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世俗大潮洶湧、人文精神式微消沉的曆史進程深處,伏有中國人文主義新生的重要契機。但在偽神聖化(偽人文精神)與世俗化纏結的今天中國,能看到此種新人文主義前景的尚隻是很少數的人。
如同意義不是世界的自發產物一樣,當代中國人文知識分子的獨立也不是經濟進程自發運動或向社會籲求恩賜的結果。人文知識分子獨立的群體意識與獨立的人格隻能產生於闡釋並守護世界意義的活動中。本書的基本命題之一正是,人文知識分子並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不管特定個體的生存條件多麼艱難,那些憧憬理想(idea)的男女隻有超越一己得失,正視並闡釋轉化自己時代的現實涵義(meaning),將之引向意義(Significance)境界,才能造就與確證自己代表人類的品格身份並同時完成個人的安身立命。這也將是當代中國人文知識分子群體形成與誕生的過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注釋:
【1】參閱尤西林《個性的毀滅:有別於崇高的悲劇》,載《學術月刊》1991年第10期。
【2】《馬可福音》第8章第30節,據1919年和合本譯文並參照1968年版思高聖經學會譯文改動。
【3】《馬可福音》第9章第34節、第10章第42節。
【4】參閱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6頁。
【5】“因此在人民看來,提倡一種把自我意識當作原則、並且使人不服從的新的神,這當然是一種犯罪行為。”(同上,第100頁)
【6】〔德〕M·霍克海默:《批判理論》,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243頁。
【7】嚴格講,從《論語》的“君子”、孟子宣揚的“大丈夫”,荀子標舉的“上勇之士”到《西銘》集大成的人格極致形象,雖確實一直作為人格理念現實地吸引與激勵著中國人文之士,但從未實現過“外王”與“內聖”的同一。其根本限定在於,內聖不可能完全外化,“外王”也不可能擔當“內聖”。以諸葛亮與王陽明這兩位似乎完滿的人格為例,前者的蜀漢統一大業與後者的平蕃戰功,都已落於意義有限的世俗事功。因而,悲劇色彩無例外地籠罩著他們的一生。
【8】英國作家毛姆以高更為原型所撰《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為追求藝術而曆經拋家出走,占人妻室,似乎是典型的極端自我中心主義者,但他隻為藝術流淚而殉己。李贄拋棄家族與妻子被禮教斥為禽獸而終於被殺,但李卻在蔑視人間禮法同時為真人真性情狂喜。這都代表著人文知識分子在與世俗根本衝突中被扭曲的普遍現象。
【9】包括馬克思。馬克思自稱“為人類工作”,但一生缺少穩定的自食其力職業,恩格斯的個人資助是其生活重要來源。可參閱馬克思向恩格斯索討救濟款的大量信件及其近乎悲壯的人文身份自白。
【10】有趣的是,私人基金(從諾貝爾獎到洛克菲勒基金等)社會性程度反倒高於政府公立基金,後者或強調結合現實“解決實際問題”(如當代中國政府人文和社科科研基金導向),或以民族國家利益為背景要求研究“文化戰略”(如美國),都比私人基金急功近利得多。
【11】《高爾基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頁。
【12】參考我與一青年的通信:《人文超越與現實生存》,載《東方》1995年第5期。
【13】《王朔自白》,載《文藝爭鳴》1993年第1期。
【14】上世紀90年代初同時問世的兩部電視劇《渴望》與《圍城》,一者顯示下層民間道德潛力,一者標榜獨立的知識分子人格,但都已不同於傳統意識形態話語。然而《渴望》走紅,《圍城》被冷落,這已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傳統傾向。
【15】參閱《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59—61頁、85—86頁。但恢複中世紀那樣的“兩個世界”已不可取,將非實體的人文意義界納入現實生活界又不使後者吞並前者才是最關鍵的。
【16】因此,流行的“精英文化”—“大眾文化”二分法應三分為“意識形態文化”—“大眾文化”—“人文知識文化”,這關乎從觀念上確立人文知識分子獨立的位置。但必須重申“導論”論點:人文知識分子及其人文精神又並非與現實生活隔離的實體存在,更非居於民眾之上的所謂“精英文化”,而隻是集中於人文意義世界,又滲透於其他文化形態中發生作用。那些信守善行的尋常民眾,其“平常心”中正積澱有人文精神的曆史成果(參閱我對“平常心”的辨析,載《東方》1995年第6期“東方回應”欄)。
【17】參閱《曆史研究》(節本)上冊第274—303頁,下冊第97—98頁。
【18】《曆史研究》上冊,第275頁。
【19】中國“文革”中,著名畫家石魯不堪折磨而逃入終南山,“逃入山中”這一模式迄今有效,其哲學意味正是從社會向自然的隱逸。人化的社會在此代表了殘酷的非人迫害力量,而原始自然卻無害於人。社會異化在此退返中達到了頂點。
【20】參閱本書第四章第二節。
【21】先秦之土即有誌道與遊藝之分蘖,遊藝一途從宮廷俳優(司馬相如)到明中葉“文人”(“才子”),形成了與使命責任之士的深刻對立。從揚雄、韓愈、顧炎武、魯迅斥責文人(“才子加流氓”)到當代大陸學者與王朔群體的緊張關係,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課題。
【22】出家,在中國始終受到較西方嚴重得多的歧視指難,更不可能享有印度文化社區(含西藏)的尊崇地位。李贄之死,出家招致的罪名迫害便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23】《蒙田隨筆》,梁宗岱譯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頁。
【24】參閱尤西林《重建本體論對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意義》,載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1993年8月號。
【25】如電影《牧馬人》男主人公向人們泣訴表白的。
【26】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27】馬克思人文主義的未來命運與內涵是遠超出本書的重大課題,這裏應說明的是,它不應再是權力意識形態,也不是第二國際型狹隘的宗派,而應包含著與世界性文化(例如孔學與海德格爾)的對話與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