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04(1 / 3)

第三章 投資未來有發展的企業

巴菲特說,他投資能否獲利的判斷依據就是判斷什麼時候買,以及買什麼。他這樣分析道:當人們都瘋狂地在股市搶進搶出時,股市的漲勢將接近尾聲。如果平常不熱衷股市的人都進股市了,就顯示可動用的資金差不多都投入股市了,接下來就是後繼無力,再沒有資金可推陳出新時,股市必將下跌。相反,當大多數人都不對股市抱有希望,不願再投資時,而想賣股票的人都賣得差不多了,股市跌無可跌,隻要有資金投入,就可以反彈漲升。

1.投資要注重細節

研究我們過去對子公司和普通股的投資時,你會看到我們偏愛那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的公司和產業。我們這樣選擇的原因很簡單:在進行兩者(子公司和普通股)中的任何一種投資時,我們尋找那些我們相信在從現在開始的10年或20年的時間裏實際上肯定擁有巨大競爭力的企業。至於那些迅速轉變的產業環境,它可能會提巨大的成功機會,但是,它排除了我們尋找的確定性。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非常注重細節,在麵臨投資決策時,他會把一切相關的人、數字、事實都了然於心,孜孜不倦地鑽研。

1963美國著名企業運通公司運作出現問題,麵臨巨額索賠,股價從60美元迅速跌至35美元。這時巴菲特立即展開了調查,他發現:飯店的顧客不緊不慢地繼續用捷運卡付賬;銀行和旅行社的人們還是用運通公司的旅行支票;而後,他又通過朋友了解到美國其他城市也還在使用運通公司的運通卡和旅行支票。於是,巴菲特提出了與眾多投資家相反的觀點:運通公司並未走下坡路,而是暫時遇到了困難;運通公司仍是美國大眾最喜愛的公司之一,它的顧客並未離它而去。在這種分析思想的指導下,他分批購買大量運通公司股票,最多時約占他投資總額的40%。事實的發展證實了他的分析,兩年後,運通公司開始走出低穀,1967年,狂升至每股180美元,巴菲特在此賺了一大筆。

1973年,巴菲特花巨資買下《華盛頓郵報》11%的股權,此後再沒有增資擴股,對此,巴菲特的解釋是再沒有一個更好的低價位可以買入。盡管如此,他在《華盛頓郵報》的收益每年高達幾億美元。巴菲特認為,價格有別於價值,你付出的是價格,得到的是價值。有人說巴菲特對價格守得很緊,“如果說人們通常要爭取1/32的價差,則巴菲特會爭取最後1%的價差。”但是巴菲特不喜歡討價還價,要買要賣都隻有一個價錢,如果不同意就算了。同時巴菲特非常注意通貨膨脹可能造成的損失,他認為:假如一個投資項目無法戰勝通貨膨脹,就是失敗的投資。“唯有增加購買力才是最重要的,”巴菲特說,“如果你放棄購買10個漢堡,將這些錢存到銀行,兩年之後,你把先前這筆錢取回來,但是卻隻買到8個漢堡,你覺得自己的錢變多了,但是卻不見得吃得更飽。”

巴菲特是一位有眼光的投資家,1965年,巴菲特力排眾議,以合夥的方式購下了瀕臨破產的伯克希爾公司,這是他人生轉折中最重要的抉擇,從此他有了自己獨立的投資公司,以此進入證券市場。

當他準備購買10億美元的可口可樂股票,從而創下股票市場又一曆史記錄的前夕,他接到了可口可樂公司總裁唐·基奧的一個電話。

唐·基奧回憶說:“我問他一切可好?我說:‘沃倫,你是不是想買可口可樂的股票?’他滿懷激情地做了肯定回答。”

自從1987年股災之後,當股票市場從低穀開始回升時,巴菲特就開始了時不時地購買行動。

基奧說:“他們知道巴菲特對可口可樂公司一向都很感興趣,因為早在1985年可口可樂公司推出櫻桃可樂時,巴菲特成為美國櫻桃可樂頭號愛好者。巴菲特清楚地了解我們,他了解這個公司,了解公司的財務數據。他是一位既了解情況又在發揮積極作用的董事。他對全球注冊商標的內在價值有著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在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股票之後,基奧不無興奮地說:“在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股票以後,我終於成為伯克希爾公司一名小股東了。”巴菲特則說,基奧出色的個性魅力是吸引他巨額投資可口可樂公司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美國,碳酸飲料銷售額一年可達500億美元,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就占據了3/4。不僅如此,可口可樂公司向全球近200個國家約1000家加盟者提供其糖漿和濃縮液,而這些國家代表了126種語言,同時也銷售其他230種品牌的飲料。在大多數國家中,可口可樂幾乎沒有對手。

