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讓你如魚得水08(2 / 3)

一席話讓那位女生心悅誠服地點了點頭。

在上麵的故事中,當夏目誌郎指出那家主人對下一代不負責任時,主人的態度已有所轉變,反問“英語好學嗎”,這就是一個關鍵時機,夏目誌郎就是抓住這一時機,順勢誘導,最終成功地把自己的書推銷了出去。同樣,劉紹棠也是巧妙地打了比喻,讓女生自己說把臉上長有痘的照片貼在學生證上十分難看,趁機將話題轉移到“到底文學創作該不該堅持原則”,最終讓女生心服口服。

運用模糊應對技巧

在一些特殊場合,往往會碰到一些不便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時無法回答但又必須回答的問題。這時如果運用精確的語言往往不能恰當地表達我們的思想感情,這種情況下模糊應對便派上了大用場。

模糊應對變通性強,收縮性大,攻擊力強,是一種常用的舌戰技巧,廣泛用於外交談判、生活口辯。

(一)可以用它化解矛盾,擺脫困境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後,美國新聞界討論最熱烈的一個話題是猜測蘇聯有沒有原子彈以及有多少顆。當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率一代表團訪問美國時,在下榻的旅館門前被一群美國記者所包圍,有記者問莫洛托夫:“蘇聯有多少原子彈?”莫洛托夫繃著臉僅用了一個英語單詞回答:“足夠!”

使用“足夠”這個模糊概念,既可以回避有多少原子彈這個當時不便公開的秘密,又表達了前蘇聯人民的自尊和力量,言簡意賅,恰到好處。

(二)可以用它製服強硬者,為難惡人

阿凡提當理發師,大阿訇來剃頭,總是不給錢,阿凡提想找機會整他一下。

有一天,大阿訇又來理發。阿凡提先給他剃光了頭,在刮臉的時候,問道:“阿訇,您要眉毛嗎?”

“要,當然要!”

“好,您要我就給您。”阿凡提說著,“嚓嚓嚓”幾刀,就把阿訇的兩條眉毛刮了下來,遞到他手裏,阿訇氣得說不出話來。

“阿訇,胡子要吧?”阿凡提又說。阿訇連忙改口說:“不要!不要!”阿凡提連聲說好,又是幾刀,把阿訇的胡子全部剃了下來,扔到地上。

阿凡提利用“要”的多義施展計謀,故意誤用,使得阿訇左右為難,連連上當。

分清你我,不要越位

楊萍與她的同學汪琴是最要好的朋友,兩人從上高中起就好得像一個人,大學畢業後又在同一家大公司裏工作,關係好得無以言表。可是,上周末楊萍回來度假時,卻悶悶不樂地唉聲歎氣,一打聽,原來她與汪琴之間有了矛盾。怎麼會這樣呢?

原來,由於要好,她倆要求公司領導將她們分在同一寢室,兩個人工作上互相幫助,生活上互相關心,連日常用品也不分你我。

她們自己常說:“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

其實,這隻能是一句形容的話,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和物品。

然而,兩個女孩卻因在實際生活中對這句話采用了不同的運用態度產生了分歧。

楊萍說:“汪琴不知怎麼搞的,平時我的好衣服或化妝品她都要拿去用,這還不說,連我的日記、信件、照片等也要私自拆看,尤其是上個月她去男友家,招呼也不打一個就把我的鉑金項鏈帶在脖子上,直到我板起臉來向她討,她才不情願地還給我,一還說我太小氣。哼,她不高興,我也懶得和這種人來往。”

聽完楊萍的話,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物極必反,由於平時太“隨便”了,那個叫汪琴的女孩子一旦“熟到極點”,便自覺不自覺地“越位”了。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好朋友之間往往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這句話當了真。

“汪琴過於隨便當然不好,但楊萍也不要興師問罪,傷害了朋友的自尊心,人還年輕,應該記住好友相爭應盡量避免正麵衝突,當朋友隨便到不請自閱你個人隱私的時候,你當然要對她說“不”。然而,這個“不”字應該說得迂回委婉,要做到既讓她明白“我的並不全是你的”,又不導致友情出現裂痕,如此,才是推辭的藝術。”楊萍聽了後,臉上頓時多雲轉晴了。

確實如此,當朋友由於過分的親熱,涉獵到你所有的“空間”與“領地”時,你的心裏肯定會不好受,但是礙於好朋友的麵子,又不好意思當麵推辭,久而久之,朋友之間肯定會有摩擦,甚至產生怨恨。其實,出現這類情況也要怪你自己,當兩人關係好到“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的時候,你自己就該有“超前意識”,你可以把屬於自己隱私的物品保管好,使別人不經“請示”就無法“自閱”。另外,如果能做到“親兄弟明算賬”,那麼,再要好的朋友也會有一點自我約束的。

又是周末,楊萍高高興興地回來了,她告訴我說,她與汪琴作了一次心平氣和的長談,明確表明了“你的並不全是我的,我的並不全是你的”的觀點,兩人和好如初。

用各種形式的語言說“不”

有些人為了求人辦事,常常給辦事人送這送那,這樣的行為實際上就是行賄受賄的行為。它的危害性人人皆知。麵對某些人的行賄做法,具體辦事人應該如何推辭呢?

