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贈:《書贈徐訒庵》
[釋義]看事情要緊的是明白道理,處理事情最要緊的是有一片公心。不明白道理,就無法辨別對與錯,心不公正,就無法裁定事情行還是不行。隻有明白道理,出於公正之心,才能不被事情疑惑,而且,將它處理得恰如其分。
凡所為,當下即求合理,勿謂今日姑如此,明日改之。一事苟,其餘無不苟矣。
書贈:《書贈徐切庵》
[釋義]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開始做的時候,就一定要使它合乎事理,不要說今天暫時這樣做了算了,明天再改過來。如果一件事情馬虎草率,其他的事情就沒有不馬虎草率的。
去弊當治其本,本未治而徒去其末,眾人之所暫快,賢知之所深慮也。
書贈:《書贈徐訒庵》
[釋義]改正錯誤,應當從根本上改,如果最根本的原因沒有改,卻隻改掉表麵上的一些小小錯誤,那雖然能使一般的人暫時拍手稱快,但賢明智慧之人,依舊會為此深深憂慮。
天下事無非分所當為。
書贈:《書贈徐庵》
[釋義]普天之下,沒有一件好事情不是一個人分內所應當做的。
慎交遊,勤耕讀;
篤根本,去浮華。
聯語:家塾聯
[釋義]交朋結友時謹慎小心,耕作讀書上勤勞努力;矢誌不渝地堅持耕讀這一生存的根本,摒除浮躁虛華的不良習氣。
勤恒
活一日,辦一日事,盡一日心
切勿飲食征逐,虛度光陰
刻刻念念以學好為事
陶桓公有雲:“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古人用心之勤如此。韓文公雲:“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凡事皆然,不僅讀書。而讀書更要勤苦,何也?百工技藝及醫學、農學,均是一件事,道理尚易通曉。至吾儒讀書,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須融澈於心,然後施為有本,人生讀書之日最是難得,爾等有成與否,就在此數年上見分曉。若仍如從前悠忽過日,再數年依然故我,還能冒讀書名色、充讀書人否?思之,思之。
家書:鹹豐十年正月三十日《與孝威孝寬》
[釋義]陶桓公有句話說:“大禹尚珍惜每一寸光陰,像我們這種人該珍惜每一分光陰。”古代的人用心就是如此勤勉。韓文公說:“學業因勤奮而精進,因嬉戲而荒廢。”所有的事情都一樣,不隻是讀書如此。但是,讀書更須勤奮刻苦,為什麼呢?因為工匠的技藝及醫學、農學,都隻是單純的一件事,道理還容易通曉。至若我們讀書人讀書,則天地民物,無一不是自己的職責。宇宙、古今的事理,都得明白於心,然後行事才有依據。一個人一生中讀書的時間最為難得,你們能否學業有成,就在這數年中見分曉。假如你們依舊像從前一樣虛擲光陰,再過數年又依然故我,那還能夠假借讀書之名,冒充讀書人不?你要多想想,多想想啊!
辰下正鄉試之期,想必與試,三場畢後,不必在外應酬,仍以閉戶讀書為是。此心一放最難收捉,不但讀書了無進益,並語言舉動亦漸入粗浮輕佻一路,特人不當麵責備,自己不覺耳。
家書:同治元年八月九日《與孝威》
[釋義]目前正是鄉試的時期,想你一定會參加考試。三場考試完畢之後,你不要在外麵應酬交往,應該仍然閉門讀書。人心一旦散開,是最難收住的,那樣,不僅讀書會毫無收獲,就連言語行為也會慢慢滑向粗野浮華、輕狂佻達者一類,隻是別人如不當麵批評責備,自己便覺察不到罷了。
得爾場後書,知爾初預秋試,諸免謬誤,心殊喜慰。榜已發矣,不中是意中事,我亦不以一第望爾。爾年十六七,正是讀書時候,能苦心力學,作一明白秀才,無墜門風,即是幸事,如其不然,即少年登科,有何好處?且正古人所憂也。
家書:同治元年閏八月十七日《與孝威》
[釋義]收到你考試後的來信,知道你第一次參加秋試,就均未出錯,心裏特別喜悅、欣慰。考試之榜已經公布了,不能中第本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也不以能中第來要求你。你年已十六七歲,正是用功讀書的時候,你能夠用心努力學習,做一賢明的讀書人,不墮家門風範,就是好事,如果不能做得這樣好,即使年少登第又有什麼益處?這正是古時賢哲憂慮的事。
天地間一切人與物均是一般,早成者必早毀,以其氣未厚積而先泄也,即學業亦何獨不然?少時苦讀玩索而有得者,皓首猶能暗誦無遺。若一讀即上口,上口即不讀,不數月即忘之矣。為其易得,故易失也。爾才質不過中人,今歲試輒高列,吾以為學業頓進耳。頃閱所呈試草,亦不過爾爾,且字句間亦多未妥適,豈非古人所謂“暴得大名不詳”乎?爾宜自加省懼,斷不可稍涉驕亢,以貽我憂。
家書:同治元年閏八月二十一日《與孝威》
[釋義]天地之間所有的人和生物都是一樣,成熟得早的一定毀得也早,因為它體氣尚未厚積就先外泄了。就學業來說也怎麼就會獨獨不是如此?少年時期刻苦攻讀、用心體會而有心得的詩文,白頭之時還能暗暗一字不漏是背出。假如是一讀就能吟誦於口,一能吟誦於口就不再讀了的東西,不出數個月便會忘記得幹幹淨淨。因為它容易獲取,所以,也很容易喪失。你才華稟賦不過是中等,今年考試能列入優等,我以為你的學業突然精進了許多呢。剛才看了你的應試之文,覺得也不過是平平之作,而且字句間也有很多不妥當處,難道不是古時人所說的“突然獲取大名聲不吉祥”嗎?你應該自己多反思、省悟,絕不能稍增驕傲情緒,以添我憂!