正是因為看到了可口可樂的無限價值,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把其當做了自己最大的投資品種。巴菲特首次投資於生產罐裝飲品的可口可樂公司就達到10多億美元,購買了可口可樂公司2335萬股股份。在1990年的股票分拆為2:1,伯克希爾公司得到了4670萬股股份。到了1992年再按照2:1的比例進行股票分拆,它又得到9340萬股股份。1994年,巴菲特又再次投資購買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這樣伯克希爾公司所持有的可口可樂股份愈1億股。到1996年,按2:1比例再次拆股時,巴菲特手中的可口可樂股份已經達到2億股。

巴菲特說,一個人的一生能有一個好點子就已經很幸運了。可口可樂擁有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品牌,價格公道,深受歡迎——在各個國家,它的人均銷售量每年都在增加,沒有哪一種產品能像它這樣。

在可口可樂的世界裏,永遠隻有溫暖和煦的晴天,永遠不會有潮濕寒冷的陰天。巴菲特投資於可口可樂公司是他一生中的一個重大舉措。

巴菲特不但具備把握投資時機的智慧,而且在麵臨投資決策時,他能把一切相關的人、數字、事實,甚至其他細節,都了然於心。他孜孜不倦地鑽研,在投資藝術上注重於尋找價值,而不是靠花招和直覺。獲利穩定是巴菲特選股的重要標準,為此,他選擇高素質的企業,也就是他所說的:買的是企業家的頭腦。

2.精挑細選,才能找到好企業

他投資的公司經營狀況從“佳到最佳”,它們的CEO從“最佳到更佳”。他將這兩點視作“購入策略”。同時,收購價也要合理,每年稅前回報在10%以上。買入之後,他沒有“沽出策略”,既不會高價拋售,更不會分拆套現,使不少有意出售股權、引入戰略投資者的企業均將巴菲特作為優先考慮對象。

在巴菲特看來,大多數企業是不值得投資的,因為它們的股價一般都很貴,但少數優秀的企業股票有時卻會很便宜。巴菲特按照自己的理論把企業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一般商品型企業,一類是特殊商品型企業。一般商品指消費者總是能買得到的商品,如土豆、牙膏、麵巾紙之類。如果商品的價格提高,更多的商品就會生產出來,商品一多,價格就下跌,商品的高價格會不斷吸引競爭者製造商品,直到無利可圖為止。而特殊商品則是指獨此一家生產的產品,他人沒有能力競爭,大城市的日報(報紙作為一種商品)就是最好的例子。巴菲特青睞的正是這類特殊商品的企業。

在巴菲特眼中,一個優秀的投資對象,應該具備以下七個特征:

①企業有特殊商品性質,產品成本上漲後能提高售價而不至於失去客戶。

②企業經理人員對本行的熱愛幾乎到了狂熱的程度。

③企業的業務不宜過於複雜、太難管理,以致限製了管理人員選擇的範圍。

④利潤不應是賬麵數字,而是現金利潤。

⑤企業的投資收益率高。

⑥企業股價低,債務低。

⑦決不卷入有問題和潛在危機的企業。優良的企業也有股價便宜的時候,這時你投資下去要比購買有問題的企業再加整頓容易得多。

巴菲特在選擇企業這個問題上對投資者提出三點建議:

①不要投資仍有很多未處理的“股票認股權證”的公司,同時避開對退休計劃花樣太多的企業,因為這些都有可能是會計賬目做手腳的地方。

②如果會計賬目上出現較多模棱兩可的“附注”,這很可能是CEO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這類企業要避而遠之,因為“魔鬼往往在細節之中”。

