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gduangduang……duangduangduang……”
不知過了多久,木箱中蜷縮的“萌猴”被陣陣鑼聲驚醒。它迷迷糊糊地睜開雙眼,隔著箱子的孔洞循著聲音向外好奇的張望。
“都來看都來瞧,精彩猴戲來到了。來得早了早點看,來得晚了晚點瞧。”
扯著沙啞的嗓子吆喝的不是別人,正是把“萌猴”迷暈的自稱“猴爺”的中年男人。
此人姓羅,名玉林。
老話說:老虎不在家,猴子稱霸王,故而山中之王謂之虎,林中之王謂之猴。他的名字玉中帶王,又是林中之王,正是一個利於馴猴養猴的好名字。
他十歲起開始跟著父親學耍猴戲,闖蕩江湖三十多年,江湖人稱“羅猴兒”,在耍猴行當中也算小有名氣。
猴戲,又稱“耍猴兒”,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羅玉林祖祖輩輩都以耍猴為生,這個曆史甚至能追溯到漢代。
羅玉林老家猴縣的沙質土壤令農作物生長匱乏,人多地少使村民們找到了耍猴這條謀生出路。早些年,耍猴這個行當可比在家種地強多了,猴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出去耍猴的。
羅玉林三十歲的時候就用耍猴賺的錢從外地買了個媳婦回來,還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也是靠著耍猴,又在老家建起了兩層小樓,雖然走南闖北辛苦些,倒也知足。
耍猴人總是給人一副乞丐般的邋遢印象。羅玉林雖然隻有四十多歲,卻因常年漂泊在外,風餐露宿,麵相上看起來要老成得多,臉上爬滿了蚯蚓一樣的皺紋,頭上也早早地禿了頂,灰頭土臉,胡子拉碴,人也長得幹瘦。
像乞丐也就罷了,他偏又是個“酒蒙子”。
別看平日裏他沉默寡言老老實實,隻要喝上一口小酒,耍起猴來那是生龍活虎,神采飛揚,就仿佛變成了一個異常活躍的“活猴兒”,整個人完全陶醉在猴戲之中。
這不,他又從兜裏掏出不鏽鋼便攜小酒壺,一仰脖灌了一口,又用擤鼻涕那隻手抹了抹嘴,臉上的皺紋立刻像蚯蚓一樣蠕動著舒展開來。
乘著酒興,他更加賣力地掄著鑼槌,不斷地擊打著那個破裂了一道紋的銅鑼。鑼的聲音本應是“咣咣咣”的,由於裂了一條紋,聲音就不那麼通透而均勻了,變成了沉悶的“duangduangduang”,不帶混響,不帶餘音,在這城市邊緣一隅空地上顯得單薄而淒涼。
盡管如此,這在平日裏並不常見的耍猴表演還是吸引來一批忠實觀眾。
最先聞聲跑來的是幾個年紀不大的孩童,他們欣喜地大叫著:“耍猴的來啦,耍猴的來啦!”
接著便圍過來一群剛放學的小學生,一邊逗著猴子一邊爭論著“人是不是猴子進化來的”,也有好奇過來湊熱鬧的成年人,抱著嬰兒的,跨坐著摩托車的,遠遠地瞅著,仿佛在重溫童年的回憶。
羅玉林鞋底踩著繩子,繩子另一頭拴在猴子的脖頸上。那猴子無論怎麼跑,都跑不出以他腳底為圓心的圈子。
他先是放長繩子,讓猴子走上幾圈,繞出一個不大的空場,這叫“晃場子”。
那猴子時而翻筋鬥,時而打倒立,時而學敬禮,時而背著手兩腳走路,逗得眾人捧腹不止。
羅玉林麵對層層的觀眾,總要謙虛一番才開始表演猴戲:
“小小鑼錘七寸長,各樣把戲裏麵藏。有人懂得其中妙,不是師父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