吾二十九初度時在小淹館中曾作詩八首,中一首述及吾父母貧苦之狀,有四句雲:“研田終歲營兒鋪,糠屑經時當夕飧。乾坤憂痛何時畢?忍屬兒孫咬菜根。”至今每一諷詠及之,猶悲愴不能自已。自入軍以來,非宴客不用海菜,窮冬猶衣緼袍,冀與士卒同此苦趣,亦念享受不可豐,恐先世所貽餘福至吾身而折盡耳。古人訓子弟以“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若吾家則宜有進於此者,菜根視糠屑則已為可口矣。爾曹念之,忍效紈絝所為乎?
家書: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三日《與孝威》
[釋義]我二十九歲生日時,在小淹館中曾作了八首詩,其中有一首講到了我父母親的貧窮困苦的境況,有四句為:“研田終歲營兒鋪,糠屑經時當夕飧,乾坤憂痛何時畢?忍屬兒孫咬菜根。”到現在,我每一吟誦及它,仍悲哀淒愴,不能自已。自從到軍隊以來,不是宴請客人,我就不吃葷腥,嚴冬時還穿亂麻作絮的袍子,希望與士兵們同受困苦,也想到享受不能多,害怕祖輩們的遺澤被我一人破盡。古時人告誡其子侄:“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像我們家則該比這話更進一層意思,菜根同糠屑相比,就已是可口的食物了。你們想到這點,還忍心仿效富豪家的孩子們的行為嗎?
子弟之資分各有不同,總是書氣不可少。好讀書之人自有書氣,外麵一切嗜好不能誘之。世之所貴讀書寒士者,以其用心苦,境遇苦,可望成材也。若讀書不耐苦,則無所用心之人,境遇不耐若,則無所成就之人。
家書:同治二年正月六日《與孝威》
[釋義]小孩子的資質、天分各不相同,可書生氣都是不能少的。喜歡讀書的人有著固有的書生之氣,外麵的所有特殊愛好都不能引誘他。世人推崇貧寒的讀書人的原由,是因為他們用心良苦,家境困苦,有著成材之望。假若讀書受不得苦,那就是無所用心之人;假如受不了家境的窮苦,那就是成不了什麼氣候的人。
我在軍中,作一日是一日,作一事是一事,日日檢點,總覺行自己多少不是,多少欠缺,方知陸清獻公詩:“老大始知氣質駁”一句真是閱曆後語。少年誌高言大,我最喜歡。卻愁心思一放,便難收束,以後恃才傲物,是己非人種種毛病都由此出。如學生荒疏之後,看人好文章總覺得不如我,漸成目高手底之病。人家背後訕笑,自己反得意也,爾當識之。
家書:同治二年正月六日《與孝威》
[釋義]在軍隊中,做一天事是一天事,做一件事是一件事,天天檢查自己,還總感到自己有許多不正確之處,有許多做得不周到的地方,才知道陸清獻公詩:老大始知氣質駁”一句真是社會閱曆極其豐富之後的妙語。青年人誌存高遠,言語驚人,我最喜歡。但隻怕其心思一旦放縱,就難以收住,以後自視高大、藐視他人,總認為自己言行正確,人家的言行都不對,這種種毛病都由這點產生出來。就如同有些人學業荒疏之後,讀別人的好文章總是覺得不如自己的好,逐漸養成眼高手低的壞毛病。別人在背後譏笑他,他反倒自鳴得意,你該牢記這些。
爾等今歲讀書如何?昨見孝寬與我稟,字畫略有進步,爾母來書亦漸誇之,或者真知立誌學好耶?長一歲須長一歲誌氣,刻刻念念以學好為事,或免為下流之歸。
家書:同治二年三月十九日《與孝威孝寬》
[釋義]你們今年讀書的情況怎樣?昨天看了孝寬給我的信,覺得寫的字稍有進步,你母親在來信中也漸漸誇讚他了,可能他真的知道立誌學好了吧。人大一歲就要增一歲的誌氣,要時時刻刻、每一閃念都以學好為要務,這樣,才可使自己不至於淪為下流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