③對贏利前景作太樂觀預測的公司不可信。

早在幾年前,巴菲特就預言技術網絡泡沫將破裂。曾幾何時,就在“新經濟”高科技公司如日中天的時候,巴菲特卻建議投資者去購買“舊經濟”的股票,而他自己更是把錢大量地投入到別人認為沒有前途的零售、製造、服務行業。“巴菲特神話”因此也曾一度遭到很多人的嘲諷和質疑。

但事實卻是:技術網絡泡沫真的破裂了。這讓人們再度想起了巴菲特的警告——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投資陷阱”。曾經嘲笑巴菲特跟不上時代潮流的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手中的股票變得一錢不值。而巴菲特卻依然擁有350億美元的個人資產,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富翁。

那年的美國股票市場猶如自由落體運動——股市財富一下減少了將近五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許多華爾街的投資商身價一落千丈,華爾街一片崩潰與絕望之聲。但始終堅持投資在保險、零售等舊經濟公司的巴菲特所控製的伯克希爾·哈薩威公司卻逆勢而上,在股市大跌中,大賺33億美元,一年之中利潤增加了3倍。

巴菲特是一個長期投資家,他的愛好就是尋找可靠的股票,並且把它們盡可能便宜地買進,盡可能長久地保存,然後坐看它們的價值一天天地增長。而他給投資者們的忠告是:“人們總是會像灰姑娘一樣,明明知道午夜來臨的時候,(香車和侍者)都會變成南瓜和老鼠,但他們不願須臾錯過盛大的舞會。他們在那裏呆得太久了。人們現在應該了解一些古老的教訓:第一,華爾街販賣的東西是魚龍混雜的;第二,投機看上去最容易的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

首先,巴菲特提供長期投資。投資的不是概念、模式,也不僅僅是股票本身,而是真正的生意,投資能創造可預見性收益的公司。

其次,他討厭股票期權多的股票,像高科技股,他稱這種股票是彩票。

再次,購買身邊的品牌。誰做的廣告多,消費者喜歡,就買誰。巴菲特的眼光一如既往。

幾十年來巴菲特有一套投資理論,這套理論使他在股市中充當著常勝將軍的角色,也使他遠離高科技股。後來網絡破滅帶動整個股市走低,又給巴菲特帶來了再創奇跡的機會——開始購買電信業的股票。這並不是巴菲特為了幫助麵臨困境的國際寬帶所做出的義舉,而是對財富有著近乎獵人般直覺的巴菲特,又預見到了別人想象不到的未來。

3.看清某企業的潛能,然後下手去投資

看到某企業所有的潛能,然後再采取行動,擁有它們的股票。

——沃倫·巴菲特

20世紀70年代初期,是美國經濟的蕭條期,也叫財務恐慌時期。而巴菲特卻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機遇,充分發揮他運用“安全邊際”理論的才能,積極收購那些有潛力的企業。繼收購華盛頓郵報公司後,他在蓋可保險公司麵臨破產的情況下,又對其實行了收購。

這是一家大型保險公司,或稱為保險組織,其業務包括個人的財產保險與意外保險,它屬下政府員工保險公司,是專為政府員工和軍事人員承保其私用汽車意外保險,另外也為房屋所有人及其他合格的申請者承保多種保險;另有一個一般保險公司,替其他的申請人承包私用汽車保險。

這家保險公司於1936年由名叫利奧·格德溫的一位保險會計師所建立,他原來的想法是成立一家直接以郵寄方式往來,且隻為駕駛者承保意外保險的公司。但後來發現,政府員工這個族群發生事故的次數較一般人少一些,他也知道直接銷售保單給駕駛者,公司能夠免除與保險經紀人有關的經常性費用,這個支出占保費的10%~25%。格德溫計算,如果他將那些開車小心的人區分出來自成一族,而直接由儲金發行保單,那就有機會成功。事實證明了他的想法,承保利潤果真大幅上揚,但20世紀60年代後期由於多種原因,公司開始出現虧損。

保險業是巴菲特投資專業知識中的強項,而且此時伯克希爾公司已經擁有了規模不小的保險業集團,在蓋可保險公司即將破產之際,1976年巴菲特以平均每股318美元的價格買進了129.4萬股。1980年之前,伯克希爾公司又對蓋可保險公司增加了4700萬美元的投資。1980年又猛增到1.05億美元的投資,最後,共向蓋可保險公司增加投資17億美元。在伯克希爾體係中,蓋可保險公司是伯克希爾的第二大持股公司,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伯克希爾公司對蓋可保險公司持股已達48%。從此,蓋可保險公司與華盛頓郵報公司、首都/美國廣播公司和其後收購的可口可樂公司一起,被巴菲特挑選為伯克希爾體係中的永久持股公司,也就是說蓋可保險公司是巴菲特資產的核心部分。

