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看一個很極端的例子。讓我們想象一下,伯克希爾公司隻有1美元可用來進行證券投資,但它每年卻有1倍的收益,然後我們在每年年底賣出。進一步想象在隨後的19年內我們運用稅後收益重複進行投資。由於每次出售股票時我們都需要繳納34%的資本利得稅,那麼,在20年後,我們總共要繳納給政府13000美元,而我們自己還可以賺到25250美元,看起來還不錯。然而要是我們進行了一項夢幻投資,在20年內翻了20倍,我們投入的1美元將會增至1048576美元。當我們將投資變現時,根據35%的稅率繳納約356500美元的資本利得稅之後,還能賺到692000美元。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投資結果差異,唯一的原因就是納稅的時機不同。有意思的是,政府在第二種情形下得到的稅收與第一種情形下相比約為27:1,與我們在兩種情形下的利潤比例完全相同,當然政府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等待這筆稅金。
巴菲特提醒投資者說:“必須強調的是,我們並不是因為這種簡單的數學計算結果就傾向采用長期投資策略。事實上,通過更頻繁地從一項投資轉向另一項投資,我們還可能獲取更多的稅後利潤。許多年之前,查理和我就是這樣做的。但現在,我們寧願呆在原地不動,雖然這樣意味著略低一些的投資回報。我們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我們深感美妙的業務合作關係是如此寶貴又令人愉快,以至於我們都希望繼續保持下去。做這種決定對我們來說非常容易,因為我們相信這樣的關係一定會讓我們有一個良好的投資成果,雖然可能不是最優的。考慮到這一點,我們認為除非我們思維不正常,才會舍棄那些我們熟悉的、有趣的且令人敬佩的人,而與那些我們並不了解而且資質平平的人相伴。這有些類似於為了金錢而結婚,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錯誤的選擇,尤其是一個人已經非常富有卻還要如此選擇時,肯定是精神錯亂。”
4.股票市場並不需要交易活躍
股票市場的諷刺之一是強調交易的活躍性。使用“交易性”和“流動性”這種名詞的經紀商隊那些成交量很大的公司讚不絕口(這些不能填滿你口袋的經紀商很有信心能夠填滿你的耳朵)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3年的年報中,詳細討論了股票頻繁交易帶來的巨額的交易成本以及股東財富的驚人損失。
例如,請你考慮一家淨資產收益率是12%的公司。假定,其股票換手率每年高達100%,每次買人和賣出的手續費為1%(對於低價位公司來說手續費要高得多),以賬麵價值買賣一次股票,那麼,我們所假設的這家公司股東們總體上要支付公司當年資產淨值的2%作為股票交易的成本。這種股票交易活動對企業的盈利毫無意義,而且對股東來說卻意味著公司盈利的1/6通過交易的“摩擦”成本消耗掉了。
所有這些交易恰似一場代價相當昂貴的搶椅子遊戲。如果一家政府機構要對公司或者投資者的盈利征收16.66%的新增稅收,你能想象這會導致公司和投資者瘋狂般地痛苦反應嗎?這種市場過度活躍的交易行為,相當於投資者向政府多交了一筆重稅。
市場日成交量1億股的(如果把場外交易也算在內,那麼這種成交量在今天已經是非常低了)交易日對股東來說不是福音,而是詛咒,因為這意味著,相對於日成交量5000萬股的交易日,股東們為變換坐椅要支付兩倍的手續費。如果日成交量1億股的狀況持續1年,而且每次買進賣出的平均成本是每股15美分,那麼對於投資者來說,“坐椅變換稅”總計約75億美元,大致相當於財富500強中最大的4家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和德士古石油公司1982年的利潤總和。
1982年底,這些公司總計有750億美元的淨資產,而且它們的淨資產和淨利潤占整個財富500強的12%以上。在我們前麵的假設情況中,投資者僅僅是為了滿足他們對“突然改變財務立場”的愛好,每年總計要從這些驚人的資產總值中消耗掉這些資產創造的全部利潤。而且,每年為坐椅變換的投資建議支付的資產管理費用總計為20億美元,相當於前五大銀行集團的花旗銀行、美洲銀行、大通·曼哈頓銀行、漢華銀行和J.P.摩根銀行的全部利潤。這些昂貴的過度行為說明誰在吃蛋糕,誰在做大蛋糕。
