香熏轎,再往轎子裏撒一些桂圓、荔枝、棗兒、栗子、花生之類的“喜果”,然後盤腿坐在轎子裏壓轎。有些地方壓轎不用太太,而用父母雙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婦和合到老、早生貴子之意。這種婚禮求子的習俗,還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時迎來兩個披掛花紅的孩子,以此來祈求早得貴子。

迎親的隊伍來到女家,一係列儀俗就接連不斷地開始了。女家聽到娶方來的信息以後,並不是立即就迎進門來,而是將院門緊閉,或是攔起來,這叫攔門。這時,便要有一番禮儀性的對答,比如由娶方的娶親人喊:“開門,開門,別誤了良辰吉時。”要求鼓手們奏些喜慶樂曲,或者由娶親人唱攔門喜歌。攔門到了一定的時間,娶方才能進門。

進門以後除了特別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禮品,這些禮品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都代表吉慶的意義。女家也要設筵款待娶方。不過,這純粹禮節性的。

舊時有一些地方,姑娘的開臉和裝扮是娶親人來了才開始的。此時,這邊送親的人陪著娶親的人和新郎,那邊的新娘則同時在裝扮。裝扮完畢,新娘由娶親太太攙扶上轎,或由兄長背上轎。離別之時,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這不犯忌諱,新娘哭哭啼啼上轎,人們反認為是大吉大利。據說,新娘哭得越響,婆家越有財。許多少數民族婚禮中則有“哭嫁”之舉,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區,娶親的轎子離開以後,娘家人要潑一盆水,表示女兒如潑出去的水。

娶親隊伍的歸途不得走來時走的路,稱“不走回頭路”。如果路上碰到廟、井、祠、墳、大石、大樹等,都要把娶親轎子罩起來,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親的,轎夫們要比試技藝,盡量使轎子抬得平穩一些,同時還要喊號子以壯聲勢,有的地區新郎雙方要換胸花。如果遇見出殯的,娶送親人員都要說:“今天吉祥,遇上財寶啦!”有的少數民族娶親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著迎親隊伍送親的女方親屬。有些地區娶親的人中途在十字路口要停下,必須要主人家敬獻一些禮品後才又上路。至今這種風俗在有些地方仍保留著。

拜堂

娶親的隊伍回到男家時,也並不是馬上進門,而是把喜轎關在門外,俗稱此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順些。喜轎進門以後,又有許多儀俗。雖然這些儀俗並不一定全部存在於某一地區,但也都是存在過的。同時不隻漢族有,少數民族也有。這裏概述如下:

撒穀豆。即在喜轎進門以後,撒穀、豆等,用意是避邪。這是一項比較古老的儀俗,宋以後比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三煞忙於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

喜轎到院子裏,要從預先擺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過,意思是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日後夫妻會越過越紅火。

落轎以後,新郎要象征性地朝喜轎射三次箭,稱“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也是避邪驅祟的意思。

新娘從轎裏出來,又有傳席之儀。所謂席,也就是鋪在地上的紅毯。這種習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春深嫁女家》寫道:“何處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從詩中可以知道,當時鋪的是氈褥。到宋代,人們娶媳婦,轎子進大門,也是“傳席以入,弗今履地”,這種儀俗的用意,即傳宗接代。清人筆記《不下帶編·卷二》記載說:“今杭惜用米袋承毯,名曰‘傳袋’,又曰‘袋袋相傳,以袋隱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