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羊皮卷4(2 / 3)

2.熱覺訓練方法

教具:

①一套小金屬碗,內盛不同溫度的水。用溫度計測量水溫,設法使其中兩碗的水溫相等,用於孩子的熱覺訓練。

②可設計一套用輕金屬製成的帶蓋的容器,注入水,容器附有一個溫度計。觸摸碗的外麵,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不同熱度的感覺。

讓孩子把手浸入冷水、溫水和熱水中,這是很有趣的練習。這種練習也可用腳重複做。

3.壓覺訓練方法

準備一些(8×6×1)/2厘米的三種不同木質(紫藤木、胡桃木和鬆木)的小木板,重量分別為24、18、12克,逐個相差6克。木板應十分光滑,如果可能的話,表麵塗以清漆,以免板麵粗糙,並保留木質的本色。

取兩塊木板讓孩子分別托在手掌上,然後手上下移動以測重量。手的上下移動應逐漸變得幾乎感覺不出來。讓孩子閉上眼睛,區分重量不是靠看顏色,而是純粹靠壓覺。

4.感知重量

教具:重量不同的各色小方塊。

訓練方法:

①讓孩子坐在相同的位置,並告訴他把所有黑色的方塊也就是沉一些的,放到右邊;而將淺顏色即稍微輕一些的方塊放到左邊。

②接著蒙住孩子的雙眼,讓他進行這個遊戲,還要讓他每次同時拿起兩個方塊,孩子或許會拿起兩個相同顏色的方塊,有時候則是不同顏色的,但最終應要求孩子將木塊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5.視覺訓練

開展這種訓練活動要達到的是一個內在的、深層次的目標,即讓孩子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並引導他對所觀察的物體進行比較,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推論和決定。孩子隻有通過不斷地重複做這種鍛煉注意力和理解力的練習,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

1.關於大小的視覺訓練

(1)鑲塊

這套教材由長55厘米、寬8厘米、厚6厘米的三塊木塊組成,每塊又包括10個嵌在相應大小孔裏的圓柱形木塊,頂端有木質或黃銅提鈕,其形狀類似化學家使用的砝碼。

第一套圓柱高都為55毫米,但直徑不同。最小的直徑為1厘米,其餘的依次遞增1/2厘米。

第二套中的所有圓柱直徑都相同,為前一套中最大直徑的一半——27毫米,但高度不同。第一個像小圓盤,高度僅為1厘米,其餘的依次遞增5毫米,第十個高度為55毫米。

第三套中的各個圓柱的直徑和高度都不同,第一個直徑和高度均為1厘米,其餘的高度和直徑都依次遞增1/2厘米。孩子用這些鑲塊自己進行練習,學會根據厚度、高度和大小區別物體。

教材由鬆木製成,打光,並漆以清漆。

(2)分級的三套大方塊

①大小:較大和較小的物體。這一組由10個塗以玫瑰色漆的木質立方塊組成。最大的底邊為10厘米,最小的為1厘米。其間每個遞減1厘米。另配備一塊綠布毯,可以是油布,也可以是硬紙板。遊戲玩法是從大到小依次壘起這些木塊,壘成一個小寶塔,最大的一塊作為塔底,最小的一塊作為塔頂。毯子鋪在地板上,立方塊散亂地放在毯子上。在毯子上壘塔的過程中,孩子練習跪下、起立等動作。檢驗方法是看塔從底到頂是不是逐漸變小。錯放的木塊一眼就可以看出,因為塔邊線條會不齊。孩子開始玩這套積木時,最常見的錯誤是把第二個立方塊當作第一個做了塔底,而把第一個放在第二個的上麵。混淆了最大的這兩塊。

②厚度:這一套由從厚到薄的10個棱柱體組成。最大的底邊長10厘米,其餘依次遞減1厘米,長度都是20厘米。塗成深褐色。孩子玩時,把它們撒在小地毯上,弄亂後按其厚薄順序一塊挨著一塊擺好,注意其長度完全一樣。這一套棱柱體構成一個梯形形狀,從低到高,一步比一步寬,孩子可隨意從薄的開始或從厚的開始。這項練習的檢驗不像圓柱鑲塊那樣肯定,大圓柱不可能插入小圓孔,較高的圓柱會突出孔板的表麵等等。而在搭樓梯的遊戲中,孩子的眼睛就很容易發現錯誤,因為如果排置錯誤,樓梯就呈不規則狀。

