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有貴人相助的男人最能賺錢
人們常常把對自己事業有所幫助的人叫做貴人。的確,有了貴人的提攜和資助,會讓你無形之中邁上新的台階。但貴人的相助是有選擇的,有一句話叫“自助者天助”,隻有別人覺得你是可塑之材時,你才能得到貴人的提拔和相助。同時,貴人的幫助也絕非完全無條件,他如果認為能夠在日後你發達時得到好處,自然是非常樂意地幫助你。所以你要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1.自己走百步有時不如貴人扶你走一步
創業時期,因為自己的力量太小、太弱,一旦出現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隻有關門了之。但是如果此時有貴人相助,情況就大不一樣了,貴人的能量遠遠大於你的能量,天大的難題對他來說可能是小菜一碟,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幫你掃清障礙,使你快速成長起來。
貴人之所以是貴人,是因為他們具有非同一般的能量,他們的一句話,也許頂得上你苦苦奮鬥十年。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現實確實是如此,有貴人相助的人生能夠更快實現自己的夢想。
無論中外,商海中奮鬥的男人如果得到前輩的提攜,自然能夠更快地上路,避免剛剛出道便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以致打消人的積極性。
自己走百步不如貴人扶你一步,自己努力固然重要,但有貴人的扶持豈不更好。就像剛剛學會走路的嬰兒,有別人的扶持才能更快地學會走路,等到學會了之後就可以獨立生存了。其實做生意也一樣,剛剛起步也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扶持。
香港中信泰富集團的榮智健,1995年底個人所持股份市值為252億港元,而他的私人資產,有人估計約50億港元。榮智健是改革開放以後才在香港辦企業的,他憑什麼能使企業發展如此之快?有人說他是利用了政治上的優勢,也有人說他靠的是自己善於經營。不管有多少原因,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曾得到過華資巨富李嘉誠與郭鶴年等人的鼎力相助。
榮智健是紅色資本家榮毅仁之子,榮毅仁解放後先後擔任過上海市副市長、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等要職。榮智健畢業於天津大學電機係,他從小過著富裕生活,青年時代飽受政治歧視和生活磨難。1978年他來香港投靠親戚,持有一些父親給他的紡織股。
1985年榮智健賣掉自己的電子廠,身家已有4億港元。這一年他在香港居留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早在1979年10月,直屬於國務院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北京成立,董事長為榮毅仁,開辦費是鄧小平特批的50萬元人民幣。1985年北京中信在港注冊中國國際信托投資(香港)有限公司。榮智健賣掉自己的公司後,第二年正式進入香港中信,任董事職務。
1987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香港)有限公司重新注冊為“中信集團(香港)有限公司”。榮智健接替米國鈞任董事總經理職務,董事長由唐克擔任(後由王軍接替)。
很早以前,榮智健就想創立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公司。1988年國務院下令對在港的中資公司進行整頓,榮智健在這期間積極尋找借殼上市的目標,後來瞄上了泰富發展。
泰富發展的前身是馮景禧旗下的新景豐。該公司股權兩度易手,馮氏家族占19%,李明治的澳洲輝煌國際占21%,曹光彪的永新企業占50%,控股權在曹光彪手中。由於曹光彪此時被港龍航空弄得焦頭爛額,遂有意將泰富作殼出售。
榮智健想收購泰富發展,但憑自己一家的實力,恐怕很難啃下這塊骨頭。於是他找貴人相助,先後聯絡了香港商界巨子李嘉誠、移居香港的大馬華人首富郭鶴年。這兩位商界巨頭,在關鍵時候鼎力相助,一口應承下來。
1990年1月,在李嘉誠和郭鶴年的相助下,榮智健聘請收購專家梁伯韜、杜輝廉的百富勤為財務顧問,與曹光彪私下洽商。很快,雙方達成協議,中信宣布正式全麵收購泰富,以每股12港元收購曹氏的507%股份,並以同樣條件收購全體股東的股份。
泰富原為一家投資地產的小型公司,市值725億港元。由於中信持股最多,泰富發展被易名為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上任後,榮智健了卻一樁心願,他有了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公司。由於他經營有方,這一年中,中信泰富盈利333億港元,創下了不俗業績。
中信泰富在創業過程中,得到華資的鼎力相助,此後在它的發展中,又多次得到他們的幫助。收購恒昌行是中泰的首役,此役就有眾多貴人助陣。
恒昌行的企業實體為大昌貿易行,由恒生銀行的元老何善衡、梁球琚、何添、林炳炎等人創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大昌已成為香港一家大型貿易公司。1990年8月10日,恒生銀行首任董事長林炳炎之子林秀峰、周大福企業老板鄭裕彤、中華製漆主席徐展堂聯合組成的備怡公司正式成立,備怡公司將作為收購恒昌的旗艦展開收購。
