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身篇(下)(2 / 3)

聞爾病根由傾跌受傷而起。現在讀書高坡,常由屋後山磡跳擲而下,不顧性命,隻貪嬉戲,殊不可解。《記》曰:孝子毋登高,毋臨深,懼辱親也。虧體辱親,不孝之大者,爾亦知之否乎?吾年卅又五而爾始生,愛憐倍切;爾母善愁多病,所舉男子惟爾一人,爾亦念之否乎?年已過十八而舉動如此,與牧豬奴何異?爾亦恥之否乎?此後如不悛改,吾亦不複念爾矣!

家書:同治二年九月三日《與孝威》

[釋義]聽說你的病是由於跌倒受傷引起的,你如今在山中高坡上讀書,經常在回家時從屋後麵的山磡上騰跳下來,不顧及自己性命,隻貪圖玩耍嬉戲,這叫人感到難以理解。《禮記》一書說:孝順父母的兒子不攀登高險之處,不麵臨深淵,害怕有辱父母親。損傷身體,有辱父母,這是極大的不孝行為,你也知道還是不知道呢?我在三十五歲年紀你才出生,我對你無比鍾愛;你母親善愁多病,隻生了你一個男孩子,你也想過這些沒有呢?你已年屆十八歲,卻舉止還這般頑劣,同一個養豬的人有什麼不同?你也覺得羞愧還是不呢?此後如果不改正這些過錯,我也不再掛念你了!

兒未知遠行之難,世事之壞,一切皆宜詳慎,不宜粗率鹵莽,以貽餘憂。近日察舉止,多有輕率之處,多由閱曆未深。

家書:同治三年十月二十九日《與孝威》

[釋義]你不清楚在外長途跋涉的艱難,也不知曉世上的事情有多麼複雜,一切言行都該細心、謹慎,不要粗心大意,冒冒失失,以添我憂。這幾天我注意到你言行中有很多粗心大意之處,這多數是因為社會經驗不豐富而導致的。

吾家積代寒素,至吾身而上膺國家重寄,忝竊至此,嚐用為懼。一則先世艱苦太甚,吾雖勤瘁半生,而身所享受嚐有先世所不逮者,懼累葉餘慶將自吾而止也,二則爾曹學業未成,遽忝科目,人以世家子弟相待,規益之言少入於耳,易長矜誇之氣,懼流俗紈絝之習將自此而開也。

家書:同治四年正月八日《與孝威》

[釋義]我們家曆代貧窮,到我一人卻深受國家重托,心中常感到有愧於高位重祿,並經常因此而憂懼。一方麵,祖輩一生實在太窮苦了,我雖然也是半生勤勞,但我所享受到的中間,有祖輩不曾享受到的,因而害怕累代的遺福將於我一人而斷絕。第二方麵,你們學業還沒有修成,即刻科舉登第,別人把你們當成官宦人家的孩子對待,這樣,你們的耳中就很少聽到規勸的言語了,很容易使你們產生矜持、自誇的習氣,我害怕我們家中會從此蔓延開世俗中那些富豪人家子弟的習氣。

接爾抵都後兩書,知爾途間安吉,抵都後用功如常,深慰我懷,芝岑兄勤慎持正,爾在寓可多受教益,諸凡請其指示,可少差誤。酬應既繁,須時時留心檢點,言動之間斷不可稍形縱肆。

家書:同治四年三月十三日《與孝威》

[釋義]收到你抵達京城後的兩封來信,知悉你旅途身體健康,安全抵京,而且到京城後像往常一樣地發奮學習,我心中十分高興。芝岑兄為人勤勉謹慎,非常穩重,你在寓所可受到許多教益,大小事情都要請他指點,這樣你可少出差錯。既然應酬很多,就要時刻注意檢查自己,言行之間決不能顯露一點放縱恣肆的形跡。

孝威氣質輕浮,心思不能沉下,年逾成童而童心未化,視聽言動,無非一種輕揚浮躁之氣,屢經諭責,毫不知改。孝寬氣質昏惰,外蠢內傲,又貪嬉戲,毫無一點好處可取,開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一至偷閑頑耍,便覺分外精神,年已十四,而詩文不知何物,字畫又醜劣不堪,見人好處不知自愧,真不知將來作何等人物。我在家時常訓督,未見悛改。今我出門,想起爾等頑鈍不成材料光景,心中片刻不能放下。爾等如有人心,想爾父此段苦心,亦知自愧自恨,求痛改前非以慰我否?

