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西遊記封神演義5(2 / 3)

妖怪的本來麵目是猙獰可怕的,但都變化成將軍、山君、處士、國王、國丈、國師,或者是道貌岸然的老者、年輕美麗的少女、孤兒、寡婦……借以迷惑群眾、爭取同情,使人看不出妖怪的本來麵目而上當,如唐僧這一類慈善心腸的人。和八戒這一類的呆子。

盡管所有的妖魔都變化成各色各樣的人形:男女老少、三教九流都有,但都逃不過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眼便知是妖是人,是善是悉。孫悟空說的話:“若專以相貌取人,幹淨錯了。”那些妖怪個個都是唇紅齒自、眉清目秀的一表人物。而孫悟空是毛臉冒公嘴,豬八戒嘴長耳大,沙和尚麵黑身長,都是相貌醜陋的和尚。正如唐僧說的:“我等三個徒弟相貌雖醜,心地俱良,俗謂‘麵惡心善’,何以懼為?”

神魔既是一體,同是屬於統治階級。神佛隻不過是公開的“合法”的壓迫人民、掌握著人民的命運的統治者,有天兵天將、諸神法力等統治階級的威權,使人民把他們奉為不可侵犯的神聖,並還要隨時頂禮朝拜,供奉香火。稍有冒瀆不恭之處,立即降禍生災,萬民受難。如風仙那郡侯上官氏因獻供齋天,夫妻鬥口,推倒供桌,素供被狗吃了,就立以三事,要三事倒新,方才陣雨。使鳳仙郡三年不雨,“一連三載遇幹荒,草子不生絕五穀。大小人家買賣難。十門九戶俱啼哭。三停餓死二停人,一停還似風中燭。“這不比妖怪吃人還要厲害嗎?這不正和當時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梘民命如草芥,作威作福的態度,如出一轍嗎?若不是孫悟空等路過,還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才得下雨,恐怕那剩下的一停似風中燭的人也早已死完了。統治階級的作賤人民和妖怪的吝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人民的大害。曆代的統治者害死的人何止萬千,比妖怪吃人的為害人民,隻有過之而無不及,真是大巫見小巫了。

妖魔是神佛的下屬。是直接受神佛支配的壓迫與統治人民的工具。妖魔的為害人民,塗炭生靈是不言而喻的。如被觀音收為善財童子的紅孩兒,他在號山枯鬆潤火雲洞之時,不僅是要吃唐僧肉,就是一般山神、土地也受他的害。請聽山神、土地向孫悟空控訴紅孩兒的罪惡:“爺爺呀,隻有得一個妖精,把我們頭也摩光了;弄礙我們少香沒紙,血食全無,一個個衣不充身,食不充口,……”常常的把我們山神、土地拿了去,燒火頂門,黑夜與他提鈴喝號。小妖兒又討甚麼常例錢。”若是沒物相送,就要來拆廟宇,剝衣裳,攪得我等不得安生!萬望大聖與我等剿除此怪,拯救山上生靈。”這十足的表現了紅孩兒是一個作惡多端的惡霸嘴臉,神通廣大的妖魔。在封建社會中,地位高、權勢大的官僚比一般位低權小的地方官吏,對於人民的壓迫與剝削自然是愈更深重。有時就是這些小的地方官吏也是他們壓迫剝削的對象。在人吃人的封建社會中,“大魚吃小魚”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不足為奇的。因此,山神、土地“剿除此怪”的要求,也是合乎人民的要求,是可以和人民情緒起共鳴的。

關於妖魔平時為害人民的罪惡行為,更是難以細說。就是“失去了愛兒的牛魔王和鐵扇公主”,他們的失敗也是不能“惋惜”的。牛魔王和鐵扇公主霸居一方。“火焰山有八百裏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居住在火焰山的人民,要“十年拜求一度。四豬四羊,花紅表裏,異香時果,雞鵝美酒,沐浴虔誠,拜到郝仙山,請他出洞”,才得扇熄火焰,及時布種,收割五穀養生。他使人民長期處在“無春無秋,四季皆熱”的環境中,而且每十年扇一次,“隻收得一年五穀,便又火發”。人民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牛魔王和鐵扇公主的失敗,不僅是使唐僧等眾能夠順利西行,而且斷絕了火根,永不再發。當地人民不用再備辦豬羊等禮物,十年一度的拜求牛魔王和鐵扇公主,也不再感到終年四季處於酷熱之中的威脅,安居樂業,行旅稱便。這是對人民有利的,是符合人民的願望與要求的。

再說這些妖魔被打敗後,多為神佛所優容禮遇,仍舊傲天神。各歸本位,回到主子那裏去。有的則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紅孩兒做,善財童子,“享極樂之門堂,受逍遙之永壽”;黑熊怪做了守山大神;獅駝洞的大鵬金翅雕做了如來佛頂上的護法。如來還對他說:“我管四大部洲,無效眾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觀音菩薩說的“菩薩,妖精,總是一念”的道理完全體現出來了。吃人的妖怪又改成了“合法的”統治者,享受人間供奉香火,仍然是壓在人民的頭上,作成作福。神與魔實在是一體並存,本質上完全是相同的。因此,我們就不能把《西遊記》理解為“神與魔的矛盾和鬥爭”的作品。

既然神魔是一體,都是我們憎惡的反麵人物。那麼。孫悟空、豬八戒,還有唐僧等,我們應該怎樣看呢?

