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味如神1(1 / 2)

內容提要

味,是中國菜的靈魂;百菜百味,是中國菜的特色。日本人吃飯用眼睛,觀其顏色,法國人吃飯用鼻子,聞其味道,而中國人吃飯用舌尖品味,是味覺最高享受,這也許正是中國人會吃,中國堪稱美食國度的一個原因所在。

本書詳細介紹了中國調味的基本知識,四大味神,經典味型,涼菜調味,營養調味等內容,是一本知識麵廣,可讀性強,選料講究,易學易做的飲食指導用書,是家庭餐飲的良師益友,是飯店酒樓、廚師學校、賓館酒店廚師必備的工具書。

前言

味是模糊的,有形亦無形,味是人們所有觸覺中的一種感覺,一種味覺。中國菜,百菜百味,自古以來就重視“以味媚人”,強調“烹飪味為先”。因此,“味”是中國烹飪藝術的靈魂,是其審美藝術的核心,是中國烹飪優良傳統的精華所在。同時,也是中國菜肴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而屹立於當代烹飪之林的關鍵,正是它才使得中國烹飪藝術長盛不衰,始終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藝與文化。

常言道:“五味調和百菜香”,通過烹調可以將每種單一的本味從種類與數量上加以重新組合,使之成為各種複合味,並使不同的滋味相互滲透、擴散、交流、融合,甚至互相“激發”而產生出更高水準和出乎意料的美妙味道來,以此充分體現出菜肴本身內在的自然美。可見,烹調美味佳肴,“味”是多麼的重要。

調味是烹調肴饌的“精髓”所在,它追求本味、真味,“至味”是它的最高境界。“本味”、“真味”包括原料自然之味和經烹飪後出現的美味,它展示了古人所謂經“五味三材、九沸九變”而後產生“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濃,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苦而不顯,鮮而不惡,香而不豔,味中含味,味外有味,原汁原味,回味悠久,餘味無窮……”的味覺感受。而近代的調味,又可歸結為“濃而不膩,淡而不薄”,所謂濃而不膩,即指味要濃厚,不可油膩,既要突出本味,又要去掉原料的異味,還能保持和增加原料的美味,“從而收到除異味、樹正味、添滋味、廣口味的效果”,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所謂淡而不薄,即指味要清鮮不可淡薄,淡味者即自然衝和之味也,淡則真,淡中求美,清中求鮮,清鮮者即能脫俗超塵而真味出也,這時可以說將能達到味之最高藝術境界了。

調味是一項非常精細而巧妙的工作,除了必須了解調味與調料的性質和關係、變化和組合、調味的程序(基本調味、定性調味、輔助調味),掌握各種調味方式和調料的使用時機外,不論調味多麼煩瑣,都要求認真細致,精益求精,都得嚴而不死,活而不亂,各適其情,各盡其妙。隻有在“調”上下一番苦功夫,才會把“味”的完美全部展現出來。所以,調味是一項技術性和藝術性都很強的技巧。3 000多年前,由廚入相的伊尹也曾說過:“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可見,它也是一方奇妙無比、可以任人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