最好的辦法是運用一些幽默詼諧的語言技巧,以達到在談笑風生中推辭的目的,既未受賄,又顧全了對方的麵子,不至於影響彼此間的關係。

用委婉的語言對行賄者說“不”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運用此法的好處是不會傷害對方的臉麵,還收到了拒賄的效果。

這種做法雖然不是那麼爽快,但對某些特殊的人際關係而言,卻是比較妥當的。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直來直去的語言對行賄者說“不”。用這種方法明確地指出行賄的危害,直言批評行賄,直言表示推辭,意圖清晰,效果最佳。

據《後漢書·楊震傳》中記載:東漢時,楊震到東萊當太守,路經昌邑縣。縣令王密曾受過楊震的舉薦,故半夜前來求見,並帶來10錠金子以報當初舉薦之恩。

楊震說:“我了解你,你怎麼不了解我呢?”王密說:“半夜三更的,誰也不知道,你就收下吧。”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聞言十分慚愧。

楊震以直言對行賄者說“不”,不僅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還使行賄者受到了教育。

自古以來,流傳在我國民眾中間的對行賄者說“不”的故事不勝其數,成為人們教育清正廉潔的一麵麵鏡子,在這裏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反腐倡廉的今天,當代的廉政模範也是層出不窮。如王燦榮、邱娥國等。他們之中,有的用幽默的語言對行賄者說“不”,有的用委婉的言詞對行賄者說“不”;有的以明晰的直言對行賄者說“不”,還有的以嚴厲的措詞對行賄者說“不”。

無論運用哪種語言技巧,他們都維護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維護了自身的形象,為人民群眾樹立了榜樣。

明知故問“你是誰?”

有一次,我與夫人應邀參加一個聯歡會,在聯歡會上,新朋老友歡聚一堂,很是熱鬧。

正與朋友交談的時候,一個刺耳的聲音飄過我的耳際:“這不是夏先生嗎?很久不見,看到您真高興。”

我抬眼一看,原來是他!心裏立即掠過一絲不快。

他是一個小裝修隊的頭兒,平時特會纏人,是個為了拉到一筆生意,哪怕喊人親爹也願意的角色。

若是見了身份高的人,那種點頭哈腰恨不得給人提鞋的奴才相,讓人看了討厭。

我在去年曾和他有一麵之交,領教過他攀龍附鳳的手腕,因此,他說“看見您真高興”時我在心裏卻想說“真討厭”了。

於是我佯裝不知地操起了“官腔”,一臉嚴肅地眯起雙眼說:“你是……?”

“我是劉海根,搞裝修的,您怎麼忘了?我們早就認識的,您再想想。”這個劉海根滿臉笑容地說。

“哦,我們認識?我怎麼沒有印象?劉海根?照說我是不會忘記熟人的呀。你……找我有事嗎?”

我滿臉的“困惑”,隻差沒明說“你是誰”了。

“沒事沒事,你們繼續聊吧。”

這個劉海根訕訕地走了,我心裏一陣竊喜。

不是我非要瞧不起他,對這種難纏之人,如果我不狠下心來以“你是誰”的態度對待,那麼,今天的聯歡會我就等於白來了,說不定他就會坐在我的身邊胡侃海吹地一直折騰到散會。

因此,我隻有以漠視的態度,表示對他的存在確實無動於衷。

一般來說,我們應當能在一麵之交後即記下對方的姓名,並在下次見麵時呼出,這是十分有效的社交方式。

然而,若是對對方的處世為人並不欣賞,抑或不願與之打交道,則可以采取相反的手段,以打消對方的糾纏念頭。

當你感到厭惡的對象來找你辦事時,你不妨運用以上方法,故意對他說:“你叫什麼名字?我怎麼沒有印象?”如此一來,肯定在無形中給對方心理上造成壓力,使他由於你拒他於千裏之外而感到很不自在,於是,他便會沮喪地離開你,哪裏還提得出什麼要求來呢?

讓對方自己說“不”

有一位大學教授說起指導不太用功的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時,用“相當費神”來形容。因為既然是指導,就不可避免地要說“不”。自然,由於學生與老師的心靈沒有充分溝通,也就無法交上令人滿意的論文。此時,假如再沒有好的辦法,老師和學生之間肯定將由於疏遠而變得尷尬。

於是,這位老師想出一個主意,他打聽到這個學生喜歡養花,平時功課再忙,也要在宿舍的窗台上放兩盆花。每天下課,他都要澆花拔草,把兩盆花養得鮮嫩欲滴。

非常湊巧的是,這位老師也是一個喜歡養花的人,工作之餘,他最關心的就是陽台上的那幾盆花,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找到了共同的愛好,這位老師便與學生先大侃一通護花經,然後再慢慢將話題很自然地轉到論文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