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羅棋布的名人故居,最濃厚的人文氣息
在這片不足一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卻蘊藏了豐富的人文景觀。提起在此居住過的政壇要人、名人巨匠更是貫穿了中國一部近代史。乾隆朝一等誠勇公班第,其府就在育芳胡同內;紀曉嵐、崇禮、翁同和、綿宜,這些朝廷重臣、大學士、皇親國戚都在東四建有府邸;北洋政府段其瑞、徐世昌、朱啟鈐也在東四居住過;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釗,在1949年作為南京李宗仁政府和談代表,在國共和談失敗後,也曾暫住於此;“七君子之一”的沙千裏,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楚圖南,著名現代作家、教育家葉聖陶,王蒙,偉大的現代詩人艾青,中國革命戲劇運動的奠基人和戲曲改革運動的先驅田漢。就連中國的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也在東四留有住所。
(二)六百年的倉廒文化
全國僅存的與故宮齊齡的皇家糧倉也坐落於此,斑駁的倉牆不僅見證著南新倉600年光陰的流逝,更是運河文化、倉廒文化的縮影。位於平安大街東端的南新倉,是明清兩代京都儲藏糧米的皇家糧倉之一。它於明永樂七年在元代北太倉的基礎上建成,至今近六百年曆史。目前,南新倉是我國僅有的、現在規模最大、現狀保存最為完好的皇家倉廒,南新倉見證了元、明、清三代南糧北運的曆史,是南糧濟京重要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中國古代南北方生活資料調劑和我國運河史興衰的見證。同時,由於它作用的特殊性,建築上巧妙的結構布局,代表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還是當今研究古代倉儲製度和倉房建築的寶貴實物資料。
而南新倉文化創意產業一條街的建立,給東片的現代化居民小區和東二環商務區(東四段)的時尚文化中注入了厚重的傳統氣息,畫廊、藝術吧、茶社等在對百年糧倉進行保護和利用的文化場所每年舉辦多場畫展、文物展、珠寶展、唱片發行會等活動,形成了南新倉的品牌。而2007年奧運倒計時300天前夕成功舉辦的“東四·南新倉首屆迎奧運文化藝術節”更直接提升了南新倉的知名度。
(三)六百年昆曲為代表的民俗文化
2007年全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胡同的故事》蓄積《東四名人勝跡》首發式在南新倉皇家糧倉內隆重舉行,由著名導演林兆華先生重排的具有六百多年曆史的昆曲代表作《牡丹亭》閃亮登場,美輪美奐的演出、精彩卓絕的唱腔、意蘊悠長的唱詞,給蒞臨首演式的文物保護、民族民俗、文學藝術等方麵的專家交口稱讚。目前,《牡丹亭》已經長期在皇家糧倉駐演,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觀眾。而街道辦事處也積極協調,通過努力挖掘東四地區的曆史文化、人物、事件和傳統的體育項目,搶救瀕臨流失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同時,喚起了更多人對中華傳統文化、文化遺產的熱愛與傳承,以及對古都風貌保護的意識。
“三個六百年”形成了東四的文化品牌,徜徉於大大小小的胡同,往來於高樓林立的商務區,最後坐在皇家糧倉內,品著瑞士咖啡,欣賞著六百年昆曲的風雅,再通過互聯網和遠隔重洋的親友道聲平安,這樣穿梭曆史、跨越時空的生活您可以在東四如此輕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