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過古爾邦節較隆重,而回族則過肉孜節比較隆重。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同漢族一樣過春節。割禮是伊斯蘭教的習俗,就是將男孩的陰莖包皮割除,這是符合衛生要求的一個好習俗。割禮這天,人們在屋頂上敲起那達拉鼓,吹起嗩呐,像過節一樣熱鬧。三年援疆,我們時常能遇到這些場景。新疆很多少數民族都有隨身佩戴小刀的傳統。刀具在他們日常生活中有切瓜、削肉等實用價值。新疆是歌舞之鄉。
對於新疆人來說,歌舞不僅是一種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而且是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豐收時載歌載舞,節日裏有歌有舞,休閑的時光中唱歌跳舞。新疆人能歌善舞,具有悠久的曆史淵源,也與自然環境、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有著密切的聯係。遼闊的草原促使人們放聲歌唱,封閉的綠洲培養人們的表演天賦,開放的民族性格必然選擇盡情的歡娛。新疆歌舞是新疆文化的一個瑰寶,一朵奇葩。《十二木卡姆》是新疆音樂的鴻篇巨製,幾天幾夜也唱不完。《瑪納斯》是傳唱出來的史詩,敘述著古代民族傳奇的曆史故事。“阿肯”意指草原的歌手,他們即興唱出的語句,賽過刻意創作的歌詞。大量的新疆歌曲中,《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半個月亮爬上來》《掀起你的蓋頭來》等已成為民歌的經典,傳唱得很久很久。受新疆歌調和韻律的啟發,《新疆好》《草原之夜》《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不斷被譜寫出來。新疆的歌舞造就了一代歌後康巴爾汗和被稱為民歌之王的王洛賓。
2004年,一曲《2002年的第一場雪》讓刀郎紅遍了大半個中國。到了新疆,不去看看實況的歌舞表演,不去近距離地感受歌舞氣氛,就難以深度地享受新疆歌舞的快樂情趣,也難以透徹地認識到新疆歌舞的獨特魅力。坐在葡萄架下,或走進氈房裏,安靜地欣賞維吾爾族的熱瓦甫、都塔爾,哈薩克族的冬不拉、庫布孜,柯爾克孜族的庫木孜,蒙古族的托布秀爾,塔吉克族的鷹骨笛,錫伯族的三弦四胡,烏孜別克族的吉他,塔塔爾族的曼陀鈴,以及俄羅斯族的風琴。各種樂器的演奏,新奇而又動聽。收起匆匆的腳步,融入跳著“麥西來甫”的人群中去,加入到舞著“黑走馬”的篝火堆旁,走到彈唱的“阿肯”身旁,將自己置身於歡樂的海洋。你會深深地感覺到,新疆的歌舞,是那麼打動人。新疆的飲食,稱得上是中國的一大菜係。在新疆菜係裏,紅案、白案都有,冷盤、熱菜豐富,茶飲、燒烤一應俱全。亦酸亦辣,不甜不鹹,以及特有的孜然香料,是新疆口味的明確概念。新疆人的飲食思想較重實用,不會挖空心思去做花樣百出的各種飯菜。一鍋不變的抓飯,可以興旺上千年;一盤普通的拌麵,可以百吃不厭;一種大盤雞的俗菜,可以風行整個新疆。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很多,穆斯林禁食豬肉、驢肉、狗肉和大型食肉猛獸,也不會輕易食用各種“生猛”的飯菜。清真食品是新疆餐飲的主流。羊肉是新疆人的主要肉食,烹飪手法也不花哨,但無論是大鍋的清燉還是小鍋的煎炒,都肉鮮十足,清香可口。麵食是新疆人的傳統主食,除了拉麵、擀麵等做法,還有納仁、烤饢、涼麵、包爾薩克。而拉條子、油塔子、涼皮、米腸子、麵肺子、薄皮包子都構思奇妙,別有風味。新疆人離不開的饢,雖類似烤餅或燒餅,但製作方法和口感都不一樣。饢在饢坑裏烤成。饢的形狀外厚內薄,上麵還有好看的花紋。厚的地方軟,薄的地方脆,食用時,在厚薄軟脆之間細嚼慢咽,香甜可口。新疆人喜歡的涼皮既不是涼粉,也不是麵皮,而是將麵粉水磨洗後,沉澱而成的一種全新食品。涼皮有涼粉的晶瑩和爽口,但比涼粉更有筋力;有麵片的結實和淡甜,但比麵片更通透。燒烤是新疆的一絕。貴客來了,烤一隻全羊,很有麵子。朋友相聚,要幾十串羊肉串,也很實惠。再品嚐一下烤羊肉、烤羊腰、烤羊肝、烤魚、烤腸和烤包子,差不多也就心滿意足了。奶和奶製品,是新疆人的飲料和點心,品種多,質量好。奶茶、奶酒和酸奶是營養豐富的飲料,奶酪、奶皮、奶疙瘩和酥油是味道獨特的點心。馬奶令人醉意盎然,駝奶讓人倍感珍惜。
(選自《情灑瓜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