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過聘禮的女家,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禮,另外再加上十二種禮物,送還男家作為答禮。然後再由女家向男家奉茶,最後男家才接受女家的酒筵款待。接受此種豐盛酒筵款待的男家,要給每桌酒席奉送銀錢謝禮。
這時男家和女家都要筵請親友,表示兩家已經結成秦晉之好。男家也要把婚書供在神佛與祖先神位之前,報告已經和×家結成親戚。
如果說女家預計將來結婚時有豐厚的嫁妝,那女家就可不必客氣收下男方的全部聘禮,隻取出一小部分作為男家的回禮;反之如果預計以後不能陪送豐厚的嫁妝時,就很客氣地收下男家的小部分聘禮,絕大部分都以謝禮的名義退還男家。所以比較有經驗的人,從女家所收聘禮的多少,就可推知將來嫁妝的多少。
請期
納征之後,就意味著婚姻締結,接下來就該迎娶過門了,而此前的準備工作就是請期。請期就是男家占卜擇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讓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當於後世的“告期”、“下日子”、“送日子”、“探話”等。古代請期用雁,後世用各色禮品。請期儀式過程中,進行婚禮儀式的第二次迷信占卜活動,大體與問名後的占卜相同,主要是選擇適當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適的迎親、送親之人。占卜的選擇中心仍然是八字與屬相。首先是選擇吉日良辰,民間一般選雙月雙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不過,嫁娶月份一定不能犯男女雙方的屬相忌諱,否則“犯月”;合適的月份諸如“正七迎雞兔”等,則為“行嫁月”,可以嫁娶、迎親。送親的也不能犯屬相的忌諱。
古時候的請期似乎是口頭進行的,後世則口頭、書麵皆有,尤其是世族大家或小康的耕讀之家,大多以書麵的形式進行,也就是所謂“下婚書”。
迎親
迎親,是婚姻的最後一道程序。它是請期獲女家允許後而進行的,相當於後世的婚禮大典,或狹義的婚禮。古時的婚禮儀式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有時要持續兩三天。近代婚禮多為三天,大典之前的一天,女家派人來“鋪房”或“暖屋”;中間的一天是迎親日,迎來新娘後要拜堂合巹(jǐn,成婚的意思,舊時成婚的一種禮節),這是正式的婚禮大典;次日鬧房。有的地方婚禮為兩天,有的隻有中間的一天。在婚禮正日,從迎娶到鬧房,其間的儀俗豐富多彩,達幾十種之多。
在迎親隊伍到來之前,還要做許多準備,一般包括如下內容:
挽麵(絞臉)——按照舊式風俗習慣,婦女除非結婚,絕對不可以剃掉臉上的汗毛。唯獨在結婚的前夕,也就是在“上頭戴髻”之前,才能開始人生第一次的“挽麵”。方法是由一名具有“挽麵”經驗的婦女,手拿一根堅韌的細線,用兩手使線呈兩角交叉狀,緊貼在出嫁女子的臉部,然後用手一弛一張,就可以拔掉臉部的茸毛,使臉部光潔明淨。
因為這是一個女孩子一生中的第一次挽麵,所以非常慎重,負責挽麵的必須是“好命人(北方叫‘全靠人’)”,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俱全的人。因為是第一次“挽麵”,所以特稱為“開麵”(北方叫“開臉”)。“挽麵”完畢之後,還要贈送好命人謝禮,接下去是“上頭戴髻”。
上頭戴髻(上蓋頭)——就是男女兩家各選一個黃道吉日,分別在自宅同時舉行。男家是在自宅正庭的中央設一個“五升村”,讓新郎坐在上麵,麵對神佛與祖先的靈位。這時就要請一個“好命人”,從新郎後麵給他梳三次頭,然後再讓他穿上結婚禮服,戴上禮帽,祭拜大公(太上皇)、三界公(三界大帝)、觀音佛祖與祖先,祈求結婚後子孫綿延不絕、萬世其昌。
女家也要在同時用同樣的方法來舉行這種“上頭戴髻”的加冠禮,俗稱“上蓋頭”。唯獨女方的加冠禮,要在正庭中央天公爐的下麵放一扁平竹簍,然後讓女兒麵向外坐在一把專用的椅子上,這象征著女方即將離開娘家出嫁,所以才和男方采取相反的方向。女家請來一個“好命人”,給新娘梳好頭之後,再插上象征女子成年的發簪(笄)。
梳頭插簪的儀式完了,就穿上結婚禮服,戴上“蓋頭”,向三界公和其他神佛祖先祭拜,然後給父母各敬一杯茶,父母喝完之後,也要祭拜天公及其他諸神佛。
在男家,要趕緊布置新房,選擇一個好時辰,才能安放新人用的床鋪,並祈求神佛保佑平安,所以特稱之為“安床”。其他一切用品也都要新買,屋裏屋外更要打掃清潔,大門和房門都貼上對聯,門楣上還要掛一塊長條紅布,上麵繡有吉祥的詞句。女家也要把房間布置得煥然一新,準備招待祝賀的親友和迎親的新郎。
食姐妹桌(與姐妹惜別宴)——女子出嫁,即脫離生身父母之愛,從此就要和兄弟姐妹離別,到另外一個新環境度過一生。
所以在出嫁的當天,姐妹之間不勝依依之情,而特別舉行一次惜別宴,稱之“食姐妹桌”,兄弟姐妹在席間說些吉利話,祝福這位出嫁的新人婚姻美滿。
惜別宴完了之後,新娘就要進入化妝室,開始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次化妝,並且在穿上結婚禮服戴上蓋頭後,回到閨房,靜候男家的親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