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親仁(2)(1 / 2)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培養謙恭,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人的一生有學不完東西,永遠都不要滿足、不要驕傲。讓孩子明白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給孩子心目中樹立虛心好學的榜樣;另一方麵要鼓勵孩子勤學好問的精神,教育孩子不懂就學、不會就問,不要不懂裝懂,讓孩子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

6.以身作則,培養踏實

作風踏實,是成功的基礎。要想孩子成為踏實的人,家長首先要有踏實的作風,給孩子做出榜樣,用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在生活中要多觀察孩子的活動和遊戲,適時地對孩子進行教育,使其逐步養成踏踏實實的作風。

7.事實引導,培養正義感

正義感是明辨是非標準。培養孩子正義感,要從身邊的小事入手,適時對孩子進行辨明是非的教育。另外,要有目的的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時事新聞,特別是有關治安和青少年問題的典型個案新聞,並和孩子一起討論,誘導孩子分析個案的正、反兩個方麵,由於新聞是真實的個案,孩子透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對善惡之分的認識會特別深刻,無形中會增強孩子的正義感。

8.引領參與,培養責任感

責任感是做人必備的品格。家長身體力行,給孩子做榜樣,讓孩子參與家務,有事和孩子商量,這些對培養孩子建立責任感是很有益處的。在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有耐心,循序漸進,給孩子一個自己體會、理解的過程。同時,在屬於孩子有權作主的事情上,要給孩子發言權和選擇的機會。另外,在家長責任以內的事情上,要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發言權和選擇的機會。並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責任教育,讓孩子明白:約定好的事,就要按約定的去做,否則就是失責;承諾的事,就要兌現,否則就是沒有責任感,會失信於人。

[25包拯]

【原文】

能親①仁② 無限好 德日進③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④

【譯文】

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真是再好不過了,自己的品德也會自然進步,過錯也會逐漸減少。

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無形中產生許多禍害,小人會乘虛而入,圍繞在自己身旁,時間久了,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導致整個人生的失敗。

【注釋】

①親:親近。

②仁:仁愛。

③進:進步。

④壞:變壞。

【評解】

一個人若能夠經常接觸一些有才德的人,看到他的言行善舉,不要隻是欽佩,還要向他學習,在有才德人的帶動下,你的才德也會日漸提升,過錯和不足會慢慢減少。

若一個人每天不思進取,整天和一些沒有修養、沒有素質、品德低劣的人在一起,逐漸地就會沾染上了不良的社會習氣,那他有可能把他原有的那點德行都給丟失了。

古今多少帝王因聽了小人的讒言失去了江山,多少人因為聽了小人的讒言鬧得妻離子散,朋友反目。善與惡就在一念之間,不要因為一時的糊塗,導致一生的錯誤。

【國學小百科】

古人理想的修身人格——君子

孔子的弟子曾參強調“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試圖以君子的成立來輔助仁的修養的實現或者是將仁的高標準落實到具體的實踐——君子人格上。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曾參說:“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樂,鍾磬琴瑟不在其中……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少而學,長而忘之,此一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友而中絕之,此三費也。”

《曾子立事》篇還有大量的對君子的嚴格要求:“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往,亦可謂知矣。”

由於曾參學派對“君子”的要求過分嚴厲,所以有時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

【相關鏈接】

孟母三遷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在孟軻學走路的時候,孟母就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最初,孟家住在一片墳地附近,常常會看到來上墳掃墓的人跪拜祭奠,哭哭啼啼。幼年的孟軻覺得非常有趣,就和小夥伴們在家門口用土壘起“小墳墓”也哭祭起來。孟母正在堂屋裏織布,忽然聽得一群孩子幹嚎的聲音,覺得非常奇怪,便放下機梭起身走到門口,向外一看,隻見一群孩子跪的跪,拜的拜,假墳假墓、土香土燭,學得象模象樣的在祭奠墳墓。孟母大吃一驚:如果孩子的聰明才智隻用在對墳墓的膜拜上,長大了能有什麼出息?孩子年幼無知,大人卻該知道為孩子選擇一個良好的環境。於是,孟母立刻帶著兒子離開了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