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Google公司
Google公司於1998年9月7日創立,總部“Googleplex”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山景城。Google創始人 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在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宿舍內共同開發了全新的在線搜索引擎,然後迅速傳播給全球的信息搜索者。Google目前被公認為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搜索引擎,它提供了簡單易用的免費服務。
2004年8月19日,Google公司的股票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成為公有股份公司。2008年,公司在全球有超過16000多名員工。在其創辦人拉裏·佩奇退下後,Novell公司的前任行政總裁,埃裏克·施密特博士,成為了Google公司的行政總裁。
在2007年和2008年,Google公司被《財富》雜誌評為全球最適合工作的公司。
打破規則,大膽擴張
施密特是一向堅持向舊製度說不的企業家,他從來不怕顛覆既有的製度,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在不斷試探能把成規打破到什麼程度。
“Google是不從流俗的公司。我們也不打算成為那樣的公司。”2004年4月9日,世界第一的網絡搜索引擎Google終於下定決心,準備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施密特寫了一封信給準投資人,開門見山地說了這麼一句話。
如果你回顧這家公司和創辦人的曆史,再看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風格,絕對不會感到驚訝。施密特從來不怕顛覆既有的製度,這次也不例外。Google發行股票的過程,正是向已有製度的挑戰。
施密特向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申報新股上市,提交的文件,內容不隻有法律術語,也包含老嫗能解的通俗文字,充分流露Google那盡意隨心、充滿自信的豪言壯語。從字裏行間,看得出這家公司是在以獨樹一幟的方法,經營科技業規模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企業之一。
打開這份文件,首先跳入眼簾的,是創辦人寫的一封公開信,名稱是“創辦人的信”,副題為“給Google股東的‘業主手冊’”。裏麵強調他們推動股票公開上市的矛盾心情,並且表示,決心掌控公司的未來發展,即使可能疏離投資人,也在所不惜。
在這封不同一般、充滿理想色彩的信中,施密特說:“Google這家股票未上市公司,整個演進過程,是以不同的方式管理的。”但是,“大眾持股的企業標準結構,可能危及(管理階層的)獨立性和專一心思的客觀性,而這是Google以前經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我們認為這也是將來最根本的要素”。
因此,雖然Google是在電腦科學的神經中樞矽穀這塊地方,運用新科技經營事業,卻決心維持公司原有的獨特性格,繼續以老法子,像未上市企業那樣經營。他們想到一種方法:設計雙層股票結構,將股票分為A、B兩類。向外部投資人公開發行的A類股,每股隻有一票的投票權,管理階層手上的B類股卻能投十票。
這麼一來,持有約二分之一B類股的創辦人,以及重要內部人,就算失去多數股權,也能持續掌控公司的命運。這種結構在股票公開上市公司中相當少見,也遭到主張優良公司治理者的責備。他們認為,大量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裏,是不民主的做法。
但是特別附加的“業主手冊”明白表示,Google準備改寫每一項規則,不把優良公司治理的公認傳統標準,以及經營股票上市公司的許多基本準則放在心上;除了稀釋新上市股票的投票權,他們也不重視財務季報;不會為了滿足華爾街而“管理”單季的盈餘數字;不玩粉飾賬麵,維持財務業績穩定的遊戲;不準備提供業績預告,高層主管不會向分析師和投資人發布營業額和收益預測數字。這些話,清新得像芙蓉出水,尤其是在不少企業刻意操弄會計賬目,將財務弄得晦澀難懂,上下其手蒙混盈餘報告的當下。
采用雙層股票製的部分用意,是要確保Google不致屈服在常見的機構投資人施加的壓力之下,隻求短期的成果,忽視長遠的發展。這是當代大部分股票公開上市公司經理人的夢魘。部分原因是用以維護創辦人奇特的箴言:“不作惡”(Don’t Be Evil)和“對世界盡一己之責”。
堅持“不作惡”的企業倫理道德,是Google的十大信條之一,它視之為十分重要的核心價值與策略,並在公開說明書中用一般企業的行為守則或使命聲明難得一見的清晰語氣,表達莊嚴的承諾。Google在倫理道德方麵的自律與承諾,大部分企業很難望其項背。
雖然曆史不長,Google卻一肩挑起“讓世界更美好”的使命。他們說:“搜索和整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是極其重要的任務,應該由值得信賴和熱心公益的公司去執行。我們相信,運轉順暢的社會,應該有充裕、自由和公正的渠道,取得高品質的信息。Google因此對這個世界負有責任。”
所有重大的決策繼續維持投票控製權,不怕犧牲短期的利益。為了經營一家“對世界做好事的公司”,Google將放長眼光,就算賺得10億美元的長期計劃隻有10%的成功幾率,也會無怨無悔,放手去做。
為了孕育創造力,施密特將繼續鼓勵員工花20%的時間,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構想,而不是聽命行事,做上級指定的項目。舉世聞名的員工親和文化,是不能讓步和碰觸的禁地。他會繼續給員工優渥的福利,不願意像許多公司著眼於改善盈餘,大砍員工福利支出。
不少專家讚譽Google的“奇才們”背叛傳統的思維。他們等於在企業醜聞和貪瀆頻傳的汙濁環境中,用優雅的語彙和鮮明的行動指責行之有年的種種不當做法。
可是“離經叛道”的想法,也可能嚇跑傳統投資人。施密特的目標,是建立一家有異於他人的公司,願意犧牲漂亮的單季業績引來的短期掌聲,求取更長遠的更大成功。所以,他幾乎低聲下氣地忠告人們,不要隨便把辛苦掙來的錢,購買短期內不可能大賺一票、看起來一文不值的股票,因為施密特不會向華爾街的短期壓力低頭。
新股上市申報書在許多方麵,看起來像是擺脫窠臼的經營大計,洋溢著反既有製度的氣息,卻也處處顯露出它是一家遵循古風的公司——業績蒸蒸日上、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緊控經營大權、不短視近利。傳統與創新融合,樂觀、理想、務實並存。變得愈多,卻顯得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