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確定旅遊發展規劃定位自治縣旅遊業發展應緊扣該縣作為自治區級曆史文化名城這條主線,以厚重的文化為依托,凸顯草原風光,展現民族風情,拓展探險尋寶、邊境商貿活動。城市建設和宣傳事業、文化產業發展要為旅遊鋪墊,並製定綜合發展規劃。首先,做好旅遊總體規劃修編和旅遊產業規劃工作。堅持規劃與建設並舉、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原則,把旅遊規劃和城鎮規劃有機結合起來,以漢城、滿城為主體,修複古城門,保護古城牆,以天山路、民族文化一條街、漢文化一條街和湖濱路為主線,串聯起城區各景點,向西到蘭州灣子、西黑溝、怪石山,向東至大河唐城、鬆樹塘、瑪瑙灘延伸。旅遊產業也應製定短期和中長期計劃,確定發展目標和奮鬥任務。其次,準確定位,加大宣傳力度。據了解,疆外遊客尤其是廣東客人對哈密的認知,大多得益於多年廣東在哈密援疆工作的開展,他們或通過結成友好單位建立密切聯係加強了粵哈兩地來往,或是派出單位組織看望援疆幹部,抑或是親人朋友的探望,否則普通行程難把巴裏坤作為一站,原因是外界不了解巴裏坤,巴裏坤的旅遊產品並未推介到位。很多援疆幹部進疆之前也是僅從網上獲得巴裏坤資料信息的。
因此,旅遊宣傳導向應從以往注重在哈密地區及疆內宣傳為主,向選擇一個製高點,在東南沿海、疆外大中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甚至海外宣傳轉變,重點宣傳巴裏坤作為一個完整的旅遊環境、一處未經開發的“世外淨土”的概念。再次,在現有哈薩克民俗風情的基礎上,有創意地構建一種與其他地方風格迥異的人文環境,讓人們感到一種異鄉文化的神秘又神聖的氛圍。
最後,建議修建或改造陳列館,把有價值的館藏文物展現出來,通過文物展示勾勒巴裏坤曆史文化脈絡。
三、深挖潛質做好市場對接
(一)深度挖掘景區經典的豐富內涵巴裏坤作為曆史文化名城,以南關廟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極其發達,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約150年間,建造廟宇上百座,造型各異、千姿百態,有雄偉樓閣,也有玲瓏亭榭,集中了華夏建築的精華,反映了巴裏坤各族人民群眾的智慧。
由於史料不全,清代以前的廟宇存在狀況難以考究,但從已有的碑文看,在佛教文化昌盛的唐宋年間,應不乏廟宇的建造。而且巴裏坤又是多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交融也是一種非常值得研究的特有文化現象。這些在全國各地難以覓見的景象或許在仙姑廟、地藏寺、蒲類海——這個讓巴裏坤得以成名的神秘湖泊,以及瑪瑙灘、怪石山等景區景點會有所反映,建議聘請有關專家給予考證和深入挖掘。同時在旅遊規劃指導下,開發豐富怪石山、西黑溝、瑪瑙灘的旅遊品種項目,爭取支持,創造條件開展邊貿和狩獵項目活動。
(二)根據旅遊消費偏好不同,做好產品推介遊客目的不同,決定了市場對接不同,根據遊客的消費偏好有針對性地推介不同產品。如喜好文化名勝古跡的遊客,可以推介有考古價值的蘭州灣子、大河唐城等;愛好探險的遊客,可以介紹怪石山等極地探險遊;喜歡運動的遊客推介登山、滑雪、滑冰、騎馬、打獵等活動;針對大企業集團推出拓展素質的旅遊以及徒步、自駕車等。同時,根據區域不同,區分疆內、疆外及境外遊客有重點宣傳推介不同風情的旅遊線路。
(三)充分發揮旅行社作用加強自治縣大草原旅行社與疆內各大知名旅行社和其他省市品牌旅行社的聯係,積極宣傳巴裏坤的精品旅遊景區景點,要把巴裏坤納入全疆的環天山旅遊線路。大力打造草原之夏、冰雪文化旅遊節等旅遊品牌,以不同的活動形式邀請相關旅遊公司到巴裏坤參觀考察,建立誠信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