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什麼樣的人才是勇士(蘭封會戰、萬家嶺大捷)(7)(1 / 3)

真正的原因,是二戰初期的日軍在保密工作方麵非常不講究。在唐永良之後,重慶一名戰地記者也順路登臨萬家嶺。他那時候還看到曾作為日軍指揮所的茅屋裏,有許多破碎的文件和書籍。戰後薛嶽的參謀長寫了一本關於萬家嶺戰役的回憶錄,裏麵大段大段地披露了日軍一〇六師團的詳情,不僅各聯隊番號和指揮官名字清清楚楚,就連毒氣戰的用法、要求、戰例這些細節也無一遺漏。顯然這些資料都應該來自於所繳獲的大量機密文件。

宮崎當時已顧不得計較這些問題了,他著急的是如何才能不讓一〇六師團被完全殲滅。

天亮之後,宮崎派出大批飛機前往實施救援。從日出到日落,飛機成群地在萬家嶺上空盤旋助戰,其數量之多,在整個抗戰期間都很少見。日機所投炸彈雖然皆為幾十磅的小型炸彈,但一次就會投擲十幾枚甚至幾十枚,所形成的彈雨對缺乏掩蔽的中國官兵殺傷很大。一名軍官在電話中描述:“日本鬼子的炸彈不是由飛機上丟下來的,是一籮籮倒下來的。”

在日機的掩護下,鬆浦率殘部得以突圍至樟樹坳。有參戰的中方將領為之賦詩雲:“馬陵,龐子難逃命;華容,阿瞞幸得生!”

這個時候已不單單是宮崎需要為一〇六師團操心了。萬家嶺一役被媒體披露之後,日本朝野震驚。作為日軍第十一軍的上級,“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不得不直接插手救援行動。除向萬家嶺直接空投二百多名聯隊長以下軍官外,還組織和派出三個支隊,由鈴木春鬆少將統一指揮,前去救援被圍日軍。

萬牯一聲鳴

鈴木支隊沒有直接去萬家嶺解圍,而是采用了類似於“伐魏救趙”的戰術,沿著武永路(武寧到永修)及其北側向東進攻,對中方第一兵團的後路造成威脅。薛嶽聞訊,急忙從萬家嶺調出一部分兵力,南下武永路阻擊東進日軍。

湯恩伯曾經坦言,中國軍隊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機動性和攻擊力。由於裝備和訓練落後,即便在戰略戰術都沒有錯誤的情況下,一個像第五十一師這樣戰鬥力較強的中國師,都隻能與日軍一個聯隊勉強打成平手。那些戰鬥力差的就更不用說了,兩三個團合一塊,都打不過日軍一個聯隊。

南調部隊均為新十五師之類的弱旅,雖然並非萬家嶺戰役的主力,在戰鬥中耗損也不大,但要擋住鈴木支隊,確保第一兵團的後路,則並非他們能力之所及。另一方麵,日軍一〇六師團殘部卻得到了補充加強,又縮小了防禦麵,進攻和殲滅的難度不降反升,一連數日,留在萬家嶺的攻擊部隊均無明顯進展。

10月16日,薛嶽下令撤圍,所有部隊退守德安以西防線。這時候七十四軍等部都感覺支持不住了,接到命令後於當天黃昏便開始撤退。本以為日軍一〇六師團會趁勢展開追擊,沒想到對方更可憐,站在萬家嶺,那兩條小腿比紙都軟,哪裏還顧得上什麼追擊!

日軍一〇六師團也於當晚同一時間撤退,彼此背道而馳,從而形成了中外戰爭史上的一道奇觀。七十四軍於當晚撤退後,見日軍未跟蹤追來,第二天早晨便派一隊士兵返回偵察。士兵返回萬家嶺一看,日軍一〇六師團已蹤影全無,隻見遍地都是日軍遺棄的武器和屍體,足見其撤退時的倉皇和狼狽。

當時氣溫還沒有完全降下來,日本兵的屍體都已經發臭,戰場上怪味難聞,所收繳到的日軍武器槍支,上麵多半附滿死蛆。為此,第一兵團總部特地做了個規定:凡是能在戰場上撿到槍支的,無論軍民都賞十元錢。可盡管這樣,大家還是都不太願意去撿,因為要想撿到一支槍,就得在蛆堆裏扒拉半天,實在是太惡心了。

日軍一〇六師團在往九江方向撤退途中,又遭到了薛嶽預伏的一個團的阻擊。已成驚弓之鳥的日軍根本無心抵抗,丟下輜重馬匹便奪路而逃。東洋馬素以身材高大著稱,與中國的本地馬不同,中國士兵們從來沒有見到過,於是滿山遍野去捉馬。戰後清點,共捕得日本戰馬三百餘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