收購期屆滿,備怡收購失敗。中信泰富這個時候卻冒出來要收購恒昌。但榮智健的財力不足吞下這個龐然大物,於是又去找大富豪們相助。7月底,榮智健會同李嘉誠、鄭裕彤、百富勤、郭鶴年等9名股東,成立了收購恒昌的旗艦GREATSTGLE公司。8月初,傳出林秀峰兄弟與徐展堂另組財團竟購,但他們的實力遠遠不及榮氏財團。
9月5日,榮氏財團收購成功,他們出價每股330港元,比恒昌估計少出了60元一股。到1991年10月22日收購期屆滿,百富勤代表旗艦GREATSTGLE宣布,獲得97%的恒昌股權。
中信泰富占恒昌35%股份,是首席大股東,榮智健出任恒昌主席。接著榮智健向其他股東收購恒昌股份,李嘉誠、郭鶴年再次相助,率先讓出,李嘉誠還出麵做其他股東的工作。到1992年1月13日,其他7名股東全部將股份售予中信泰富。至此,中信泰富實力大增。
榮智健率領中信泰富後來再上幾個台階,1995年第1期《現代畫報》刊載的香港十大中資排行榜上,中信泰富以4747億港元名列第一。又據《資本》雜誌載,至1995年底,榮智健個人所持股份市值為252億港元。
榮智鍵後來所擁有的這一切,都要感謝那些幫他“蛇吞象”的中資貴人。沒有李嘉誠等人幫他掃清障礙,榮智鍵不知道要在這條路上走多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資貴人縮短了他發展的時間,使他得以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成為事業有成的商界巨頭。
2.找對同仁,同舟共濟創偉業
常言道:“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人的智慧和能量總是有限的,如果能夠集思廣益,兼取各家之長,讓同仁彼此成為事業的貴人,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一起走向成功。
巧妙地利用同仁的力量,在經商中更能體現出來,如果一個人資本不足,各方麵的條件都還欠缺,那就不如多和幾個人結為“同仁”,集眾人的智慧與財力,使自己經營的事業變得更大,從而更具競爭力。
曾經名噪一時的香港房地產業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就是依靠同仁的力量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
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來源於1958年香港商界“三劍俠”組合的“永業企業公司”。所謂“香港商界三劍俠”指的是三位在經營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企業家,即地產巨子郭德勝、證券大王馮景禧、華資探花李兆基。他們在20世紀50年代看好香港的房地產業,但又缺乏單獨作戰的實力,於是經過協商而“誓師結義”,提出一個同仁企業的基本綱領來,這就是他們所說的“同心協力,進軍地產,你發我發,大家都發”。
當時英國殖民政府是把“官地”用“官契”形式批租給公民使用,公民隻要交了租金,如何使用土地,政府基本上不問,這樣任何人隻要能租到土地,就可以獲得轉租土地使用的利潤。香港地少人多,各業興旺發達,土地轉租的利潤必然越來越高。為此,從1950年起,馮景禧與人合夥購買土地官契,進入房地產領域,到1958年,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郭德勝來找馮景禧,確實是找到了一個行家裏手。
李兆基對香港的實業進行了多方麵的考察,認為進入房地產領域是最佳選擇。他反應敏捷,足智多謀,有他參加“永業企業公司”,幾乎是劉、關、張“桃園結義”的同仁企業請出諸葛亮來做“總經理”。
“永業企業公司”以“三劍俠”為核心再夥同另外五位股東開業,首先以買入沙田酒店表現出不同凡響的手腕。郭德勝老謀深算,馮景禧精通財務,李兆基膽大心細,三人上陣,可以說是珠聯璧合。他們三位後來都是進入香港十大富豪行列的企業家,能夠在一家公司共同奮鬥,算得上是香港現代經濟史上的一段佳話。
由於起家時資金有限,最初的經營方式是以低價買進舊樓,拆掉重建,再伺機收購一些無人問津卻又有發展潛力的土地,進行轉手買賣,並且製定了“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營銷政策,贏得了用戶的信任。
五年下來,雖然沒有大發,卻為後來的大發奠定了基礎。在已經看到了前景的情況下,“三劍俠”決定亮出自己的旗號,他們“甩掉”其他股東,重新組合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新”字源於馮景禧的“新禧公司”中的“新”字,“鴻”字源於郭德勝的“鴻昌合記”的“鴻”字,“基”字幹脆取自李兆基的名字。對“永業”向“新鴻基”改組一事,香港輿論界後來評論說:“我們可以想像,他們從‘永業’開始三人聯手,生意做得很順,否則的話不會五年後繼續合作。”其實,“三劍俠”得以繼續合作,主要原因還不在於生意做得順,而是三人在這五年內感受到同心協力的成果和愉快。他們可以“甩掉”其他“永業”股東,說明他們是精明的企業家,審時度勢後可以迅速做出決斷;而且他們一開始就立下自己成就大業的誌向,找來可以共謀一件大事的同仁,如同《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聯軍討董卓,是在各自力量不足的情況下,選擇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定向目標作為合作的基礎,當這個目標實現或者實踐證明不能實現時,合作便必須中止,不應受其他因素的幹擾。這也是他們可以仿效“桃園結義”的辦法組建公司,經營產業,卻也不為傳統的政治體製觀念所束縛的務實態度的體現。