③長度:長短物體。由10根正四方形木棍組成。邊長為3厘米,第一根長為1米,最後一根長為10厘米,其他依次遞減10厘米。全棍以10厘米為間隔交錯漆以紅藍兩色。把木棍並排放在一起時,顏色必須相對應,以形成橫向紅藍條。整個形狀如同風琴的風管組成的直角三角形,斜邊逐漸縮短。孩子把這些撒開弄亂的木棍加以排列,然後按長短次序和對應的顏色排列在一起。這個練習也提供了很明顯的檢驗錯誤的方法。如果位置擺得不對,木棍沿斜邊的遞減長度則會參差不齊。

這三套積木都允許孩子用稍微不同的方法堆砌,將積木散亂放在地毯或桌上,然後在隔有一定距離的另一張桌上把它們排列整齊。當孩子每搬走一塊積木時,一定不能分散注意力,因為必須記住在混放的積木中所要找出的下一塊的大小。

這些遊戲對4~5歲的孩子極為相宜;而簡單的堆砌對3~4歲的孩子更適合;用粉紅色立方塊建塔對3歲以下的孩子最有吸引力。

2.形狀差異的視覺練習

(1)教具

①木製平麵幾何鑲塊。

②30×20厘米的長方形托盤,托盤漆成深藍色,黑色邊框。這種托盤的形狀可以變化,以便能做出任何配套選擇。配以一些木方塊,可一次提供至少2至3個幾何形狀。

③一套10厘米見方的白色卡片,這些卡片構成一組其他性質的幾何形狀。這組的第一套形狀用藍色紙剪成,裱貼在卡片上。第二套用藍紙剪成同樣形狀的輪廓,輪廓線寬為1厘米。第三套形狀相同,輪廓由黑線劃成。這樣,便有了托盤、鑲塊以及3套硬卡片。

④可裝6個托盤的框子,框的前麵板可隨頂板掀開並取下。每個抽屜裝有6個與鑲塊對應的鑲框。

第一個抽屜裏裝有4個光木方塊和兩個鑲框,一個鑲框是長菱形,另一個是梯形;

第二個抽屜裝有1個方塊和5個長邊相同、短邊各異的長方形;

第三個抽屜裝的是直徑遞減的圓形;

第四個抽屜裝的是6個三角形;

第五個抽屜裝有6個多角形,從五角形到十角形;

第六個抽屜裝的是曲線形(一個橢圓形,一個卵形等)。

(2)鑲塊練習

練習時,給孩子一個大框子或托盤,裏麵放著想讓他練的形狀。先把鑲塊取出放在桌上,弄亂後叫孩子放回去。這種遊戲對3歲以下的孩子也適用。

孩子玩這個遊戲時必須識別形狀,必須仔細觀察,隻有經過多次嚐試後才能成功。經過三四次練習後,孩子能極其熟練地識別幾何形狀,漫不經心地把鑲塊放到應放的地方,或者覺得這種練習太容易了。這便是可以引導孩子係統觀察幾何形狀的時機。

在這種練習的第一階段,即使是明顯不同的形狀,孩子也必須反複試做,聯合應用視覺和關於形狀的觸覺對識別大有幫助。

孩子做練習時必須要協調手上的新動作。可以先讓孩子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柔軟的指尖部分去觸摸幾何圖形的輪廓。接下來還要觸摸與圖形相對應的孔徑的輪廓,隻有都觸摸過之後,孩子才能正確無誤地把圖形放進它們的位置裏。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對形狀的識別會變得更容易。無論是不能一眼就識別出形狀特性的孩子,還是那些錯誤地把最不同的兩個圖形互相放錯位置的孩子,在觸摸過圖形及其孔徑的輪廓後,都能識別出形狀的特性,並把它們迅速放回原位。

在觸摸幾何圖形的過程中,孩子的手對所觸摸的事物就有了一個具體的了解。這一點在孩子觸摸木框時顯得尤為突出,因為孩子的兩個手指隻需順著木框的邊沿走,木框既是一個障礙,又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向導。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必須準確地把這個觸摸的動作教給孩子,這對孩子以後的練習和訓練非常重要。