從全書來看,“西遊記”雖然是寫唐僧取經的故事,作者卻集中突出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正麵的英雄形象:勇敢、機智、有仁有義;能夠堅持反抗,克服困難。讀過《西遊記》的人,都是熱愛孫悟空勇往直前的戰鬥精神,睥睨一切被認為是至尊至聖的統治者。如玉皇大帝、如來佛、李老君等。

前七回寫了孫悟空出世、得道、鬧龍官、消死籍、亂蟠桃、反天宮等一係列的反抗行為,通過這些情節,作者塑造了孫悟空的英雄性格:如發現水簾洞,懂得師父暗示,因而得道,打殺混世魔王,救得群猴,又銷了群猴的死籍,還要帶領他們上天去同居住。表現了他對於群猴的友愛,不是以統治者自居,任意奴役驅使。但是他對於掌握無限權力的統治者玉皇大帝就不同了;見了麵也不拜伏參見,量多唱個大喏。受“招安”後,知道受騙,仍下界為王,自稱為“齊天大聖”。玉帝征伐失敗,又使出“招安”手段。但孫悟空仍然亂蟠桃、反天宮,攪得玉帝寶座也坐不穩當,十萬天兵天將皆不能取勝。顯示了統治階級的昏庸、無能;也表現了孫悟空對統治階級的嘲弄、反抗。

孫悟空反天宮的目的,就是他對如來佛說的;“因在凡間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瑤天。靈霄寶殿非他久,曆代人王有分傳。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隻此敢爭先。”那就是要奪取玉皇大帝的尊位。何其芳同誌說:“沒有中國曆史上多次發生的那樣規模巨大,以至使得封建統治不能雛持,或者幾乎不能維持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孫猴子大鬧天宮這樣的情節是不可能虛構出來的。”(見1955年5月號《人民文學》孫悟空的形象正代表了中國封建社會中廣大人民的反抗意識和願望,使人們看到被壓迫的下界眾生渴求解放的希望和力量。

最後,孫悟空還是受製於如來佛,被壓在五行山下,為了保護唐僧晤天取經,五百年後才被釋放,但是仍然遭受緊箍兒束縛住,不能行動自由。在取經途中的孫悟宅仍是受到天界的統治者 如來佛的節製,雖然“他並非甘心順從,而又不得不屈居人下”。這是孫悟空內心存在的痛苦和矛盾。書中隨著情節的發展,刻畫了人物內心深處的活動,描繪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當過兩界山,悟空打死六賊後,三藏隻管說他做不得和尚,“原來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氣”,說一聲“老孫去也”!便回東去了。後悟空上了“緊箍兒”的當,便不敢有違拗和反抗。一路上,悟空雖然盡心竭力保護唐僧,打殺了妖怪毛賊,那三藏不識好歹,反怪悟空行凶,曾三次驅逐行者。行者隻是要求鬆箍兒,仍回到花果山為王,事實七並不可能。在獅駝國因聞說妖怪把唐僧吃了,心如刀攪,想獨自到靈山取經,或者就是教如來“退下這個箍子”。

另一方麵,上界的統治者以“正果”的“緊箍兒”深深地箍上了孫悟空的思想深處。孫悟空雖然聰明,到底受當時曆史條件的限製,隻知道統治者有形的緊箍兒害人,使人行動受到限製。卻不知道統治者無形的“緊箍兒”卻早已箍上了他的腦袋,使他還想修成“正果”。所以龍王勸他去保唐僧後,“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龍王又拿“前程”等話刺激他後,他便決定追求“正果”而放棄回到花果山了(第十四回)。這就說明孫悟空雖然有反抗性,但還是受曆史條件的限製,成了“正果”。這不僅是孫悟空的思想上被統治者箍上“正果”的“緊箍兒”,就是作者的世界觀及當時的人民——主要是農民——也還多少保持著統治階級的“正統”觀念。

在封建社會中的農民的普遺願望是要求出現“明主賢相”,生活改善一下就滿足了。但現實是無情的;曆代的封建統治者又是非常殘酷貪婪地壓迫剝削農民,使他們不能生活,不能不組織起來革命,但總是失敗:不是被野心家所利用——改朝換代;就是被統治者血腥鎮壓下去了;或者就是走上“招安”的道路。這是當時統治階級解決農民革命最常用的最毒辣的方法,如《水滸》中宋江等就是走的量後這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