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排毒與養生保健全書1(1 / 2)

第一章 食物排毒概要

一、毒的概念

現代毒物學認為,凡是少量物質進入機體後,能與機體組織發生化學和物理化學作用,破壞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機體處於暫時的或永久的病理狀態。該物質稱為毒物,存在毒物的物質稱為環境有害物質。環境中有害物質可分為天然的和人為的兩大類。前者如空氣、土壤中某些有毒物質的汙染;後者是由於人們從事生產和生活而產生的,如工業廢氣、生活汙物、垃圾等。

中醫學中有“邪盛謂之毒”的觀點,指出了毒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外來物質,稱之為外來之毒。

我們認為,凡是對機體有不利影響的物質統稱為毒。這裏既包括了以上所說的外來之毒,也包括了一部分生理性的對機體不利的毒。有的物質發生利用障礙或超過了機體的生理需要,會對機體產生不良的影響,就會成為毒。比如葡萄糖,本來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運用於糖尿病患者則會產生危害。脂肪本來為人體所必需,但用於脂肪代謝紊亂,高血脂者反而有害健康。

另外,生理性的物質,一旦改變了它所應該存在的部位,也會成為一種毒,如胃液,是人體正常的消化液,如果胃或十二指腸穿孔,消化液進入腹腔,就會引起腹膜炎,而成為毒。

從這個意義上講,該理論擴展了毒的內涵與外延,也是對毒的一種正確估價。

二、毒的來源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已得到了普遍提高,但是生活環境的汙染,以及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嗜好等,往往會產生對人體有不利影響的物質——毒,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1.外來之毒

來源於外界對人體有不利影響的物質,統稱之為外來之毒。如自然界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太過或不及,就成為六淫之邪侵害人體。現代醫學的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常常侵襲人體而致病。汽車、工業廢氣對大氣的汙染,農藥、化肥對食品的汙染,化學藥品的毒副作用,噪音、電磁波、超聲波等超高頻率對人體的幹擾等都成了外來之毒。

2.內生之毒

內生之毒指機體在正常的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物。由於機體代謝障礙,本來正常的生理性物質,亦可轉化為對機體不利的因素而成為毒。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在生物體生命活動中包含兩個過程,一是生物體不斷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並將其加工合成自身物質的過程,稱為同化作用;二是把自身的物質不斷分解氧化,產生能量供機體需要,並把代謝中所產生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的過程,稱異化作用。人體內的物質代謝十分複雜,但是,它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的過程,是有規律的,任何因素打破了這種規律,都會導致毒素不能外排而存留體內,危害健康。

吸收、排泄、流通是機體內各種管道(如血管、氣管、淋巴管、消化管、泌尿管、經絡等)具有的共同特性。吸收與排泄過程是在流通中實現的,各種管道的流通受阻,吸收、排泄過程受阻,均可產生“毒”。以消化管道而言,消化管道是人體重要的吸收、排泄管道,“流通”之水穀之物受阻,即可產生毒。臨床上引起消化管道不通最常見的病症是便秘,大便不通,毒素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而被機體重新吸收,造成人體中毒,引發多種疾病。如毒素進入血液,損害血管,氣血運行障礙,日久可導致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腦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毒素被皮膚吸收,可發生痤瘡、牛皮癬等皮膚病。

毒素存留體內,氣血運行障礙,正常流通受阻,使髒腑得不到正常濡養,導致髒腑功能失調,加速機體衰老。

三、排毒

排毒就是排出體內毒素的過程,著眼於一個“通”字。它首先針對的是排毒途徑,打通血管、淋巴管、氣管、各髒腑聯絡管、經絡、汗腺、尿道、消化道等各路排毒管道,使各路排毒管道通暢,毒有出路。尤其是要保持消化管道的通暢,因為消化管道是人體最重要的排毒管道,消化管道不通,可表現為腹痛、腹脹、嘔吐、呃逆、泛酸、大便不通暢等症狀。其中大便不通暢是消化管道以及整個機體排毒管道不通暢的重要標誌。從保健的角度講,大便稍多一點,即可避免多種疾病的發生,大便通暢一點,有利長壽。所以,排毒的方法,首先要保持大便的通暢,使體內的毒素通過排毒的主管道——消化道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