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們也不能單靠嘴說“靜靜地坐著不許動”,要給孩子做個榜樣,給孩子示範如何能夠絕對一動不動地坐著:腳不動、身體不動、手臂不動、頭也不動。呼吸運動也應該放輕,避免發出聲音。
孩子要學會做好這個練習,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找到一個舒服的姿勢,即保持平衡的姿勢。所以,當孩子要坐下來做這個練習時,無論他是坐在小椅子上,還是坐在地上,都必須讓自己坐著舒服。同時,讓房間內的光線保持柔和,否則孩子會閉上眼睛,或用自己的小手蒙住眼睛。
當一切都安靜下來時,孩子仿佛發現了一個充滿聲音的新世界,但這些聲音雖然侵襲了這深沉的寧靜,卻並沒有擾亂它。
當孩子熟悉“寧靜”後,他們感覺聲音的能力也更強了。對於感受過“沉靜之美”的孩子來說,那些過於喧鬧的聲音逐漸變得令人討厭了,他的心靈,也希望從喧鬧中解脫。
在“兒童之家”,當老師點過孩子們的名字後,“寧靜課”就算結束了。老師或者其中一個孩子,坐在班級後邊或是在隔壁的房間裏,一個一個點名,來喚醒那些處於沉靜中的孩子。點名時,注意要小聲些,聲音不能太大。當孩子聽到別人點他的名字時,他就站起來,向傳出聲音的那個地方走去。
自此,孩子們繼續完善自我,他們走路時動作輕微,注意不碰到家具,移動椅子時不弄出一點聲音,小心翼翼地在桌子上放東西。教育的效果可以從孩子們舉止的優雅上體現出來。
還可以非常肯定地說,這個練習能夠培養孩子的社會精神,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克製能力也由此得到增強。
一堂寧靜課,它證實了能夠達到安靜的最成功的教育方法。
一天,當一名老師走進一個“兒童之家”,在院子裏碰到一位母親,她抱著她4個月大的孩子,這小家夥還在繈褓中裹著。這個安靜的小家夥像是平靜的化身。這名老師把他接過來,抱在自己懷裏,他仍很安靜。
她抱著他走向教室,從教室裏跑來的孩子們伸開雙臂,拉著她的裙子,幾乎要把她撞倒。她向他們微笑著,讓他們看這個小家夥。他們懂得這個意思,在他身邊跳著,閃著快樂的眼睛看著他。
她與簇擁著她的孩子們一起走進教室。她們坐下,老師坐在一張大沙發上,不像平常那樣坐在他們的小扶手椅上。她是嚴肅地坐著的。他們帶著既溫柔又高興的神情看著她抱著的小孩,誰也沒有說話。
最後她對他們說:“我給你們帶來了一位小老師。”
孩子們立刻投以驚奇的眼光和愉快的笑聲。
她接著說:“是的,一位小老師,因為你們誰都不知道怎樣做到像她這樣安靜。”
這一下,孩子們都變了姿勢,變得安靜了。
“還沒有一個人的手腳像她這樣安靜。”每個孩子都認真注意自己的手腳姿勢,老師微笑著看著他們,“你們總要動一下,但她一點也不動。”
孩子們嚴肅地看著。關於這位小老師比他們更行的想法,看來已為他們接受了。
老師說道:“你們誰也不能像她這樣安靜無聲。聽她的呼吸多麼微弱!你們翹起腳走近點聽一聽。”
有幾個孩子站起來,踮著腳尖慢慢走到嬰兒跟前,彎腰聽著。更加安靜了。
孩子們驚奇地看著周圍,他們從未想到,即使他們安靜地坐著仍會發出聲音,也從未想到,小嬰兒比長大的人更能保持安靜!他們幾乎停止了呼吸。
老師這時站起來,說道:“悄悄地走出去,踮著腳尖走,別出聲!”她跟在他們後麵說:“我還是聽到一點聲音,但是隻有她,這個嬰兒和我一起走,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她無聲地走出來了!”
