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甫
清晨,東方還未露出魚肚白,尚有些許星星掛在湛藍的天空,我走出自己十餘平方米的宿舍,在附近小操場上跑著步,悠然做著獨創的“王氏太極”。偶爾聽到久違的鳥鳴,循聲望去,小樹林裏幾隻小鳥正朝自己張望,“啪”地給它們一個飛吻,那鳥兒竟羞澀地飛遠了。揣著美好的心情,在學校食堂美美地享用了免費的愛心早餐,天已大亮。習慣性地在教學樓裏穿梭幾個來回:援疆實驗班班主任齊齊到班,安排著一天的工作;各個班的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進行著早讀。我心情大好,在校園裏徜徉。成排的垂柳,枝條上掛滿了嫩芽;高聳的榆樹,張揚地吐出欲展的榆錢兒;鑽天的白楊,枯枝上萌發著新綠。
哈密,一個十分缺水的地方,可這裏竟倔強地孕育著生命的顏色。和著學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我頓悟了樹與人的和諧與統一,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正值高三“二模”考試前夕,學生們三三兩兩在我辦公室門前的過道裏擺起了“龍門”:或相互提問,或小聲誦讀。見我側身而過,學生們起立:“老師好!”
“校長好!”
我向他們微笑著豎起大拇指。入門,身後響起學生們友善的笑聲。不久前的高三會上,我大聲疾呼:不足百天了,要夯基補弱啦。不曉得老師們貫徹得怎樣,孩子們學得怎樣,看“二模”成績吧,我心中燃著希望。鈴聲打斷了我的思緒,目送高三的學生們進入考場,又匆匆趕往十三師援疆工作推進會會場。聆聽著河南援疆總指揮王新偉書記關於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誌對援疆工作重要批示的通報,品味著齊新平師長“認識上再提高,工作上再深入,宣傳上再加大,生活上再關心”的深情講話,再次對豫哈情誼有了更深入的領悟。援疆的歲月是孤寂的,有時甚至還得受些委屈,但來自兩地各級領導的關注、關心、關愛,總能使自己時時湧動著希望。看到受表彰的先前來疆的孫文中、焦宗印等“援友”,他們都是自己身邊的榜樣,頓覺心中充滿了力量。下午,我認真整理各種援疆文件,梳理進疆以來力所能及開展的主要工作,體會著省教育廳和3所派出學校領導的殷殷囑托,咀嚼著半年多來的人生百味,漸漸地理出了工作軌跡:要用心帶好這支13人的團隊,既要嚴格管理,又要走到他們的心中,關心他們的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況,讓13個弟兄身心愉悅地工作和生活,這是前提。要團結依靠當地力量,學習身邊的榜樣,通過13人團隊的工作態度和效果,展示“河南力量”,使更多的河南元素紮根於紅星中學這片沃土,讓“有效”的理念在紅星中學的校園裏激蕩,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向豫哈兩地父老鄉親交上滿意的答卷,這是方法,也是目標。先前是這樣做的,今後仍將一如既往,因為,實驗班項目承載著兩地人民的殷切期望。忙碌到熄燈號響起,給家人打了報平安的電話,便進入了夢鄉,隱隱約約又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影像:——嗬嗬,我回到戰鬥了20年的地方,河南省實驗中學顯示屏上,“凝聚正能量,開啟新希望”一行大字正朝自己眨眼呢;——嗬嗬,“實驗大講堂”又開講了,我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營養,和省實驗師生一道傾聽陳忠聯教授的報告呢;——來疆前還在醫院揮淚跪別因眼疾近乎失明剛剛做過手術的父親,如今,我一手牽著雖依舊蹣跚卻步履堅定的慈父,一手拉著心愛的女兒、賢妻從熙攘的人群中擠出,揮著影票招呼著老小,一家三代向電影廳走去……驀地醒來,急急翻開日曆:“3月20日,春分!”
哎呀,二十四節氣中一個總能讓人燃起夢想的節令。記起王總指揮長曾告誡“援友”們的話:“讓自己充滿希望!”
於是無眠,打開電腦,一行行發自肺腑的文字從鍵盤裏汩汩流出。
(作者係河南援疆幹部,援疆期間任十三師紅星高級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