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二十四節氣之第五節氣。一般為公曆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
風俗:祭祀掃墓,清明新火,踏青郊遊,蕩秋千,蹴鞠,放風箏等。
源起: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後發展成為傳統節日。
似昔年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唐]韋莊《長安清明》
都已成過去了。
是的,都已是往事,都不再了。
他再次來到動亂之後鱗傷遍體的故地,心裏是言之不盡的感傷。那是一種落難之後的內心空洞,在繁複的往事記憶的映襯之下,更露出一種怯,愈發顯得寥落,顯得窘迫。但卻又是毫無辦法。
這一年清明,竟然連著下了幾天雨。紛紛擾擾的皆是惆悵。卻無奈草木無情,兀自生長得旺盛蔥蘢。猶似昔年。重遊故地,匆匆碧色映入他眼中,卻令他覺得刺目難忍。風光似是舊日模樣,但他心知,一切都已回不去。再回不去了。
他尚記得太平時年的那些溫盛之事。那些年光都是曆曆在目,依舊那樣昌盛。無奈彼時的紛繁記憶竟成疾成患,無一不襯托出他心中的落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想當年。清明日,朝中大臣們會圍聚在一起,蹴鞠為樂,勝者更是可以得到朝廷所賜的新火。“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兩句中“白打”一詞說的便是蹴鞠。白打是蹴鞠的一種形式。兩人對踢為“白打”,三人角踢為“官場”。
民間也是百樂百盛。紅叱撥馬奔馳咆哮在京郊,綠楊青青映碧霄,又有秋千在活潑地蕩漾。藍天青空之下,一派美好光景。
頸聯“紫陌亂嘶紅叱撥”一句中的“紅叱撥”是汗血寶馬的一種。當年,唐天寶年間,西域進貢的六匹汗血寶馬當中即有“紅叱撥”一匹。另五匹分別是紫叱撥、青叱撥、黃叱撥、丁香叱撥和桃花叱撥。“叱撥”一詞常見於唐詩當中。大詩人岑參便有詩《玉門關蓋將軍歌》雲:
……
櫪上昂昂皆駿駒,桃花叱撥價最殊。
騎將獵向城南隅,臘日射殺千年狐。
……
韋莊這一首《長安清明》作於唐末黃巢、李克動亂之後。彼時,詩人重返長安,重遊故地。見熟稔風土,心中自然生出一種世事滄桑之感。舊年記憶尚綿綿茂盛,卻已是不複當年昌盛。人走茶涼的淒清,也就是這樣了。
清明改新火,一如寒食禁煙熄火一般,也是曆史悠久的傳統民俗。二者之間也似是有一種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關聯。又說寒食禁火起源於改火之製,又有說,清明新火之風是因寒食禁煙滅火方才誕生。
早在《周禮》當中即有關於四時變新火的記載。《周禮·夏官·司》雲:“司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民鹹從之;季秋內火,民亦如之。”四時改火鑽燧用木都有不同要求:春用榆柳,夏取棗杏,秋用桑柞,冬取槐檀。
古人生火不比而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通常也就是兩種方式,鑽木取火,即用二木相摩擦生火,所取之火稱為國火;或是用金燧取火,即用金屬為鏡,凹其麵向日照光取火,所取之火稱為明火。因此,家家都需要保留火種以備不時之需。
也正因如此,清明改新火在古代是十分莊重嚴肅的事情。如是才有了韋莊這一首《長安清明》詩中所說的“內官初賜清明火”。
世間人,生生不息。其根由亦不過隻是彼此承繼之間,保住了人世的那一點火光不寂不滅。如此,這人間世,方才得以百世、千世、萬世的恒轉不止。
桃李笑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壟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宋]黃庭堅《清明》
清明時節是人間四月天。
彼時,正是桃李芳菲的時候。於是,他寫到“佳節清明桃李笑”。桃李在笑。也真真是春景明媚,耀人心。卻因是清明,人人思故人,於是心中皆有哀念。轉眼再看,明豔風景都淪為背景,直直凸至眼目之下的,是野田荒壟的蕭愁淒涼。
頷聯二句是放眼天地塵世,寫清明時節萬物生命的蔥蘢跡象。清明正是春盛的時間,也是雷雨不斷,萬物複蘇之時。“雷驚天地龍蛇蟄”,即寫那春雷聲聲響,驚醒了蟄伏的龍蛇蟲獸,一派萬物春醒的昌盛模樣。又有豐沛雨水,滋養郊原草木,潤物無聲。
頸聯二句開始,詩人便虛實交織,用典敘事,將視線從現實的春景收束凝結內化成思。寫出內心深處真正要借此詩表達的意蘊。
這塵世間,人性雜冗。有齊人乞討祭品果腹,卻還回家向妻妾炫耀說自己酒足飯飽。也有介子推焚身而死不慕權貴。無奈這世道已是賢愚不分,最後都一並長眠地下,埋於荒草孤墳,歸於塵土。
頸聯當中引了兩個典故。一是世人皆知的介子推焚身而死的事。還有便是《孟子》當中所寫到的《齊人一妻一妾》的故事。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嚐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