孩子們笑了,他們理解了老師說的真理和笑話。老師走去開窗戶,並把嬰兒遞給了看著他們的那位母親。
這小家夥似乎留下了她微妙的魅力,占據了孩子們的心靈。事實上,自然界沒有什麼東西比新生嬰兒的呼吸更優美。在這個人類的小生命中,凝聚著力量和新奇,體現著人類生命的威嚴。孩子們也在這個人類新生兒生命的安靜之中感到了詩情和美意。
9.嗅覺和味覺訓練
嗅覺和味覺訓練不僅能發展孩子的感覺能力,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增強孩子對一些詞語的理解。
1.嗅覺的訓練
小孩的嗅覺尚未充分發展,這使得用嗅覺方法很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先讓孩子嗅新鮮的紫羅蘭和茉莉花,然後蒙住他的眼睛說:“現在我們給你花”,於是一個小朋友拿一束紫羅蘭湊近他的鼻子底下,使他能猜出花的名稱。
為區別花香氣味的濃淡,花的給予量逐漸減少,直至一朵。
在家時,父母們也可選擇用各種蔬菜,例如西紅柿、白菜、韭菜,乃至各種水果等等,訓練孩子的嗅覺。
2.味覺的訓練
(1)嬰兒出生後,第一個給予他味覺刺激的是母乳或代乳品,如果不及時給予其他的味覺刺激,將會引起小兒偏食、厭食。所以,父母應當在嬰兒1個半月時適當喂些橘子汁,3個月左右可以用筷子蘸各種菜湯讓孩子嚐。
(2)用奶粉喂養,應3~5個月換一種奶粉,避免長期食用一種口味的奶粉,導致孩子味覺遲鈍。這些不斷變換的食品可以給予孩子充分的味覺刺激,對其味覺能力的發展很有幫助。
(3)6個月以後,給嬰兒嚐嚐甜的、酸的、鹹的飲料,或鼓勵孩子用舌頭接觸各種味道的溶液:苦的、酸的、甜的以及鹹的都行。並在訓練的過程中用一定的語言進行強化,比如問孩子“酸不酸”等。
(4)準備小碗、小勺、小托盤,三份同顏色不同味道的液體:甜、酸、鹹。父母最好與孩子一起品嚐這些液體,告訴孩子“這是甜的”、“那是酸的”、“這是鹹的”等,並反複進行,加深印象。
(5)準備香蕉、橙子、蘋果等可口的水果,讓孩子都聞一聞,嚐一嚐,告訴孩子香蕉是甜的,橙子、蘋果是酸甜的,再問問他喜歡吃哪種味道。
實際上,4歲的孩子就能很容易學會這些遊戲,也很喜歡識別各種味道,每次實驗完了後,用玻璃杯裝上溫水,仔細嗽口。於是,味覺練習也就成為一種保健練習。
另外,由於味覺的感受器官是舌頭,舌頭的不同部位感受不同的味道,有的隻能感受酸,有的則隻能感受苦……在訓練中,父母們可以為孩子教授有關味覺的知識。
10.立體感覺訓練
觸摸感覺練習和肌肉知覺訓練,能使孩子在識別物體的同時得到快樂,能增強孩子將各種不同物體與它們各自的特性聯係起來的能力,以及運動知覺的能力。
1.立體感覺訓練的含義和目的
立體感覺,指的是通過用手觸摸立體物體的輪廓,來辨別其形狀。這種感知並不僅僅包括觸覺(觸覺僅能使我們辨別物體的表麵是粗糙還是光滑),它來自於兩種感覺的結合:觸覺和肌肉知覺,其中肌肉知覺是運動知覺。
3~6歲的孩子,處於肌肉運動的形成階段,正是這種特殊的肌肉知覺促使孩子去運用“立體知覺”。當孩子自發性地蒙上眼睛來分辨諸如方塊、圓球等各種各樣的物體的時候,他就是在鍛煉自己的感知能力。
2.立體感覺訓練
(1)教具
福祿倍爾磚塊和立方塊。此外,也可用任何其他小物體,例如玩具兵、小球、彈球、硬幣、豆子、豌豆等等。還可以讓孩子區別各種差別很小的物體,如玉米粒、麥粒和稻粒。
(2)訓練內容
①父母或老師讓孩子注意這兩種物體的不同形狀,要他們睜著眼睛,仔細準確地感觸這些物體,並反複用話提醒他們,把注意力集中於物體各自的特點上。
②然後告訴孩子把立方塊放在右邊,把小磚塊放在左邊。隻是觸摸,不用眼睛看。
③讓孩子閉上眼睛或蒙住眼睛,再重複這種練習。讓孩子認識這些形狀的最有吸引力的方法就是讓他們閉上眼睛猜出物體的名字。
經過這樣的練習後,當孩子睜開眼睛時,他將更加饒有興趣地觀察這些物體的形狀。
3.物體運動感知訓練
(1)教具
一個球體、一個棱柱、一個棱錐、一個圓錐和一個圓柱。
