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觀奇形路過翼民郡 談異相道出豕喙鄉(3 / 3)

這時林之洋也回來了,說起賣貨的情況,原來這個地方幾年前有外邦來了兩個年幼的女孩,她們帶了很多蠶子到這裏,開始養蠶織紡,這些年蠶子越來越多,當地也有人學會了使用織機,都開始用絲綿做衣服了。林之洋說:“我們的絲貨雖然沒賺到很多錢,但也沒虧本。幸好之前在白民國賣了一半,剩下的不多了,再耽擱兩天,就能全部賣完了。”大家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林之洋又去賣貨了。

唐敖又吃了一服藥末,病竟然完全好了,他非常高興,來到後麵,再三拜謝多九公說:“九公的這藥簡直就像仙丹一樣,是什麼神奇的藥,效果這麼好?”多九公說:“當年我的高祖母經常得這種病,我的曾祖父想盡各種辦法醫治,總不見好。後來幸虧曾祖父割下自己的肉煎藥,高祖母的病才好了。過了幾年,高祖母六十歲的時候,又得了這種病,因為她平時知道我曾祖父為人非常孝順,擔心曾祖父又會有割股這樣的事,所以到了煎藥的時候,一定要親自過目,才肯喝藥。後來病情一天比一天重,曾祖父沒有辦法了。因為我們那裏有一座大山,叫小方丈山,曾祖父擔心山裏有仙人,於是赤著腳,披散著頭發,一步一拜地來到山上,祈求神仙救救高祖母,還情願減少自己的壽命來代替母親。就這樣拜了三天三夜,水和米都沒沾過嘴。到了第四天,有個漁翁傳了這個藥方,高祖母一連吃了五服藥,病才痊愈。又過了四十年,高祖母一百歲的時候無病而終。所以這個藥方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唐敖滿懷感慨地說道:“九公,您的曾祖父先是割股療親,展現出至孝之舉,後來又虔誠叩禱,這份孝心感天動地,也正因如此,才會有神仙傳授如此神奇的藥方。既然這藥方有這般神效,您為何不將它刊刻出來,廣泛流傳呢?這樣一來,天下人都能免受痢疾之苦,人人都能健康長壽,共享美好人生,這難道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嗎?”

多九公麵露難色,解釋道:“我們家向來是靠這藥方來維持生計的呀。要是把藥方刊刻流傳出去,大家都得到了這個藥方,誰還會來買我們的藥呢?我原本也知道傳播藥方是行善積德的好事,可一旦藥方通行天下,家裏沒了收入來源,這不就等於自討苦吃嗎?”

唐敖聽後,輕輕搖了搖頭,語重心長地說道:“九公,話可不能這麼說呀。世間凡是行善的人,天地神明都會明察秋毫的。如果您把藥方刊刻出來,做了這麼大的善事,反而要吃苦,這絕對是沒有道理的。要是真的這樣,那還有誰願意去行善呢?您看,當年於公治理案件公正無私,後來他家的門庭變得高大寬敞,能容駟馬通行;竇氏樂善好施,救濟他人,後來他的子孫在科舉中連連高中,如同五枝桂樹般繁茂。還有人因為救了螞蟻而中了狀元,有人因為埋了蛇而享受宰相的榮華富貴。諸如此類的例子,無一不是因為做了好事而得到了善報,正所謂‘欲廣福田,須憑心地’。九公您向來被大家稱為豁達之人,為什麼這樣的善事,您卻不願意去做呢?就拿您的曾祖父來說,他因為孝心感動了上天,才得到了仙方的回報。如今您要是把這個藥方傳播出去,又怎麼知道不會得到別樣的富貴之報呢?況且您的兒子已經踏入了學府,目前雖然以教書為生,但如果您刊刻了這個藥方,說不定您的兒子就能在科舉中連連高中,一路青雲直上。到那時,他吃上了皇家的俸祿,您又何必為了那幾個買藥的錢來維持家計呢?”

多九公聽了唐敖的這番話,不禁點了點頭,說道:“唐兄您的教誨太對了。日後我回去,一定把這個藥方刊刻出來,讓它流傳於世。不僅如此,我還會把祖上留下來的所有秘方都刊刻出來,以此作為濟世救人的方法。就從今天開始,我先把各種秘方寫幾張出來,以便在沿途施送給有需要的人,讓海外的人也能得到這些藥方,這豈不是更好嗎?”

唐敖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說道:“人隻要有善念,上天一定會成全的。九公您既然有了這份善心,日後肯定會有好報的。對了,還得請教您,這個藥方到底是由哪些神奇的藥物組成的呢?”

多九公便耐心地講解道:“這個藥方要用蒼術(用米泔水浸泡後,再用陳土炒至焦色)三兩、杏仁(去掉皮和尖,並且去除油脂)一兩、羌活(炒製)二兩、川烏(去掉皮,用麵包裹後煨透)一兩五錢、生大黃(炒製)一兩、熟大黃(炒製)一兩、生甘草(炒製)一兩五錢,把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分的量,小孩子要減半,孕婦不能服用。如果是赤痢,就用三十寸燈心草,煎成濃濃的湯汁來調服;如果是白痢,就用三片生薑,煎成濃湯調服;如果是赤白痢,那就用三十寸燈心草和三片生薑,一起煎成濃湯調服;如果是水瀉,就用米湯來調服。病情嚴重的人,吃個五六服也就痊愈了。但燈心草和生薑必須按照藥方的要求濃煎,這樣才能保證藥力充足。”說著,多九公把藥方詳細地寫了下來。

唐敖接過藥方,仔細看了看,感慨道:“我常常看到醫生治療痢疾,用好幾錢的大黃,結果還是不見效。可為什麼這個藥方隻需要幾厘的量,就能立刻見到奇效呢?由此可見,用藥關鍵在於各種藥物的佐使配合得當,隻有這樣,才能發揮出與眾不同的功效啊。”就在說話間,唐敖忽然想起了駱紅蕖所托付的事情。後事究竟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