巴菲特明白,汽車保險雖屬於日常必需品,但它在定價上有穩定及高度彈性的優勢。他認為蓋可保險公司能賺錢,而且他認為蓋可保險公司的領導階層也有競爭能力和優勢。而目前的企業危機,隻能說明蓋可保險公司暫時受創,何況它還有市場特許權。1976年,巴菲特起用約翰·伯恩任蓋可保險公司公司總經理。巴菲特給他定下的目標,是使公司業績起死回生。在伯恩的經營下,第一個責任年度從營業銷售額的4.63億美元中,便賺了5860萬美元,到20世紀90年代更有較大增長。根據伯克希爾·哈薩威1994年度普通投資組合報告,共持有3425萬股的蓋可保險公司,市價總值為持股成本的38倍多,可見其為伯克希爾·哈薩威公司創造了多麼巨大的效益。

作為一個精明的投資者,巴菲特有與眾人不同的逆向思維,如他總能在整個華爾街都厭惡某個企業或者完全不把它放在眼裏的時候,獨具慧眼地看到它所具有的潛力,進而采取收購行動。如通用食品當時是一家不怎麼活躍的食品公司,而可口可樂雖然有保障,但經營作風顯得保守;因此這兩家企業的股票在市場上缺乏吸引力,而大部分華爾街的投資人都不願購入這些缺乏吸引力的股票。20世紀80年代開始,巴菲特購入通用食品和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在購入通用食品的股權之後,由於通貨緊縮降低了產品成本,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卻繼續增加,使得通用食品的盈餘獲得了大幅增長。1985年,當煙草商菲利普摩裏斯收購通用食品的時候,巴菲特的投資成長了3倍之多。20世紀80年代後期,伯克希爾公司收購了可口可樂公司後,可口可樂的股價上漲了4倍之多。

在巴菲特的投資史上,值得一提的還有從1986年起,對首都/美國廣播公司的投資。首都/美國廣播公司是美國媒體通訊行業中的名列前茅的大公司。它的資本額為11億美元,擁有經營電視和廣播網、電視和廣播電台,同時也為有線電視公司製作錄影帶。此外公司也發行報紙、購物指南和各種企業相關的專業雜誌、定期刊物和書籍。

首都/美國廣播公司旗下有8家電視台、9家調幅廣播電台和8家調頻廣播電台,發行8種日報、75種周報、56種購物指南和12個州的不動產雜誌。專業刊物發行部門包括農業出版集團、切爾敦出版公司、費爾柴德出版集團等,其中金融服務及醫藥集團發行多本雜誌,包括著名的《機構投資人》和《國內醫藥新聞》等。

首都/美國廣播公司創辦於1954年,此後30年裏,在董事長湯姆·墨菲的主持下,進行過30筆以上有關廣播及出版的收購行動。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巴菲特斥巨資對首都/美國廣播公司投資。令許多業內人士感到震驚的是,在1987年10月美國股市大跌期間,巴菲特手中的投資組合隻有3種,即價值10億美元的首都/美國廣播公司、7.5億美元的蓋可保險公司股票和3.23億美元的華盛頓郵報公司。首都/美國廣播公司在其20億美元的投資組合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於此可見一斑。

收購首都/美國廣播公司對於巴菲特來說是冒了一定的風險的,因為墨菲向巴菲特開出的售價是每股172.5美元,而這個價格與公司當時價值相比,顯然已經高了。按格雷厄姆的計算公式,這家公司每股單價應在203美元左右,也就是說:隻有8%的安全邊際,而與低於淨資產值2/3的安全邊際理論相比,不僅有違於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理論,甚至與巴菲特一貫的收購風格也不相符。對此,巴菲特承認他已對這一原則做了折中。