(2)訓練內容
①讓這些立方體動起來。顯然,球體四麵自由滾動,圓柱體僅能朝一個方向滾動,圓錐繞著自己滾動,而棱柱和棱錐卻直立不動,但棱柱比棱錐更容易傾倒。這種訓練能讓孩子對幾何形體產生興趣。
②聲音辨別能力的訓練。
當搖動這些圓柱體時,根據圓柱體內物體性質的不同,它們會發出強度不一的聲音,從很大聲到幾乎聽不到聲音。
練習的第一步是辨別同樣強度的聲音,把發出同樣強度聲音的圓柱體成對擺放。
接下來的練習是比較聲音的強度,讓孩子根據幾何體發出聲音的強弱將六個圓柱體排成一排。這個練習類似於色板練習,它們也要配對並根據顏色深淺擺放。在做這個練習時,孩子也要在桌子旁找個舒服的姿勢坐好。
我們給孩子進行過簡單的講解後,孩子就自己做這個練習,做練習時,孩子的眼睛要蒙上以便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11.自由繪畫
自由繪畫的重要之處就在於,它能揭示孩子的觀察能力和細致程度,展現孩子的個人偏好,並培養孩子對形狀的感知力。
在對平麵幾何圖形進行觀察,或麵對廚房各式碗筷、客廳裏各種家具的時候,這些都是屬於孩子的珍貴的精神資源,也是智力教育的“教具”。教師或父母應該讓孩子不但能夠觀察形狀,而且能夠區分出人類和自然的創作,去欣賞人類勞作的成果。因此,有必要讓孩子進行以下三種訓練:
1.自由繪畫
給孩子提供一張白紙和一支鉛筆,告訴他可以隨心所欲地畫。
一般說來,第一次的繪畫沒有任何形狀,非常混亂。我們應當問孩子他想畫什麼,並且應當記錄在圖畫下麵。通過訓練,孩子的圖畫會變得越來越清晰。那些屬於細節的東西在孩子們粗略的草圖當中也逐漸被觀察,並記錄下來。
2.填充繪畫
這種繪畫包含了“對書寫的準備”。這種繪畫對色覺所發揮的作用,就像自由繪畫對形狀感覺所起的作用。填充繪畫能夠揭示兒童對於顏色觀察的能力。
這種練習包括用彩色鉛筆填充黑色輪廓線圖案。這些輪廓線表現了一些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和各種不同物體。對於兒童來說,這些圖形和物體在學校、家庭和校園當中都是非常熟悉的。兒童必須選擇相對應的顏色進行填充,這樣就能夠告訴我們他是否對他周圍的物體進行了觀察。
3.玩泥巴或捏橡皮泥
這種練習是小孩非常喜歡的一種遊戲,而且也具有與自由繪畫和選擇不同顏色的鉛筆填充顏色同樣的意義:通過這種練習的間接幫助,能夠讓孩子確定並且對各種不同的感覺和觀念更加清晰化。
在練習當中,兒童可以隨心所欲地用粘土做自己想做的東西。教師或家長可先給孩子一個木質圓盤,裏麵放著粘土,然後再給出一些用粘土做成的優秀作品。這能大大激發他們模仿的興趣。
在家時,可讓孩子用粘土或橡皮泥照著家具如電視、水瓶、茶壺等等捏出模型。
最開始,有必要讓孩子對物體進行具體描述來確認物體,但是到了後來,作品逐漸變得容易辨認,孩子學會了複製幾何物體。
這種粘土模型,毫無疑問是非常有價值的教具,並且同時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孩子,挖掘孩子的潛能。
12.藝術美感教育
從自發、自由、隨意的塗畫,逐步發展到有意識的表達與表現情感、願望及認識,這實際上就是孩子視覺——空間智能發展的表現。
教育家曾仔細研究過兒童繪畫時20種基本類型的塗鴉線。這些塗鴉線是人類的神經係統與肌肉高度協調的結果,它們與孩子的圖畫之間的關係,就好比是磚瓦和建築之間的關係一樣,孩子早期自發描畫出來的圖形,皆可被包含在這20種基本的塗鴉線類型中。
無論是1、2歲孩子胡亂的塗鴉,還是3、4歲孩子的象征畫,5、6歲孩子的形象畫,都是孩子在不同的階段視覺——空間智能進步的具體表現。
視覺——空間智能,是多元智能中的重要能力之一。這種能力是指準確觀察世界,並做出解釋或者把世界的方方麵麵傳達給別人的能力。視覺——空間智能強的人,其視覺觀察力非常敏銳,具有成為畫家、雕刻家、攝影師、設計師等的先天條件。