“三劍俠”得以繼續合作,是他們認為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風浪,隻有靠三人繼續同心協力,才能闖過險灘。否則,他們不會等到1972年才協議分手,共分“天下”。“新鴻基”創業的十年,是“三劍俠”以“桃園結義”精神合作奮鬥的十年,據說三人都是全身心投入,每人每天都要工作15~16個小時,他們說那時是相互比賽“苦幹”,這或許也是“新鴻基”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的確,同仁之間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在借助別人優勢的同時,也彌補了自身的不足,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為事業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達到了1+1>2的影響和效果。借助同仁之力,共謀大事,是男人走向人生成功的捷徑之一。
3.實幹精神不可少,貴人絕不會扶助笨蛋
實幹精神是一個人成就事業所不可缺少的,沒有人喜歡誇誇其談卻又不肯動手之人。在事業的征途上,有實幹精神的人更易得到貴人的賞識。
常言道“自助者天助”,要想得到貴人的相助,首先必須有別人相助的理由。如果你是個人才,別人當然很樂意幫助你,因為一來他們會有提拔別人的快感;二來他們也可能會在你的成功中得到好處,這種兩全其美的事情,很多人還是樂意幹的。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搶得先機者才能大賺特賺,落後者即使苦苦追趕也無濟於事,這一點在新興產業上更是如此。如果你看準了某一市場,再加上實幹的精神和有賞識你的貴人幫助,那麼你離成功就會隻有一步之遙了。亞馬遜神話的締造者貝索斯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貝索斯出生於1964年,上大學時,貝索斯選擇了計算機專業。當時這個專業十分熱門,畢業生找工作容易。但大學畢業時,他卻出人意料地拒絕了著名的貝爾實驗室的邀請,反而到一家新成立的實驗室任職。因為由哥倫比亞大學兩位教授創辦的實驗室,旨在建立一個通過全球通訊網進行國際貿易的新型公司,更對貝索斯的發展構思。
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實驗室,貝索斯工作得很不錯,由於表現出色他很快被提拔為公司發展部和顧客服務部經理。貝索斯非常敬業,這不僅深受所在公司老板的喜愛,也令他客戶敬佩。在業務來往中,他認識了一家信托公司的老板戴維·肖,這位老板非常看重他,稱他“極具企業家精神”。他也對戴維·肖評價很高。兩人相見恨晚,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貝索斯跳槽到了戴維·肖的信托公司,主要銷售金融軟件,四年後升為了公司副總裁。
1994年5月的一天,貝索斯忽然感悟到:當時仍不算普及的因特網,居然以每年2300%的速度飛躍擴張!他認為這裏大有商機,便開始了琢磨網絡帶來的商業機會。正好戴維·肖讓他負責開拓因特網領域的新商機,他分析之後認為,由於書籍浩如煙海,大書店也難以包羅進去,讀者為找一本書費盡周折還往往找不到。網絡可以快捷地完成這一任務,因而建立網絡書店具有遠大的前景。
貝索斯的這一構思,戴維·肖和其他管理層成員表示讚同。於是貝索斯前往加利福尼亞,說服著名電腦程序員希爾·長江加盟公司共同創業。長江也是個工作狂,與貝索斯一拍即合。1994年“亞馬遜”網上書店成立,這一年被稱為美國“電子商務元年”。
開辦網上書店,需要一筆不小的經費,公司吸收員工入股。貝索斯的父母雖然不懂因特網為何物,還是將用來養老的30萬美元拿出來,支持兒子去成就他的事業。
1995年7月,新公司正式開張。公司開業後,每周的營業額都有所上升,兩個月時,每周的營業額已達到2萬美元。1997年7月,“亞馬遜”股票開始在美國上市,發行價為每股18美元,後來一路飆升到94美元。僅兩年的時間,貝索斯的父母因投資30萬美元而一躍成為億萬富翁。
到了1998年第4季度,“亞馬遜”圖書公司的總營業額高達25億美元,這年公司全年的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業務擴大後,公司總部遷到西雅圖商業區,現在已擁有四座大樓。
短短的幾年中,“亞馬遜”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書籍、音樂和錄像帶的網上銷售商,年銷售額最高時達140億美元,創造了互聯網時代的一個神話。
1999年9月29日,貝索斯代表亞馬遜公司在紐約希爾頓飯店召開新聞發布會,這位“亞馬遜”的首席執行官宣布:“從明天開始,你們可以在亞馬遜網絡裏發現你們所想購買的任何商品!”這標誌著亞馬遜公司已由單一的圖書銷售,變成了一個綜合性的網絡銷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