巴菲特基於對傳媒業的深刻了解,才敢於做出這項決定。而且這裏有一個特別的考慮,是為了該公司聰明而且精明的管理層而下決心的,這是針對巴菲特所崇拜的墨菲。事實證明:巴菲特的決策是正確的,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首都/美國廣播公司的股東報酬率大約維持在5%~7%左右,比斯坦普工業指數還高,其毛利率也是美國一般企業的3倍。

1971年,伯克希爾公司所投資的股票總數為1170萬美元。1975年,市價總值增加到了3900萬美元。而同期,由於空頭市場降臨,一批年金基金經理人都紛紛減倉,隻把手頭上21%的資金投入到價格極低的股市裏。到1978年底,伯克希爾所擁有的股票,市價總值已達2.2億美元和一筆價值高達8700萬美元的未實現收益。在這3年中,道·瓊斯工業指數從852點下跌到了805點,而伯克希爾公司卻照樣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在普通股上的投資,已實現與未實現的獲利為1.12億美元。

1980年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組合中超過500萬美元的企業有18家之多,除了廣告、廣播、保險以及出版公司外,還擁有底特律全國銀行、通用食品公司、美國鋁業公司、凱塞鋁業化學公司、克裏夫蘭·克裏夫鋼鐵公司、吾爾渥斯零售企業、平克頓服務公司和雷諾煙草公司等,幾乎除了資本財務、能源、科技和公用事業之外的各個主要工業集團,都有巴菲特的股票投資。

至於為什麼巴菲特對眾人趨之若鶩的科技公司股票完全置若罔聞,巴菲特的理由是自己無法對這類公司有充分的了解。而對於公用事業公司,巴菲特亦不感興趣,理由是對於利潤固定的行業,從來不在他投資的考慮範圍之中。這也許更符合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和他的投資風格。他說:“首先我會避開那些讓我缺乏信心的一般商品企業和經營管理階層。我隻購買我所了解的公司類型。而那些公司多半具有良好的品質,以及值得信賴的經營管理階層。”

報紙、電視台的投資一向是巴菲特的強項。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巴菲特已有控股華盛頓郵報公司和《水牛城新聞報》20年以上的經驗,又入主首都/美國廣播公司10年以上,所以,當他把投資目標又一次定在加內公司時,並不是出人意料的舉動。

加內公司是采取分散化經營的新聞和大眾傳播公司,其主要經營範圍包括報紙、出版、電台和戶外廣告。加內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報業集團,有82種日報、50種刊物,其中就有聞名世界的《今日美國》《周末美國》等。《今日美國》是美國的全國性日報。1994年加內公司發行銷售的報紙,平均每天超過630萬份。加內公司當時的市價總值為77億美元。

加內公司還擁有10家電視台,分布於鳳凰城、丹佛、華盛頓、亞特蘭大、傑克森維爾和其他城市,並經營6個調頻廣播電台和5個調幅廣播電台,分別在洛杉磯、聖地亞哥、檀波、聖彼得堡、芝加哥、達拉斯和休斯敦等處。加內公司還是北美最大的戶外廣告集團,在美國國內11個州和加拿大都擁有營運工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報業整體的股東權益報酬率比較高,平均接近19%。但到1990年就開始下降,股東權益報酬率平均為13%,可還優於當時大部分企業的10%。此時,加內公司股東權益報酬率雖也有所下降,但它經過迅速重組,1993年即升至23%。

加內公司迅速複蘇,與公司管理層嚴格控製成本有關。20世紀80年代末,傑克·考利接任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采取大刀闊斧的削減公司支出的措施,使加內公司的毛利率保持在11%,高出平均價值約4%。1994年,考利又投資3.99億美元,以平均每股50美元的價格回購了本公司流通在外的股票800萬股。在過去10年中,該公司的股東盈餘每年成長12%,1993年盈餘為4.74億美元。1994年下半年,加內公司的股價每股穩定在45~50美元之間,巴菲特花在加內公司股票的平均成本為每股48美元。巴菲特的計算理由是:假如每年成長率為12%,他是以加內公司實質價值的六成購入該股;假如成長率為10%,他則是以五四折買入該股,這就是說無論何種情況,買入該股是在其劃定的安全線之內。

收購加內公司符合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一是買進了他容易了解的公司;二是以合理的股價買進;三是有良好的業績記錄,前景光明;四是有負責的、理智的管理人員。