因此我們必須給孩子示範該如何去做,不僅自己要緩慢地、清楚地做出這個觸摸動作,而且還要引導孩子的小手進行第一次嚐試,以保證觸摸到所有的細節部分——角和邊。當孩子的小手能夠正確和準確地完成這些動作時,他就能夠真正沿著幾何圖形的輪廓來感覺它的形狀,經過多次的練習後,孩子就能協調好準確摸出一種圖形形狀所需的手上的各個動作。

色彩感知訓練不僅能提高孩子雙手的工作能力,還能訓練其注意力和記憶力。但隻有通過反複練習,孩子才能逐步完善。

1.教具

準備許多繞著彩色毛線或絲線的小板。這些小板兩頭都有木邊,防止纏在上麵的絲線和桌麵接觸。教孩子在拿小板時要抓住木邊,以免弄髒了鮮豔的顏色。這樣,就可用很久而又不用更換這些材料。

整套工具由兩個獨立的盒子構成,每個盒子中裝有64種顏色的方塊板,也就是說,每個盒子中有8種不同的色調,如黑、紅、橙、黃、綠、藍、紫和棕色,每種顏色有8種深淺色度,於是共有64塊小方塊。準備兩套這樣的小板,即128塊。把它們裝在兩個大盒子裏,每個盒子分成8格,每格裏放6塊。這樣,一個大盒子裏共有64塊。

2.用色板進行練習

(1)顏色配對練習

①孩子要做的第一步練習就是給顏色配對:從打亂了次序的小方塊板中挑出兩個顏色相近的方塊板,然後把它們並排擺出來。我們並不是把128塊方塊板都混成一堆讓孩子們從中去挑,而是選一些顏色對比非常鮮明的方塊板來讓孩子做練習,比如,紅色、藍色和黃色,挑出3對或4對這三種顏色的方塊板,把它們混在一起。

②然後拿出一塊方塊板,或許是紅色的,向孩子示範一下如何從那一堆小方塊板中選出與我們已經拿出的那個紅色的方塊板配對的那個方塊板。做完這些後,把配成對的方塊板放在桌子上。

③再拿出一個方塊板,這回可能是藍色的,然後讓孩子選出與之相配對的方塊板組成另一對。我們再把方塊板混在一起,把次序打亂,讓孩子自己重複這個練習,比如,讓孩子選出兩個紅色的方塊板、兩個黃色的方塊板和兩個藍色的方塊板,將它們配對並排放好。

④配對的顏色將從2種增加到4種或5種,3歲大的小孩子最終能夠從混成堆的小方塊板中配出10對或12對顏色相近的方塊板。

(2)顏色深淺度練習

當孩子的眼睛鍛煉得足以識別出配對顏色的一致性時,他就可以做一種顏色的深淺色度練習,孩子在察覺每種顏色各種色度之間輕微的差別這一過程中鍛煉了自己。我們不妨隨便選擇一種顏色,比如藍色,將8種色度不同的藍顏色方塊板,從最深的藍色開始,一個接一個擺好。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清楚“下麵該怎樣做”。

當然,隻有反複地練習,孩子才能完善自己區別細微差別的能力。而且將方塊板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列成一條直線,使成列的方塊板看起來像一條具有明暗色彩的漂亮絲帶,這需要有一定的手工技巧,也同樣離不開反複的實踐。

(3)兩個建議

①每次做練習時都先挑出顏色最深的方塊板,這個建議通過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方向,可以極大地推動他的選擇。

②我們可以不時地引導孩子觀察一下兩塊相鄰的方塊板的顏色,以對它們進行直接的比較,並把它們與其他顏色的方塊板區分開來。這樣的話,在擺放一塊方塊板之前,孩子一定會將它與其相鄰的方塊板進行非常仔細和小心的比較。

3.填色練習

先準備一些填色圖片,讓孩子用彩色鉛筆或蠟筆進行填充。接下來還可以讓孩子使用畫筆,為此,父母或老師要為孩子準備一些水彩顏料。最開始的填色圖片可選擇一些小的事物,例如花朵、樹木、房屋、蝴蝶等,接下來就是一些簡單的風景,如天空、草原、人等。