我們當然知道所謂做大蛋糕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交易活動可以提高資產在配置過程中的理性。我們認為這個觀點貌似正確其實則不然。亞當·斯密曾認為,在一個自由市場中的所有並非共同協調的行動,會被一隻無形的手引導,使經濟取得最大的增長。我們的觀點是,賭場式的市場以及一觸即發的投資管理人員,就像一隻看不見的腳,阻礙並減緩了經濟增長的步伐。
巴菲特由此提出了自己對於股市頻繁交易破壞性的著名論調:“總體而言,過分活躍的股票市場無形中損害了理性的資產配置,而使蛋糕變小了。”
5.適當時機挑選好的股票,然後一直持有
我們擁有我們不會出售的可交易的普通股,即使其市價高得離譜。實際上,我們認為投資這些股票就像我們成功地控製企業一樣是伯克希爾公司永遠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旦“市場先生”給我們開了一個足夠高的價格就會被賣掉的商品。
——沃倫·巴菲特
許多人認為長期投資非常困難,但巴菲特卻這樣認為:“投資的一切秘訣在於,在適當的時機挑選好的股票之後,隻要它們的情況良好就一直持有。”他在2001年7月21日西雅圖俱樂部的演講中說:“我從不認為長期投資非常困難……你持有一隻股票,而且從不賣出,這就是長期投資。我和查理都希望長期持有我們的股票。事實上,我們希望與我們持有的股票白頭偕老。我們喜歡購買企業。我們不喜歡出售,我們希望與企業終生相伴。”
伯克希爾從1989年開始入股吉列,巴菲特當時拿出6億美元買下近9900萬股吉列股票,並且協助吉列成功地抵擋住投機者的惡意收購攻勢。在隨後的16年中,巴菲特抱牢吉列股票,即使20世紀90年代末期吉列股價大跌引發其他大股東拋售股票時也不為所動。巴菲特對吉列品牌深信不疑。
巴菲特長期持有吉列股票最終得到了報償:吉列股價因被寶潔購並而於2005年1月28日每股猛漲5.75美元至51.60美元。這一漲,讓伯克希爾的吉列持股總市值衝破了51億美元。
以1989年伯克希爾最初在吉列投資的6億美元計算,這筆投資在16年中已增值45億美元,年均投資收益率高達14%。如果投資者在1989年拿6億美元投資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現在隻能拿到22億美元。這就意味著巴菲特投資收益比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高出一倍還多,用專業人士的話說就是巴菲特跑贏了大市。
巴菲特說:“1988年,我們大筆買進聯邦家庭貸款抵押公司與可口可樂公司,我們準備長期持有。事實上,當我們持有傑出經理人管理的優秀企業的股票時,我們最喜歡的持有期限是永遠。許多投資人在公司表現良好時急著想要賣出股票以兌現盈利,卻緊緊抱著那些業績令人失望的公司股票不放手,我們的做法與他們恰恰相反。彼得·林奇曾恰如其分地形容這種行為是‘鏟除鮮花卻澆灌野草’。”
“即使這些證券的價格高得離譜,我們也不會賣出,就像即使有人以遠遠高於我們自己對企業的估值的價格購買,我們也不會出售喜詩和《布法羅晚報》(這兩家公司為伯克希爾公司直接控股的私人公司)一樣。在今天積極行動已經成為普遍潮流的企業界,我們這種持股到永遠的做法看起來可能有些落伍……盡管美國的企業界和金融界熱衷於頻繁交易,我們仍然堅持我們‘至死不分開’的永遠持有的策略。這是唯一讓查理和我感到自豪的策略,它產生了相當不錯的效果,而且這種方式讓我們的經理和投資人專注於幹好自己分內的事而免於分散注意力。”
查理和我一致決定做出買入並持有這些企業的股票,這裏麵既有個人情感,又有財務上的因素……當然,在最近幾年過度注重交易的華爾街上,我們的立場肯定非常古怪:對於華爾街的許多人來說,公司和股票不過是用來交易的原材料而已。但是我們的態度適合我們的個性以及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丘吉爾曾說過,‘你塑造你的家,你的家也塑造你。’由於這個原因,我們寧願與我們非常喜歡和敬重的人合作並獲得一定的回報,也不願意與那些令人乏味或討厭的人進行交易而再增加10%的回報。
6.不看市場價格,而看你投資的效益