4.別被他人的非議打倒

看中了就立即下手,錢在等著你去取。

——沃倫·巴菲特

在巴菲特對企業投資的生涯中,常常會有人對他的想法和選擇提出異議甚至完全否定。但巴菲特卻用時間和事實一再證明了自己投資的正確。他對威爾斯法哥和運通公司的投資就強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

伯克希爾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收購中,還有一項收購引起人們對巴菲特的非議,即收購威爾斯法哥銀行。

1990年10月,巴菲特宣布伯克希爾已經購入威爾斯法哥銀行股票的500萬股。1990年,威爾斯法哥以每股高價86美元上市,由於投資人擔心經濟不景氣會蔓延到西海岸,導致對商業區和住宅區的不動產市場的大量貸款損失。而威爾斯法哥又是加州地區銀行業中擁有最多商業不動產的一家銀行,因而人們紛紛拋售,並有人沽空該股,導致股價下跌,威爾斯法哥股票在當年10月的賣空收益高達77%。在這種情勢下,巴菲特見時機成熟,開始陸續購進該股。

以後幾個月間,伯克希爾公司已掌握有該銀行流通在外10%的股份,成為該銀行的第一大股東。巴菲特的介入導致了圍繞威爾斯法哥銀行股票走勢的一場爭議。在巴菲特一方,其介入持股是看好該股,投入2.89億美元,為的是它日後的成長。而看空該股者為另一方,如當時美國最大的賣空者費西哈巴兄弟投機該股,是預料該股將進一步下跌,不僅因為它已下跌了49%,而且費西巴哈兄弟的達拉斯財務主管表示:“威爾斯法哥是死定了”,還說:“我不認為聲稱它們為破產大王是正確的,但是我認為它們離破產也不遠了。”摩根斯坦利公司一位有影響的分析師巴頓認為,威爾斯法哥股價最終會跌到隻剩百分之十幾的價格。

也是這個時候,保德信證券公司的證券分析師喬治·沙勞表示:“巴菲特是出了名的討價還價者,也是長期投資者。”但是當時得州由於能源價格下滑而導致銀行倒閉的事給人們心理預期蒙上了陰影,喬治·沙勞認為“加州有可能會變成另外一個得州。”言外之音對威爾斯法哥的情形不容樂觀。在貝倫的一位名叫約翰·利西歐的業內人士也表示:“巴菲特無須擔心誰在長期揮霍他的金錢,隻要他不要一直試著去買穀底價位的銀行股。”幾乎所有的輿論都看淡威爾斯法哥,甚至有人開始教巴菲特,如何在他最熟悉的行業之一進行投資了。

而巴菲特之所以選中投資威爾斯法哥銀行,是有他的道理的,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家銀行的情況。

1983年,深具理性和睿智的卡爾·理查德出任威爾斯法哥銀行董事長,他走馬上任後,決心不惜血汗,要把死氣沉沉的銀行來個根本轉變,使之變成能賺錢的大企業。在他的努力下,1983年到1990年的7年間,威爾斯法哥的平均獲利是1.3%,而且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是15.2%。1990年,威爾斯法哥以560億美元的資產,排名為美國的第十大銀行,充分顯示出了卡爾·理查德的管理水平。盡管他尚未著手股票回購或發放特別股利的計劃,就已經使股東們獲利了。在理查德領導下,威爾斯法哥亦專注於控製成本,分析師們從比較公司和非利息支出占公司淨利息收入的比例中,可以了解到銀行的營運費用占淨利息收入的百分比。據測算,威爾斯法哥的營業效率是20%~30%,這個數據表明,它的營運--成本,比第一洲際銀行或美國銀行還要好,而理查德的一個特別應該指出的管理本領是,一旦成本被控製住以後,他就不讓成本再度增加,從而能持續地改善威爾斯法哥的贏利狀況。按理查德自己的說法是:“我們試著像是經營一家企業來管理這個公司,2+2=4,而不是7或8。”巴菲特在1990年買進這家銀行的股權時,該銀行是國內任何主要銀行中,對商業不動產放款最高的銀行,高達145億美元,是它股東權益的5倍。由於當時加州的經濟不景氣狀況正在惡化,因此,分析師推算銀行的商業放款中,有一大部分將成為呆賬。這導致了威爾斯法哥股價在1990年和1991年的下跌。