家書:鹹豐十年正月三十日《與孝戚孝寬》

[釋義]孝威你的性格輕佻、浮躁,心沉不下來,年齡早已超過童年,但童心未泯,看東西,聽人說話,自己講話,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顯露出輕佻、浮躁的脾性。我多次告誡督導,你也沒有什麼變化。孝寬你懵懂,懶惰,外表愚笨,內心倨傲,你又極喜玩耍嬉戲,沒有一點優秀的地方可取,一打開書就昏昏欲睡,毫不振作清醒。一到偷閑玩耍,便分外有精神。你已經年滿十四歲,卻不知道詩、文是什麼東西,字也寫得醜陋不堪,看到別人的優點,不知道慚愧,真不曉得以後長成個什麼樣的人,我在家裏的時候,經常訓誡督導你們,也未見你們有什麼改變,現在我出門在外,一想起你們冥頑不靈,愚鈍而不堪造就的情景,我的心一刻也放不下。你們如果還有點人心,想到你們的父親的這一苦心時,也曉得自我慚愧,惱恨自己,並努力痛改以前的過失,來安慰你們的父親不?

爾所錄寄試稿,首作尚可,次、三不佳,詩有稚句,不中為宜。斷不可發下第牢騷,惹人訕笑,反求諸己可也。況爾已蒙恩得官,更不當與寒士爭進取乎。

家書:同治七年四月十八日《與孝威》

[釋義]我看了你抄錄寄來的應試文稿,第一篇寫得還不錯,第二篇、第三篇就寫得不行了,詩裏有很不成熟的句子,不中取為好。你絕對不能因落了第而大發牢騷,招惹起別人的譏言笑語,你可以回過頭來檢查一下自己的學識。況且你已經承蒙國恩,獲取了官位,就更加不應該同貧寒的讀書人爭奪晉升之位了。

數年來,軍事倥傯,未暇教爾,觀爾此次之進京會試,知爾之敢於違命也。爾母臘底春初病甚危篤,爾雖有憂戚之語,而一聞母病漸痊,準爾赴試,輒複欣然。試事報罷,猶複流連,不好即歸省視,知爾之忍於忘親也。爾不知讀書力學,惟希世俗科目為榮,知爾之無誌。於端人正士及學問優長之人不知親近愛慕,而樂與下流不若己之人為伍,知爾之無是非。

家書:同治七年五月二十七日《與孝威》

[釋義]多年以來,我因為軍中事務繁忙,沒有時間教育督導你,看了你這次進京參加會試的行為,我知道你敢於違抗父親之令了。你的母親去年臘月底及今年春天的前一段時間,病得很厲害,你雖然說過幾句憂傷的話,可一聽說母親的病情慢慢地有一些好轉,我允許你參加考試,你就又高興得不亦樂乎。你考試完後,仍舊在京城裏流連,不立刻回家探望你母親,由此可知忍心將父母親拋諸腦後。你不曉得勤奮讀書,努力學好,隻看重世俗中的科名,以獲取為榮耀之事,由此可知你毫無誌向。對於那些品行端正的人士和學識淵深的人,你不曉得親近、欽慕,卻甘願同一些人品學識都比不上自己的人混在一起,由此可知你毫無是非之心。

買地須彼此情願,斷不可稍涉勉強,稍用勢力欺壓,此事亦有定數,非人力所能強致。若須用心機,稍近欺壓,便非好事,亦斷非好地也。

家書:同治九年三月十二日《與孝威》

[釋義]買地時必須做到你這買主和賣地的人都心甘情願,不能對賣主稍加勉強,更不能用權勢欺壓別人,這類事情也是命中注定的,不是可以依靠人的力量強製得來的。假如要人費盡心機,有一點欺壓別人的嫌疑,那就不是好事,那地也一定不是真正的好地了。

自任疆圻,所有養廉均隨手散去,計陝西所存不過二萬餘兩,或眷屬西來,盤費用度所耗不資,正恐歸休以後兩袖清風,無以為養,安能留餘粟分贍子孫?且一家全染官署習氣,望其異日茹粗食淡,斷有難能。而衰朽龍鍾,更何堪以家累縈心也?是爾曹晨昏侍奉,徒有其名,而吾以百年待盡之身懷百年未盡之慮,一如村老野夫,亦可謂無聊極致矣。爾曹思之。

