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新階段廣東和哈密的緊密合作和共同發展(1)(1 / 3)

高毅丁小倫陳傑田暉李劍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協助新疆實施“穩疆興疆、富民固邊”戰略,1998年3月以來,廣東省先後選派了4批共148名幹部到哈密地區開展對口援疆工作。9年來,在粵新兩省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在兩省區組織人事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嚴格管理下,廣東援疆幹部創造性地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援疆工作。為了進一步搞好援疆工作,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成立了專題課題組,在哈密地區進行了深入的調研。

一、廣東援疆九年回顧

肩負著實施中央“兩個大局”的曆史使命,肩負著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和家鄉人民的厚望,148名援疆幹部遠離家鄉與親人,從珠江岸邊來到天山腳下。自首批援疆幹部進疆伊始,廣東援疆工作隊從哈密地區實際出發,找準援疆工作的切入點,紮實工作,在將“廣東援疆”品牌打造成為援疆典範的同時,也譜寫了“珠水潤天山”的讚歌。

(一)成績斐然,碩果累累自首批援疆幹部抵哈以來,援疆工作隊堅決貫徹中央、兩省區黨委關於援疆工作的指示精神,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飽滿的工作熱情和主人翁的姿態,從哈密地區實際出發,致力於哈密地區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隨著援疆工作的深入,一批批援疆幹部後浪推前浪,從南海之濱來到西北邊陲,不斷完善自身管理,大膽創新。回眸9年援疆路,廣東省在援疆過程中采取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工作方式,成功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廣東援疆工作機製。

1.觀念援疆,為哈密地區進一步改革開放打下了思想基礎。根據中央精神,援疆工作主要是幹部人才援疆,即通過援疆幹部的崗位工作為當地提供思想觀念、科學技術的示範作用。促進當地幹部人才隊伍建設,以及當地與其他省市的經濟交流。我省的援疆工作注重將廣東地區的開放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科學管理意識,與當地幹部群眾紮根邊疆、艱苦奮鬥、拚搏創業的精神相融合,為哈密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援疆幹部在積極投身於哈密地區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同時,將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的傳播作用及沿海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帶給當地,用獨到的思維見解和新穎的工作方法,影響和帶動周圍的同誌,積極向所在部門、單位建言獻策。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先進的理念、開闊的視野、務實的作風和真實的感悟,撰寫了有價值理論調研文稿148篇,被省部級刊物采用47篇,為哈密地區跨越式發展提出了許多具有前瞻性、科學性意見建議,進一步拓寬了當地幹部謀發展、抓工作的思路。長期以來,廣東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管理理念、超前的開放意識和市場意識,為哈密地區迎接各種新挑戰,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2.經濟援疆,提升哈密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層次。資金和項目援疆方麵,中央並沒有明確決定。而廣東援疆工作中一個突出的特色,就是在觀念援疆的前提下,主動地、大力度地進行了資金和項目的支持。9年來,廣東省先後無償為哈密地區援建了廣東路、天山南路、南粵文化中心、回王府、骨科創傷中心、蘇吉溝水庫、萬畝優質草料基地、哈密廣東工業加工區等200多個扶貧性、公益性重點援疆項目,援助資金、物資累計超過

4.3億元,這些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極大地改善了哈密地區的工業、農業、旅遊、交通、教育、文化、衛生等城鄉基礎設施條件和對外開放、加快發展的投資環境,在全力推進哈密地區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市化和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善城鄉基礎設施條件提升了哈密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而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深化則有助於提升哈密地區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

廣東援疆工作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全麵推進粵哈交流,不斷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

2004年簽署的《廣東省與新疆哈密地區經濟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幫助哈密地區組團參加廣東等地經貿投資洽談會、博覽會、推介會,達成了一批合作協議(合同),金額累計100多億元。這些多層次、寬領域的經貿交流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哈密瓜、葡萄、大棗、腸衣、石材等特色產品知名度,開拓了沿海地區、港澳及海外市場。經濟社會發展以人為本,援疆工作亦多方位入手,立足於改善民生。一是參與搶險救災和扶貧濟困工作,累計投入救災資金,物資達2600多萬元,及時幫助受災農牧民恢複生產和生活。此外,還為新疆巴楚、伽師地震受災區爭取抗震救災資金350萬元。二是參與貧困鄉(村)經濟建設,先後資助回王鴿業、天山土雞養殖、草料基地、奶牛養殖示範基地、設施農業等項目,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實力,拓寬農牧民脫貧致富渠道。三是參與“助學幫困與成才工程”,先後援建41所中小學校,無償援助資金、設備累計2210多萬元,改善當地辦學條件,提高教學水平;援疆幹部個人及廣東各界人士捐資140多萬元,資助1700多名各族貧困學生。四是送醫送藥活動,協調、組織廣東專家醫療隊來哈密地區舉行義診和谘詢服務活動,為1300多名各族群眾解除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