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做人的哲學全集14(3 / 3)

寶釵處世的柔婉,進退有度,在十八回元妃省親時有很好的體現。當時寶玉作“綠玉春猶卷”,與元妃先前將“紅香綠玉”改為“怡紅快綠”相衝,寶釵見了,趁眾人不理論之時,悄推寶玉,提醒他並教其改正。

寶釵在這些場合下表現出的進退有度,無疑體現了她的良好修養,同時也避免了得罪別人,為自己引來麻煩。這不是虛偽、狡詐,而是一種柔忍為做人處世的哲學,是一種圓融變通的處世技巧。

寶釵的處世智慧還體現在一些大局上,在五十六回時,寶釵與探春、李紈談園中的花費開支,她圍繞如何減少開支提出一係列具體的方案,既讓園裏省錢,又讓那些老媽媽們分得一些甜頭,使她們更盡心盡力地做事,兩邊皆歡喜。這分平衡就是鳳姐很難掌握的。

寶釵對人體貼細心,寶玉生病,她會送去藥丸,並給予寬慰;黛玉多病,又個性孤僻,她就常和其談心,最終“金蘭契互剖金蘭語”;她幫助邢岫煙,暗中體貼接濟,但從不讓別人知道,是怕邢夫人有不滿,反而給岫煙添麻煩。

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要和人打交道,就得適應社會。即使對社會現狀有什麼不滿,想要改變它,但前提也得是先要能生存下來,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如果為人處世無方,就會使你四處碰壁,步履維艱;而若是能處世得法,則會柳暗花明,左右逢源。這的確是大學問、大智慧。

7.要學會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

善於為人處世的人,往往都能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問題,有時候還會用代入的方式去研究問題。畢竟事物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片麵的,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可能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而且多角度地研究問題,也更容易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更容易去解決問題。

埃爾科茲酒店的電梯裝載量不夠,酒店招集了一些專家和工程師來討論,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結果大家意見一致:多裝一部電梯。但是這需要從底層起,每層樓都進行施工。正在工程師和建築師們到會議室討論安裝事宜的時候,正在拖地的清潔工人聽他們說要給每個樓層打洞,就說:“那就要亂得不得了!”

“當然,不過我們會處理好的。”一個工程師說。

另一個人說:“如果不得不暫且休業的話,我們也隻能這麼做了,因為不裝一部電梯不行啊!”

清潔工人拄著拖把,看著他們,說:“你猜如果讓我來幹的話,我會怎麼幹?”

一位建築師好奇地問:“你會怎麼辦?”

“我會把電梯安裝在酒店的外麵。”

建築師和工程師們麵麵相覷。

後來,他們真的把電梯裝在了酒店的外麵。這是建築史上的第一次建築革命。

人們往往會被固有的常識給困住,思維都在一個圈圈裏打轉,誰能突破這個桎梏,誰就是天才。

為人處世也是一樣,不要總是依照舊俗常規來做事,偶爾另辟蹊徑也許會有驚喜。

《戰國策·韓公仲》這則故事中,就講述了這個道理。

公元前293年,秦國與齊國連橫之後,向韓、魏兩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韓、魏兩國麵臨共同的威脅,但它們之間卻貌合神離,互相之間並不信任,也不願意真誠合作,而是互相推諉,誰都不願意打先鋒,結果連連敗北。後來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企圖將韓國拋在一邊,單獨同秦國議和,形勢變得對韓國十分不利。

這時有一位謀士對韓相公仲說:“雙胞胎的長相非常相似,隻有他們的母親才能分辨清楚;利與害在表麵上也很相似,隻有明智的人才能分辨清楚,看透它們的本質。您的國家目前正麵臨著利與害相似的情形,也需要由明智的人把它們分辨清楚。如果能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就能尊卑有序、各安其分,否則就會敗壞綱常、帶來禍患。如果秦魏聯盟不是您促成的,韓國就麵臨遭到秦魏圖謀的危險;如果韓國追隨魏國去討好秦國,那樣韓國將依附於魏國並遭到輕視,韓國國君在諸侯中的地位就降低了。那時候,秦王就要把他寵信的人安插到韓國做官,這樣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謀士層層遞進地分析、引申出如何判斷當時的政治局勢後,又說:“從目前的形勢分析,你不如主動去撮合秦、魏進行和談。兩國和談成功與否,對於韓國都會很有利。若和談成功,是你穿針引線撮合而成,韓國就成了秦魏聯合的門戶,既可以受到魏國的推崇,也可以得到秦國的友善。再說,秦魏不可能永遠互相信任,秦國會因為得不到魏國的援助而發怒,一定會親近韓國而遠離魏國。魏國也不會永遠服從於秦國,一定將設法親近韓國而防備秦國。這樣您就可以像選擇布匹隨意剪裁一樣輕鬆。由此可見,如果秦魏聯合,它們都會感謝您;如果秦魏分裂,兩國又都會爭取您。這樣做,進退對韓國都非常有利。希望您能下定決心。”

從中可以看出,這個謀士不隻是站在韓國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且還是從全局觀察,從而得出化被動為主動的辦法——主動撮合秦魏和解,同時取信於兩國,而使整個局麵向著有利於韓國的方向轉化。