我們根本不考慮在什麼時候以什麼價格出售。實際上,我們願意無限期地持股,隻要我們預期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能以令人滿意的速度增加。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曾經買入過數十隻股票,有一些股票持有時間較短,其中大部分持有期限長達數年,可1:3可樂、富國銀行、《華盛頓郵報》、吉列等少數幾隻股票自買入後一直持有,長達10多年甚至20多年。
大多數人采用股價上漲或下跌的幅度作為判斷持有或賣出股票的標準。而巴菲特卻並非如此。
巴菲特判斷持有還是賣出的唯一標準是公司的價值增值能力是否與買入時相當,甚至有所增加,而不是其價格上漲或者下跌。
他說:“對於那些投資數額較大的股票,其中大多數我們都持有了很多年份。我們的投資決策取決於企業在那一時期的經營績效,而非哪一個給定時期的市場價格。在能夠擁有整個公司的時候,過度關注短期收益就是極其愚蠢的。同樣,我們認為,在買入一家公司的一小部分的時候,卻被短期投資的預期收益所迷惑,也是不明智的。”
“每當查理和我為伯克希爾公司下屬的保險公司購買普通股的時候,我們像在購買一家私營公司那樣著手整個交易。我們考察企業的經營前景,負責運作公司的管理層以及我們必須支付的價格。”
那麼衡量公司價值增值能力的方法是什麼呢?巴菲特認為最佳方式是透明盈利。
巴菲特認為透明盈利由三部分組成:報告營業利潤,加上主要被投資公司的留存收益,扣除如果這些留存收益分配給投資人時應該繳納的稅款。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專注於他們投資組合的透明盈利將大大受益。為計算透明盈利,投資人應該確定投資組合中每隻股票相應的可分配收益,然後進行加總。每個投資人的目標,應該是要建立一個投資組合(類似於一家投資公司),這個組合在從現在開始的10年左右將為投資人帶來最高的預計透明盈利。這樣的方式將會迫使投資人思考企業真正的長期遠景而不是短期的股價表現,這種長期的思考角度有助於改善其投資績效。當然就長期而言,投資決策的計分板還是股票市值。但價格將取決於未來的獲利能力,“投資就像是打棒球一樣,想要得分大家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到球場上,而不是緊盯著計分板。”
巴菲特曾經也因為有些公司的經營發生重大變化,導致其長期競爭優勢大大減弱甚至消失,巴菲特最終堅決賣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巴菲特對曾經公開聲明永久持有的股票資本城/ABC公司,該公司在盈利能力發生重大變動後,巴菲特將其股票全部出售。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6年的年報中說:“我們可以公開聲明,我們希望永久地保留我們的三種主要持股:資本城/ABC公司(Capital cities/ABC,Inc)、富國銀行、《華盛頓郵報》”。但在迪斯尼收購了ABC之後,公司的巨大規模也拖了發展的後腿,巴菲特1998年開始減持,1999年幾乎把持有的迪斯尼股票都出售了。
但是.他對待同期可口可樂公司的盈利下降卻有不同的觀點。1997年,可口可樂公司股票資產的回報高達56.6%,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年下滑到42%,1999年則下滑到35%。盡管如此,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9年的年報中指出:“我們仍然相信這些公司擁有相當強大的競爭優勢,可使其繼續穩定經營下去。這種可以讓長期投資有不錯回報的特點,是查理跟我可以分辨得出來的。股價上漲或下跌不是判斷持有還是賣出的標準。”他告訴《紐約時報》記者:“某個國家在某一時期總會出現一些暫時性的小問題,但是,這並不能阻止你暢想10年或15年之後的事情——那就是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隻喝可口可樂。”巴菲特繼續堅決持有可口可樂公司股票,他與董事會解雇了可口可樂原CEO艾維思特,聘任達夫特為新CEO。果然可口可樂不久就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