家書:光緒二年五月六日《與孝寬》

[釋義]我自從到邊疆來任職後,所有的養廉銀都隨手施散了,將陝西存款合在一起,也不過就剩二萬餘兩。假如一家大小都到西北來,路上的盤纏,住在這裏的用度我負擔不起。我正怕回家休息之後,兩袖清風,沒錢養活自己,怎麼能留餘款分給兒孫們呢?而且一家人全都沾染上官署的壞習慣,希望他們以後再吃粗茶淡飯度日,就絕對是不可能的事了。我已龍鍾老邁,又怎麼能夠為家庭的繁雜事情勞神費心呢?所以你們早晚服侍,隻有空名。但是,我以待人黃土的百年衰朽身體,懷上百年之中沒有憂盡的憂慮,像個鄉野的老頭,也可以說是沒有意思到極點的了。你們仔細思索一下吧。

近日親族心豔榮利,在我固難恝然,在彼究有何益?

家書:光緒四年十二月十九日《與寬勳同》

[釋義]近來親戚族眾一心隻豔羨榮華富貴,對於我來說,當然不能無動於衷,但對於他們來說,這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以道德名者,人因其道德而名之乎?抑已因其名而道德者也?或市於朝,或市於野,歸於厚實又矣。

文:《名利說》

[釋義]因道德品質好而聞名的人,別人是真的因為他們有道德、人品好才讚譽他們呢?還是因為他們已經名聞天下,才認為他們有道德、人品好呢。這些人有的賣名於朝中,有的賣名於鄉野,求的是錢財滿屋罷了。

以文章名者,亭林顧氏所謂巧言令色人哉?負盛名招搖天下,屈吾身以適他人耳目,期得其直焉,不贏則以顧而之它爾。

文:《名利說》

[釋義]因為文章寫得好而名聞天下的,就是顧亭林所說的那些巧言令色的人吧?他們背負著大名在天底之下招搖撞騙,屈己求榮,盡對他人說好聽的,做好看的,希望能獲得別人的賞識,讓自己飛黃騰達。如果他們的願望無法實現,隨即就掉頭而去,依附別人去了。

以一藝一伎名者,其名細,今之君子不欲居,然亦百工之事也。我益人而不厲乎人,盡吾力食吾功焉,斯亦可矣。顧伎庸術劣,抑人炫己以求自利者又何比比也!

文:《名利說》

[釋義]因為技、藝聞名的人——這種名太細小,現在的君子們不想獲取——但是,也是各種工匠的事情。我的技藝對人有益無害;我自食其力,這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隻是那種技藝庸劣,抑壓別人,吹噓自己,以便自己獲取利益者,怎麼那麼多呢!

此之所謂求利者亦有其具,不以其財,不以其力,以其廉恥易之而已。詩曰:“不素餐兮”“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古人蓋以為詫矣,今何以恬然若無足深詫,且相與睨而豔之,恤恤乎恐彼之不如耶?

文:《名利說》

[釋義]這裏所講的一心隻貪圖錢財的人,也有他們的招術,他們不是憑藉錢財,以錢生錢,也不是憑藉氣力,賣苦力賺錢,而是喪盡廉恥,換取錢財。《詩經》中說:“不白吃飯啊”,“怎麼隨手拿走三百捆禾穗呢”,“你不打獵,怎麼看到你屋子裏懸掛著死貆呢”。古人大概對此也感到莫名驚詫了,現在的人為什麼不僅還處之泰然,好像這樣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一樣,而且翹首而視,心生豔羨,憂慮不安,唯恐自己比不上別人呢?

我平生頗以近名為恥,不求表襮,《楚軍紀事本末》一書可不掛名其間。

家書:同治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與威寬勳同》

[釋義]我一生中對追求聲名美譽,都感到非常羞恥,根本就不希望我的名字傳揚於世,《楚軍紀事本末》一書裏可以不掛我的名字

仁恕

吾平生不肯作快心之事:以人命為兒戲

賊以其暴,我以其仁

苟存心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史聿舟事我忠謹,我極悲之。送奠儀二百四十兩,可同其兄赴靜齋先生處領出,著何三同送至史家坡,親交其母。吾念其母七子,死難者二,因傷成廢者一,殊可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