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餘力學文(1)(1 / 3)

【原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①華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②昧③理真

【譯文】

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隻知道一味讀死書,這樣最容易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

反之,如果隻是一味的做,不肯讀書研究,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去做事,而無法契合真理,也是不應該持有的態度。

【注釋】

①浮:輕浮。

②見:對於事物的看法。

③昧:隱藏。

【評解】

學與做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個人若一味的讀死書,死讀書,不去動手、動腦,即使有再高的學曆和文憑,可應用到現實中卻一無事處,手忙腳亂,不知從何下手,那學的東西不但沒有用,反而會助長華而不實的習氣。

因此不論是學才藝還是做學問,一定要深入研究,要和實踐相結合。不要學到點皮毛就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種為學的態度是不可取的。

一味地固執己見,蠻幹、胡幹往往會走很多彎路,浪費很多時間,同樣的時間做同樣的事情,效率會很低,原因在於肯動腦筋,不能把學到的東西和實際相結合。

【國學小百科】

古代六藝

六藝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即禮、樂、射、禦、書、數。內容包括五禮、六樂、五射、五禦、六書、九數。

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六樂即: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大武等古樂;

五射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五禦即: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六書是古代學童練習寫字的材料,為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歸納出來的6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九數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學校的數學教材。

關於六藝教育的實施,是根據學生年齡大小和課程深淺,循序進行的,且有小藝和大藝之分。書、數為小藝,係初級課程;禮、樂、射、禦為大藝,係高級課程。

關於六藝,還有另一種解釋,即指《詩經》、《尚書》、《禮記》、《樂書》、《易經》、《春秋》等六經。六藝與六經的混稱,始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夏、商、西周的六藝基本屬於軍事技藝性的,而儒家六經主要是理論知識性的。

【相關鏈接】

孫 權 勸 學

三國時期,吳國的大將呂蒙和蔣欽非常勇猛,深受孫權重用。但呂蒙和蔣欽原來都沒念過什麼書,被看作一介武夫。

後來,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以不去學習呀!”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成為精通儒家書籍、傳授經學的學官嗎?你隻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了解曆史。你說你軍務繁忙,那麼我呢?但我常常讀書,並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軍師魯肅路過尋陽的時候,與呂蒙討論事情,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呂蒙了!”呂蒙說:“對於有誌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麼看到事物的變化這麼晚呢!”

紙上談兵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截斷了上黨郡和韓都的聯係,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圍住上黨。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才到長平,上黨已經被秦軍攻占了。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隻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秦昭襄王請範雎出主意。範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範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隻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隻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