很多年輕母親雖然也懂得視覺——空間智能訓練和美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麵對整天亂塗亂畫的孩子仍有些愛莫能助。的確,年輕母親除了需要極度的耐心和寬容以外,還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
1.引導孩子觀察與創造
因勢利導,順應孩子的需求和興趣,引導孩子去觀察,發現孩子自己創造的線條、形象符號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相似。孩子的行為得到鼓勵和強化,他就會有意識地運用這些符號來表現自己的經驗,這就是孩子從自發、自由、隨意的塗畫,逐步發展到有意識地表達與表現情感、願望及認識的過程。
比如可以拿著孩子畫的滿是線、點、不規則圖形的圖紙,引導孩子細心觀察和發現自己的“作品”。父母一邊用深色的筆在孩子的線條中勾勒出一些孩子能認識的物品或動物,一邊用話語進行解釋,比如告訴孩子:“這是一條魚,我們給它畫上眼睛;這是一個圓圓胖胖的娃娃臉,我們給她加上眼睛和嘴巴。”父母要一邊說,一邊動手畫,讓孩子在旁邊觀察,讓孩子感到有趣,一幅躍躍欲試的樣子。這就達到了我們的指導目的。
2.營造藝術氣氛
在家庭開展藝術情感教育。父母要努力創設充滿藝術氣氛和情感的家庭環境,家庭布置力求美觀、大方、樸實、整潔,富有藝術性。常給孩子看畫冊、講故事,豐富孩子的繪畫情感與想像力。牆上貼著優美的繪畫,桌上擱置著新穎別致、五彩斑斕的裝飾品,從而給孩子以美的啟迪和享受,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情緒、性格帶來重要影響。
3.培養觀察與感受
經常帶孩子到郊外玩。擴大孩子的視野,感受自然界多姿多彩的變化,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及感受力。總之,父母的啟蒙教育對孩子的繪畫乃至空間知覺能力的發展,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4.一個小遊戲
遊戲名稱:吹泡泡的金魚——添畫遊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發展手部精細動作,開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提高視覺——空間智能。
準備材料:水彩筆、畫紙、舊雜誌或圖書、剪刀、漿糊。
適合年齡:1~3歲。
參加人員:孩子、爸爸或媽媽。
遊戲方法:
(1)從舊雜誌、書上剪下一些色彩鮮豔的小金魚、小蝦、小烏龜圖片貼在白畫紙的下方。
(2)拿著畫紙給孩子說故事,以引起孩子畫畫的興趣。對孩子說:“這是一個很好玩的海底世界,裏麵有很多可愛的小魚、小蝦、小烏龜。我們數一數,一共有3條小魚,2隻小蝦,1個小烏龜。小魚一邊遊一邊從嘴裏吐出一串串的小泡泡,多好看啊!”父母一邊說,一邊在一條小魚的嘴邊畫幾個小圈圈。
(3)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挑出他喜歡的水彩筆在畫紙上塗抹,讓孩子在紙上任意畫橫線、豎線、大圓、小圓。
(4)等孩子把畫紙塗滿了後,開展欣賞活動,我們就把孩子抱在身前,一手拿畫紙,一手拿筆,依照孩子的線條進行觀察、引導。
我們要帶著欣喜的口吻說:“看,我們孩子畫得多好啊,這一條條橫的波浪線是海水,這彎彎曲曲的豎線是水草,還有孩子畫的小泡泡剛剛從魚嘴裏吐出來,太美麗了。”
我們一邊說,一邊用深色筆把孩子的相關線條加深,以便讓這些有特殊含意的線條和形狀從雜亂的畫麵中凸現出來,加深孩子對自己創作的線條含意的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