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東周列國誌13(3 / 3)

[231]同[148],第69~70頁。

[232]同[54],第124頁。

[233]同[223],第460頁。

[234]同[183],第359頁。

[235]同[71],第548頁。

[236]陶魯笳:《一個省委書記回憶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148頁。

[237]武思縈等:《毛澤東和他喜歡的二十本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頁。

[238]汪澍白:《毛澤東思想的中國基因》,商務(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93頁。

[239]同[211],第103~104頁。

[240]同[211]。第105~106頁。

[241]同[211],第65頁。

[242]同[211],第66頁。

[243]同[211],第66頁。

[244]同[211],第67頁。

[245]同[211]。第68~69頁。

[246]同[211]。第49~50頁。

[247]同[236],第148~149頁。

[248]同[54],第158~159頁。

[249]謝柳青:《毛澤東的親情·鄉情·友情》,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08頁。

[250]同[1],第176~177頁。

[251]譚振球:《毛澤東外巡記》,湖南文藝出版社版,第307~308頁。

[252]董誌英:《毛澤東軼事》,第247~248頁。

[253]同[219],第184頁。

[254]李銳:《廬山會議實錄》(增訂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頁。

[255]同[254],第181頁。

[256]同[254],第191~192頁。

[257]同[254],第193~194頁。

[258]同[254],第297頁。

[259]華英:《毛澤東的兒子們》,第179頁。

[260]同[54],第118頁。

[261]同[171]。

[262]同[209],第132頁。

[263]《黨的文獻》1994年第5期。

[264]同[263]。

[265]同[209],第139~141頁。

[266]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毛澤東在上海》,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頁。

[267]同[183],第425頁。

[268]同[183],第440頁。

[269]《光明日報》1977年9月13日。

[270]毛澤東:《人沒有壓力是不會進步的》,《中共黨史資料》第46輯。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頁。

[271]同[9],第314頁。

[272]《人民文學》1977年第9期。

[273]陳晉:《毛澤東談文化史·“雜書”有益》,《瞭望》1991年第45期。

[274]江東然:《博覽群書的毛澤東》,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8頁。

[275]同[137]。

[276]同[207],第215頁。

[277]董保存:《在曆史的漩渦中》,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88頁。

[278]同[183],第482頁。

[279]同[46],第203頁。

[280]《黨的文獻》1993年第3期,第74頁。

[281]毛澤東:《在抗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5頁。

[282]同[209],第179頁。

[283]《黨的文獻》1996年第1期。第35頁。

[284]同[46],第140頁。

[285]同[84],第214頁。

[286]《長春文史資料》,第十一輯。1986年版。

[287]同[46],第145頁。

[288]鄭宜、賈梅:《毛澤東生活實錄》,江蘇文藝出版社1989版,第155~156頁。

[289]同[113]。

[290]同[171]。

[291]陳晉:《毛澤東談文說史》,《瞭望》1991年第36期。

[292]同[207],第103頁。

[293]《懷念毛澤東同誌》,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02~203頁。

[294]同[293]。

[295]同[289]。

[296]斯諾:《漫長的革命》,見《斯諾在中國》,三聯書店1982年版。

[297]葉永烈:《陳伯達傳》,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頁。

[298]海魯德等:《生活中的毛澤東》,第281~282頁。

[299]曉峰、明軍:《毛澤東之謎》,第188頁。

[300]同[46],第152頁。

[301]同[191],第151~152頁。

[302]同[1],第540~541頁。

[303]同[122],第159~160頁。

[304]同[289]。

[305]《人民日報》1970年5月22日。

[306]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第403頁。

[307]汪東興:《毛主席在粉碎林彪反革命政變陰謀的日子裏》,《中共黨史資料》第49輯,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頁。

[308]江建高:《毛澤東詩詞對聯藝術覽勝》,《文摘報》1996年1月7日。

[309]《人民日報》1972年9月28日。

[310]《毛澤東詩詞聯大觀》,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頁。

[311]《中國共產黨曆次代表大會(社會主義時期)》,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109頁。

[312]同[219],第306~308頁。

[313]同[311],第145~146頁。

[314]張偉瑄:《共和國風雲四十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614~615頁。

[315]同[289]。

[316]同[314],第615頁。

[317]《人民日報》1976年9月17日。

[318]師東兵:《決定中國命運的二十八天》,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頁。

[319]同[312],第342頁。

[320]《北京日報》1977年9月25日。

[321]《光明日報》1978年12月29日。

[322]郭金榮:《毛澤東與<資治通鑒>》,《時代青年》1991年第6期。

[323]郭金榮:《晚年時期的毛澤東》,《南方周末》1992年5月1日。

[324]鄭謙:《對“文化大革命”發生原因的再認識》,《十年後的評說——“文化大革命”史論集》,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08頁。

後 記

毛澤東熟悉曆史,其中有一段是東周列國,也就是從周平王遷都洛陽到秦始皇這段悠久的故事。

六經皆史。他從小就讀古書,有如《論語》、《孟子》、《莊子》等;凡先秦諸家著作,無所不讀。有關記述先秦史跡的本本,他也感興趣,其中記述東周列國的,有一本經書《左氏春秋》,還有一本是馮夢龍、蔡元放的《東周列國誌》。這兩部書的情節,涵蓋和綿延了他一生的七十年,豐富了他的思維定勢和文化性格。

觀古今於須臾,托四海於一瞬。毛澤東在著作、言論以至日常閑談中,經常運用有先秦諸家章句和東周列國故事。前不見古人,可以說在過去還沒有人能像他那樣隨手撿來、運用自如的。

東周列國是古中國亂世時期,但它卻也是百家爭鳴、學術興旺繁榮;雲龍風虎,群雄逐鹿爭霸,縱橫捭闔,諸子文采風流,此中廣袤深邃、蕩氣回腸的武威和拚搏,為中華大地留下了很多至今仍熠熠閃光的文字和史詩。毛澤東雖然沒有係統、完整的論述,但他這些片段隻語,也是他那偉大、深睿的思想組成部分,因此疏理、編集毛澤東有關東周列國的文字和言論,對於研究毛澤東、學習毛澤東的學術思維、語言邏輯、情感世界和對曆史與現實的思考,是頗見有幫助的。為此,本書采擷了國內圖書、報刊上公開發表的毛澤東有關言行,按年月順序排列,且作簡注和索引。為了對東周列國時期有一個總體認識,此集也附錄有毛澤東論述早期秦始皇若幹史料,它雖也超出東周列國界定圈,但因能係統認知秦王朝的大一統。也就編集了。

近年,國家大力提倡讀書、讀好書,也提倡重視學術研究。但是,學術研究的開拓和興旺,不是賴於閉門造車。它隻有為社會大眾肯定、歡迎,成為持之有恒的文化財富,才是有生命力的。但願這本小書,既能服務於學者專家,也能為社會各階層提供知識和文化,那就達到預期目的了。

盛巽昌

199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