這種填充繪畫不僅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孩子觀察周圍環境時對色彩感知力的自然發展,還能加強這一感知能力。兒童應該是絕對的自由,自由選擇顏色,例如,可以讓孩子將一隻小公雞畫成紅色,或者將水裏的魚兒畫成黃色,但這些往往不是觀察的結果,或者說,孩子還沒有真正成為一名觀察者。不過,無論孩子是選擇細致而協調的顏色,還是對比強烈的顏色,最終都可以判斷孩子在顏色感覺訓練中的進步。

我們應該盡力讓孩子記住圖畫中的物體在真實環境中的顏色,這有助於鼓勵孩子去觀察周圍真實的事物。之後,孩子可能會要求進行更難的圖畫練習,但我們隻有等到孩子將顏色塗在輪廓線以內並選擇了正確顏色的時候再做這下一個訓練。

4.色彩記憶實驗

(1)現實意義

“色彩記憶”實驗的現實意義在於,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與腦中印象相對應的實際存在的事物,把證明他們已經獲得了一定智能的具體實物握在手裏,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真正的勝利。

(2)色彩記憶實驗方法

①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來說,上麵的色彩感知練習能夠促進孩子“色彩記憶”的開發。在仔細地觀察過一種顏色後,孩子無需用剛才所觀察到的顏色來引導,就能從混在一起的五顏六色中找出與其相近的顏色。因此,兒童是通過記憶來識別顏色的,他們不再需要用實際存在的事物而是靠留在他們腦袋裏的印象來比較顏色的差別。

②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記憶顏色的練習可如此進行:先給孩子一種顏色,讓他盡可能地觀察,讓他到離此處一定距離的另一張桌邊去,從上麵放著的所有彩板中挑出剛才看過的那種顏色來。

7.聽覺訓練

聽覺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的耳朵區別輕微的噪音和正常的聲音。這種練習具有訓練美感的價值,也不失為培養紀律的好方法。

1.聽覺訓練的目的

我們都知道,小孩的叫嚷和摔打東西的噪音會破壞教室的秩序。實驗雖然隻是經驗性的,不能進行感覺測量,但非常有用,能近似地知道孩子的聽覺靈敏度。

2.聽覺能力實驗

(1)“兒童之家”的聲音實驗

以通常的方式建立安靜秩序。在這種安靜中,我們開始製造聲音和噪音,這些聲音在開始的時候有著強烈的對比。

當更加安靜時,老師說:“噝!噝!”聲調不斷變化,時而高聲短促,時而低聲悠長,孩子慢慢就被吸引住了,有時她還說:“再安靜些——再安靜些!”

接著,她又發出“噝噝”聲,越來越輕,並小聲重複說:“再安靜些!”然後以更低的聲音悄悄說:“好,我聽得見時鍾走動的聲音了!”“好,我聽得見蒼蠅飛動的聲音了!”……

此時孩子們非常興奮,坐在那裏保持一種絕對安靜的狀態,似乎整座房間空空蕩蕩的。接下來老師小聲說道:“讓我們都閉上眼睛。”重複幾次這種練習,讓孩子們熟悉一下靜止不動和絕對的安靜,如果這時候有哪個孩子破壞了這種氣氛,隻需要用一個音節、一個手勢告訴孩子立刻回到剛才的安靜當中去就足夠了。

在寂靜中,老師發出樂音和噪音,開始時發出強烈對比性的音,然後再發相近的音。

(2)全身振動訓練

還可對孩子進行全身振動訓練。當室內(教室或家庭客廳)獲得安靜秩序之後,搖動鈴鐺,發出悅耳的聲音,時而平靜甜美,時而清純悅耳,將這種振動傳遍孩子的全身,使一種平和的感受貫穿於孩子身體的每一部分,這是非常有好處的。此訓練可增強孩子對噪音的敏感,進而停止發出雜亂難聽的聲音。

(3)聽覺敏感期的練習

聽指令做動作、聽歌詞做動作,安靜遊戲、尋聲遊戲,猜猜我是誰,看大畫冊、聽故事、聽錄音、講故事,指令接龍、神秘袋遊戲、傳悄悄話,音響的配對、樂器與音響的配對、辨別不同質地物品的聲音、聲音與圖片的配對,為故事配音、猜謎語等。

8.“寧靜”的課堂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可以讓孩子盡快地注意到聲音之間的特殊聯係,它與聽覺訓練不同,它不是製造聲音,而是盡可能地消除周圍環境的各種聲音。

我們教孩子“不要動”,要求孩子盡量抑製住運動神經衝動,以促成身心真正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