這就是從多角度考慮問題的優勢,也是靈活應變的一種表現,不僅對於政治上的風雲變幻可以靈活反應,應用在人際交往中,也能夠善察利害,化被動為主動,找出問題的根本。

8.別給自己製造敵人

俗話常說:“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這是很有道理的。在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尤其要注意與小人的相處關係。因為小人或許當時當處不能奈你如何,但他卻往往是報複心重,記恨上許久,一旦有了機會就會報複,讓你防不勝防。但是要我們拋棄原則和小人套近乎,似乎也是非常為難的事。不過,即使是不能和小人在表麵上維持一種和睦的關係,至少也不要輕易得罪,否則可能會引來意料不到的禍患。

唐德宗時期,楊炎與盧杞同任宰相。

盧杞的祖父是唐玄宗時的宰相盧懷慎,為人以忠正廉潔而聞名天下,從不以權謀私,是頗受時人敬重的君子。他的父親盧奕也是一位清廉方正的忠烈之士。但盧杞本人卻是一個貌似忠厚,而實則善於揣摩上意的小人,他除了巧言善辯之外別無所長,而又嫉賢妒能,麵厚心黑。因為他的左右逢源的處世之道,同時也憑借了祖父的清名,很快就由一名普通的官員爬上宰相之位,而因為他平時對衣著吃用都不講究,很多人還以為他是頗有祖風的賢者。

而楊炎是個幹練之才,他提出的“兩稅法”對緩解當時朝廷的財政危機很有幫助,也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推崇。但是楊炎雖然博學多識,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但是卻很不會為人處世,尤其是在處理與同僚們的關係上,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特別是他看穿了盧杞的偽裝,知道這是個不足信任的小人,更加對盧杞不屑一顧。

兩人雖然同處一朝,但楊炎幾乎不與盧杞有絲毫往來。按朝廷的製度,宰相們一同在政事堂辦公,一同吃飯,但楊炎因為不願意與盧杞同桌而食,就常找個借口去別處單獨吃飯。有人就趁機對盧杞說:“楊大人看不起你,不願意和你同桌進食。”

盧杞本來就心胸狹窄、嫉妒楊炎的才幹,自然對楊炎懷恨在心,便借機尋找楊炎手下的親信官員的錯失,並上奏皇帝。楊炎十分生氣,就向盧杞質問道:“我的手下有什麼過錯,自然有我來處理。如果我不處理,也可以一起商量議處。為什麼你要瞞著我暗中向皇上稟告呢?”他弄得盧杞很沒麵子,於是兩個人的隔閡越來越深,常常是對著幹,即使是對方提出的建議是正確的,另一個人也會反對。

盧杞與楊炎結怨後,千方百計圖謀報複。他知道自己不是進士出身,又長得奇醜,才幹更是無法與楊炎相提並論,於是就憑借自己阿諛奉承的本事,逐漸取得唐德宗的信任。

不久之後,節度使梁崇義背叛朝廷,發動了叛亂。唐德宗命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前去討伐。楊炎不同意,認為李希烈反複無常,就說:“李希烈這個人,是殺害了對他十分信任的養父才得到這個位置的,他為人凶狠無情,平時傲視朝廷、不守法度,如果他平定梁崇義叛亂時立下大功,就會恃功自傲,以後就更不好控製了。”但唐德宗已經打定了主意要重用李希烈,而不會察言觀色的楊炎一再表示反對,使得唐德宗十分生氣。

不巧的是,詔命下達後,因為是雨季,李希烈行軍很遲緩。唐德宗很著急,就找盧杞商量。盧杞便趁機對德宗說:“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就是因為聽說了楊炎反對他的事。陛下何必為了護著楊炎的麵子而影響平定叛軍的大事呢?不如先暫時免去楊炎的宰相之職,讓李希烈放心。等到叛軍平定之後,再重新起用,這樣兩全其美。”

這番話表麵上全是為了朝廷考慮,而且也沒有傷害楊炎的意思,唐德宗信以為真,就免去了楊炎的宰相職務。從此盧杞獨掌大權,就不斷整治楊炎,免得楊炎東山再起。楊炎在長安曲江池邊為祖先建了祠廟,盧杞就誣告說:“那地方有帝王之氣,早在玄宗時代,宰相蕭嵩就在那裏建過家廟。後來玄宗皇帝到那裏巡遊,發現該地王氣很盛,就讓蕭嵩把家廟改建在別處了。如今楊炎明知故犯,必定是有篡權奪位的野心。”

在盧杞的鼓動下,唐德宗勃然大怒,先將楊炎貶到崖州做司馬,隨即下旨在途中將楊炎縊殺了。

在這個例子裏,楊炎雖然死得冤枉,但他不會圓滑處世,以致引起盧杞的報複,這實在是很不劃算。

對於小人,我們日常生活裏也可能會碰到一兩個,雖然對於這些小人不必害怕,但是如果實力不如他,為了免得麻煩還是盡量能避則避,不能避的時候也應該柔婉圓滑一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否則還要隨時多個心眼來提防他的報複,那就不值得了。畢竟隻有傻瓜才會製造敵人,人生的荊棘已經夠多,生活已經夠沉重,沒有必要為自己埋下幾個不知何時會爆炸的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