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評點曾國藩14(2 / 3)

曾國藩麵對太平軍在蘇、滬、杭和寧國、江西、廬州以及撚軍苗沛霖在穎、壽地區發動的強大攻勢,與曾國荃商量進軍策略。曾國荃說“隻有急搗南京,迫使敵軍以全力四救,而後才能進圖蘇、杭。”曾國藩很同意弟弟的意見,於是把攻南京的任務交給了曾國荃,把浙江方麵的常務委托給了左宗棠,而把江蘇交給了李鴻章。李鴻章原出於曾國藩門下,最先以編修任幕僚,後改為道員;這時,曾國藩命他重新招募,另成一軍,並挑選出了部分的將領去協助他。李鴻章由此而組建起的部隊,即後來所謂的“淮軍”。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曾國藩升任協辦大學士。所有各地止在同太平軍作戰的部隊,例如曾國荃攻南京,李鴻章征蘇、滬,楊載福和彭玉麟的水師,多隆阿取廬州,李續宜援穎州,鮑超攻寧國,張運蘭防衛徽州,以及左宗棠計劃收複浙江,十道並出,全部隸屬於曾國藩。太平天國之所以最後歸於敗亡,除了其他因素外,曾國藩確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此時南京的防禦還是夠堅強的,工事很完善,糧食軍械也充足。要想拿下南京,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辦到的事情,而官軍又普遍流行疾疫,將士死亡後屍體堆積如山,部隊幾乎失去了戰鬥能力。曾國藩膽戰心驚,主動請求朝廷另派大員前來主持軍事,以便分擔責任。朝廷下詔慰勉他說:“天災流行,哪裏能說是你的罪責?那也許是由於朝政諸多缺失所致吧。我君臣隻有祈禱上天,力圖挽救,為民請命就是了。環顧中外大臣,才力氣量誰能趕得上你呀!時勢艱難,你不要懈怠,好好的繼續幹下去吧。”曾國藩接詔後,感動得五體投地,一邊讀著,一邊哭著。洪秀全因被圍困日久,征召李秀成,李世賢救援南京,號稱六十萬人,圍困了雨花台的官軍。曾國荃頑強應戰,雙方連續激戰達六十四日之久;最後,太平軍撤退。

三年五月,南京城外官軍形成合圍;十月,李鴻章攻克蘇州;四年二月,左宗棠攻克杭州;曾國藩命李鴻章也來參加攻南京,李鴻章尚未來得及出發,南京已被曾國荃攻破。清朝大加褒獎,曾國藩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清代自開國以來以文臣而封侯的他是第一人。

東南局麵初告穩定,清朝廷的注意力轉向鎮壓撚軍,僧格林沁被擊斃於曹州後,立即下詔命令曾國藩趕赴山東,並節製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而以李鴻章接任兩江總督。曾國藩上疏朝廷說:“我原有的部隊以裁撤殆盡,要想招募一支騎兵和在黃河建立水師,都不是一早一晚就能完成得了的。直隸應當自行設防,分守河岸,不宜令河南軍隊兼顧河北。像僧格林沁那樣,帶著軍隊在五個省轉來轉去,我沒有他那個本事。我如果以徐州為老營,隻能負責山東、河南、江蘇、安徽臨近的十三府州,其他地方仍應由各省督撫負責。”又說:“如今賊(撚軍)已形成流寇,倘若他流我亦流,必然跑斷腿也跑不過來。所以我一貫主張以有定之兵,製無定之寇,重迎剿,不重尾追。”很顯然,曾國藩鎮壓撚軍的戰略思想,大不同於僧格林沁,但他督師一年多後,撚軍仍在各地馳突如故。朝臣們責難曾國藩計謀迂腐,議論頗多,不過又誰也提不出什麼更好的辦法來。山東、河南官紳對曾國藩以督兵大臣而安坐徐州無所作為,更為反感“謗議盈路”。曾國藩亦自知奉命鎮壓撚軍而未能取得什麼成績,不好交代,於是主動請求朝廷讓李昌駐徐州,與山東巡撫負責東路;曾國荃駐襄陽,與河南巡撫負責西路,他自己駐周家口,各方策應。這時,又有人劾奏曾國藩、說他驕傲狂妄。曾國藩頓覺權勢地位是貪戀不得的,憂讒畏譏之心更重了,便借口有病,告假數月,主動請求免去職務,削奪侯爵,隻讓他以閑散人員留在軍隊裏為國效力,但朝廷沒有答應。

1865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撚軍。他駐營徐州,先後采取重點設防,憑河築堵,查辦民圩的方略,企圖在黃河、淮河之間,運河以西、海河、賈魯河以東的區域殲滅撚軍。因師久無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鴻章接替,命其回兩江總督本任。1867年,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6月,天津發生教案,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戌官民數十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9月,仍還任兩江總督。

