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什麼樣的人才是勇士(蘭封會戰、萬家嶺大捷)(7)(3 / 3)

在萬家嶺大捷中,七十四軍像其他友軍一樣,付出了極大的犧牲。截至10月15日,死傷失蹤官兵達到九千九百餘人,超過參戰兵力的半數。其中五十一師傷亡五名團長(包括代團長)、七名營長,五十八師傷亡兩名團長、六名營長,兩師所傷亡的連排長都在百名以上。戰後薛嶽除獎給七十四軍錦旗一麵外,還專門撥給負傷官兵五千元養傷費,以資嘉勉。

由於在萬家嶺戰役中的出色表現,七十四軍聲譽鵲起,被公認為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強軍。經蔣介石欽點,七十四軍被列為軍委會直轄的戰略總預備隊,成為華中三大戰區之前衛。

如果加以橫向比較,七十四軍與日軍中的第一一六師團在建軍史上有著某種相似之處。日軍第一一六師團也是特設師團,但與一〇一師團、一〇六師團不同,其表現一直非常活躍,到抗戰中後期,更是幾乎成為侵華日軍中的頂梁柱。一一六師團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據岡村分析,是因為該師團在動員後,曾在郊外野營地進行了約一個月的基本訓練。這樣的野營訓練效果極佳,即使在平時,一周就抵得上兵營訓練一個月甚至更多。

七十四軍也一樣,在它開赴淞滬戰場之前,就已經具備了較為紮實的基本功,所以才會在抗戰第一年就顯露出剽悍本色。雖然在此後連續不斷的戰事中,部隊遭到過很大損失,但由於骨骼強健,加上訓練和紀律嚴格,使得七十四軍始終能夠保持一種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

淞滬戰役中,七十四軍還隻是次主力,在它前麵曾經排列著一批看似難以超越的王牌部隊:德械師(第八十八師、八十七師、三十六師)、教導總隊、第一軍、第十一師、稅警總團……

現在七十四軍出頭了,成了中方首屈一指的絕對主力,這既是時勢使然,也是自身努力、不斷拚搏的結果。試想,傷亡那麼多團營長,有他們在前麵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這支部隊又怎麼會不強呢?

鑒於七十四軍戰功卓著,軍委會為七十四軍優先補充了一批武器和新兵。當時中國政府能夠掌握的軍事資源較為有限,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因此常常有武器裝備和新兵補充不足的情況出現,七十四軍能夠得到這一待遇是令人羨慕的。除此之外,五十七師也被調入七十四軍編製,使七十四軍所屬部隊增加到三個師。因為三個師的番號均以“五”開頭,從此日本人就把七十四軍稱為“三五部隊”。

五十七師最早是一支地方雜牌軍,係由安徽和山東的地方部隊混編而成,中級以上軍官多為北方人,班排連長及老兵亦多北方籍。在被編入七十四軍編製之前,該師戰績並不突出,不過戰鬥力、裝備到軍官素質都還可以,並且它還具備一個特長,即善於構築野戰工事及組織防禦戰。加入七十四軍後,五十七師迅速融入這一集體,其特長也表現得愈加鮮明,在戰績上並不遜色於其他兩個兄弟師。

由於補充得力,就綜合指標而言,七十四軍當時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步兵持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槍,每連有捷克式輕機槍九挺,並配有六〇迫擊炮、槍榴彈。每營還有機槍連,機槍連配有馬克沁重機槍(大多其實為中國仿製馬克沁的二四式重機槍)六挺。兵員基本充足,每連都有戰鬥兵一百五十人。

沒有熱血的呼喚,就找不到執著的方向;沒有苦苦的尋覓,就難以抵達理想的殿堂。七十四軍“愈戰愈奮,愈戰愈勇”,在民族救亡和捍衛軍人榮譽的道路上開始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