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餘力學文(1)(3 / 3)

荀子把“假物”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說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學習。他認為人們的天資並沒有多大差別,隻要善於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就能縮短成才的時間。

三、“精至”讀書法,這是王充提出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用心專一的讀書法。

王充的“精至”觀點,正是一種讀書要讀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學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讀書法,這是陶淵明提出來的讀書法。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應該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讀書不可囫圇吞棗,不可一知半解,不可隻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鉤玄”讀書法,這是韓愈提倡的讀書方法。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韓愈認為做到“鉤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的濃鬱之處和精華部分,必須反複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己有。

六、“計字日誦”讀書法,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為每天的頁數,作為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

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隻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是歐陽修實踐過並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七、“一意求之”讀書法,這是蘇軾提倡的。

“一意求之”的讀書法的最大特點是“求一”,即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隻圍繞一個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閱讀中凡與“求一”、“主攻”對象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

八、“體會?循序?精思”讀書法,這是朱熹所提倡的。

1.關於“體會”。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

2.關於循序。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

3.關於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朱子大全?讀書之要》)

九、“五類四別”讀書法,這是以唐彪為代表所提倡的讀書法。

唐彪把書分為“五類”:“有當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考之書。”他認為分類讀書有利於處理好精與博的關係。這種“五類”讀書法與古代有些學者所提出的“四別”讀書法相類似。“四別”指的是分出“目治之書(隻看一遍即可),口治之書(不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書(不僅要背而且要認真思考研究),手治之書(不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寫下來)”等四種類別的書。

十、“五要”讀書法,這是蒲鬆齡從時、書、法三方麵保證讀書順利進行的讀書法。

1.一要天天讀。

2.二要夜夜讀。

3.三要老年讀。

4.四要抄書讀。

5.五要分類讀。

十一、“貴精”讀書法,這是戴震為了獲得專精知識而提倡的一種讀書法。

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書讀懂讀通而能有收獲,要得到切實的知識,要做點學問,就得專攻一項,認真而深入地鑽下去。

十二、“於無疑處求有疑”讀書法,這焦循的讀書經驗。

焦循在晚年總結讀書經驗時說:“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讀書的公式是:“讀書──尋疑──深思──再讀──再思──求解”。

【相關鏈接】

書市讀書

王充,字仲任,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從小酷愛學習,喜歡博覽群書但是不死記章句,十四歲時被推薦到京師的太學去學習。一年後,學府中的藏書都被他讀完了,他便擠時間經常去逛洛陽集市上的書店,閱讀那裏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夠背誦。

書市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而王充就像沒有聽到一樣,隻顧專心致誌地讀書,忘記了吃飯,忘記了休息。賣書的老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當他得知這個孩子就是王充時,高興地說:“你以後盡管來這裏讀書好了。”並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個凳子。後來,博學的王充終於寫成了中國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論衡》。

趙普夜讀

趙普,字則平,北宋政治家,開國宰相,一生喜愛讀書。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就開始讀,甚至通宵達旦。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前去看他,一進門,見趙普正在挑燈夜讀,趙匡胤見他讀的是《論語》,十分奇怪,就問他:“《論語》是兒童們讀的書,你怎麼還在讀它?”趙普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全在這本書中。我隻用半部《論語》為你打天下,現在,還要用半部《論語》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