第二年,東、西兩支撚軍先後敗亡,曾國藩被授予英武殿大學士銜,調任直隸總督。其時朝臣們議論,為了抵禦外辱,應多購機輪船械,曾國藩都表示讚成,並曾建議選派留學生到歐洲去學習技藝。每同外國訂立條約,朝廷向他征求意見,他總是說,凡是同我爭論空虛禮儀沒什麼實際意義的事,都可以答應;隻要是影響到我國人民生計的事情,就決不能答應。他在直隸時,把練兵、治河和整頓約事官吏作為三大要務,次第興革,並設置了清訟局、禮賢館。

九年四月,天津人民擊殺了法國領事豐大業,焚毀教堂,傷教民數十人。通商大臣崇厚準備嚴懲治以取媚外國,引起人民極大憤怒。曾國藩當時正在害眼病,奉命趕赴天津,殺了七人,並遺戌了(流放)府縣官吏。(按:這次事件後來被人們稱之為“天津教案”,其具體過程是這樣的:鹹豐十年,英、法侵略者強迫清朝廷簽定《北條約》後,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天津望海樓設立教堂,吸收地痞流氓入教,並強占土地,拐賣人口。同治九年,市民因發現教堂主辦的育嬰堂虐待兒童致死多達數十人,自動聚集起來到教堂說理。法國領事豐大業與北洋大臣崇厚會晤時,公然開槍恫嚇;並曾向天津知縣劉傑開槍,擊傷一名隨從。群眾怒不可遏,因而打死了豐大業,焚毀了英、法、美教堂和法國領事館。事件發生後,英、法、美等七國軍艦集結於煙台,以武力相威脅。最後以曾國藩和李鴻章協同辦理,他們完全屈服於外國侵略者,不但派崇厚去向法國道歉,還將天津知府和知縣革職充軍,懲辦愛國人民,殺害二十人,充軍二十五人,並賠款修建教堂。)

在曾國藩初抵天津時,天津市民滿以為他會糾正崇厚的錯誤做法,備兵以抗敵,誰知他卻作了那樣的處理,因而使市民群眾大失所望,怨聲載道,就連他的老友舊交,也紛紛寫信給他,給予嚴厲的譴責。省館過去曾張貼著曾圍藩書寫的對聯,這時,大家也把它撕毀掉了。曾國藩本就已經生病了,經過這樣一件事後,“既負重謗”,於是病情加重;朝廷將他調回江南,而以李鴻章繼任直隸總督。

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曾國藩重視采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製船”1861年,設立安慶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後來又試製小火輪船。1863年,造成“黃鶴”號輪船,並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後來之積極籌措經費,派譴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曾國藩居官治軍尤重整飭吏治、端正人心,曾作文勸戒州縣:明刑法以清訟,重農事以厚生,崇節儉以養廉,江南任內,在江西、江蘇、安徽等省實行減賦、緩征、免征;從太平天國手中重新占領安慶、蕪湖、南京等地後,即籌複書院、課試土子,對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認為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於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

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終年61歲。朝廷贈太傅,諡文正。後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又有影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行世。近年來有《曾國藩全集·家書》出版流行。

【評點解析】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權位顯赫,作用甚大,很有影響的人物,又是一個複雜的人物,近代中國人尤其湖南人,從權貴政要、誌士仁人到青年學子,大多佩服曾國藩,佩服其治學為人和帶兵做事。從李鴻章、張之洞到袁世凱、蔣介石,無不對之頂禮膜拜,尊為“聖哲”;從梁啟超到楊昌濟,從陳獨秀到毛澤東,也無不表示過推崇師法,受過其人的種種影響。

毛澤東受曾國藩的影響,是少年就開始了。他的外婆家在湘鄉,他8歲以前一直住在外婆家,16歲時又在湘鄉東山高小讀過半年書。曾國藩就是湘鄉人。曾國藩以一介書生,危難之際舉兵桑梓,率三湘子弟轉戰半個中國,最終戰勝太平軍,成“同治中興”之名將,死後得到“文正公”這一諡號。清政府稱他“學有來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淩霜”。曾國藩平生著述甚豐,繼承程朱之學,為當時人奉為“立德、立言、立功”之楷模。他的著作收入《曾文正公全集》,這部書對後世的影響之大,遠遠超過他的“政績”,所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因此他又被稱為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最後一尊精神偶像。這一切,對青少年時代的毛澤東不能不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為毛澤東的同鄉,曾國藩於他也可能有某種親切感。而曾國藩並“聖賢”(修養)“豪傑”(事功)於一身,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崇拜。

早在湘鄉東山學堂讀書時,毛澤東就批讀過《曾文正公全集》。現韶山毛主席紀念館尚收藏有清光緒年間傳忠書局木刻本《曾文正全集·家書》的第4、6、7、9卷,每卷的扉頁都有毛澤東手書的“詠芝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