當時由於美國聯邦儲貸保險公司的倒閉,震動了金融界,金融檢查人員認真地分析了威爾斯法哥銀行的貸款投資組合情況,迫使銀行在1991年撥出13億美元作為呆賬準備,1992年度再提列12億美元作呆賬準備。因為準備金是每月撥出,投資人開始對每次的提列金額感到緊張。按規定銀行並非一次足額提到放款損失準備金,而是在二年內慢慢提到,但投資人對於銀行是否能撐到其放款問題得到解決的時候表示懷疑。

1990年由於伯克希爾宣布它擁有威爾斯法哥股權後,股價在1991年初明顯上揚,達到98美元一股。這為伯克希爾賺取了2億美元的利潤,但正如巴菲特事後承認的那樣:“我低估了加州的不景氣和那些公司的不動產問題。”果真在1991年6月,當銀行宣布另外一筆放款損失準備金的提列時,造成股價2天之內下跌13美元,降到每股74美元。雖然股價在第四季度略有回升,但由於威爾斯法哥必須為它的放款損失再增撥另一筆準備金,這明顯將使盈餘減少,因此到年底,該股以58美元一股收盤,這與1990年10月伯克希爾以平均每股57.88美元買進的價位基本持平。

威爾斯法哥銀行1990年賺了7.11億美元,但1991年由於提列呆賬準備金,隻賺了2100萬美元,1992年雖然達到2.83億美元,但仍小於它前兩年的盈利水平。但反過來說,如果加上呆賬準備金,那麼該銀行仍有每年賺進10億美元的盈利能力。

巴菲特與大多數人的分歧在於:若考慮所有的放款問題之後,它還有賺取盈餘的能力嗎?巴菲特認為有,而看空賣空者則認為沒有。

巴菲特讚賞理查德,表明在他挑選的銀行投資中,理查德是經營者最好的銀行。他說:“我不想吹噓威爾斯法哥的股票或任何事,我隻是認為它是真正的好企業,有最好的經營者,價格也合理,投資人可以賺得更多的錢。”

5.學會分析企業,而不是停留在表麵

投資者要將自己看成是企業分析家,而不是市場分析師或總體經濟分析師,更不是有價證券分析師。

——沃倫·巴菲特

對巴菲特來說,股票是抽象的概念。他不以市場理論、總體經濟概念或各產業領域的趨勢等方式去思考。相反,他的投資行為隻和該企業實際的經營狀況有關。他相信,如果人們的投資行為隻是基於一些表麵的觀點,而完全不了解企業的基本麵,那他們很容易在出現一點小狀況的時候就被嚇跑。這樣情形的十之八九的結果就是賠錢。巴菲特當然不會這麼做。他將注意力集中在盡可能地收集他有意收購企業的相關資料上,主要可分成以下三方麵:

(1)對該企業是否了解

以巴菲特的觀點,投資人財務上的成功,和他對自己所投資對象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多年來,巴菲特一直擁有許多企業:加油站、農場開墾公司、紡織廠、連鎖性的大型零售商、銀行、保險公司、廣告公司、鋁業及水泥公司、報社、油田和礦產開采公司、食品、飲料、煙草公司以及無線和有線電視公司。巴菲特或者擁有企業的控製權,或者隻是擁有該公司部分的股票。無論哪一種情形,巴菲特總是明確地掌握那些企業運作的狀況。他了解所有伯克希爾持股公司的年收入、開銷、現金流量、勞資關係、定價彈性和資本分配等情形。

因為巴菲特隻在他了解的範圍內選擇企業,所以對伯克希爾所投資的企業一直有高度的了解。巴菲特建議投資人,在競爭優勢圈內選股;這不在於競爭優勢圈有多大,而在於如何定義形成優勢圈的參數。

有人批評巴菲特劃地自限,使得自己沒有機會接觸如科技工業等具有極高投資潛力的產業。但是根據巴菲特的觀察,投資的成功與否並非取決於你了解的有多少,而在於你能否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投資人並不需要做對很多事情,重要的是不能犯重大的過錯。”在巴菲特的經驗裏,以一些平凡的方法就能夠得到平均以上的投資成果。重點是你如何把一些平凡的事,做得極不平凡。

巴菲特選擇投資華盛頓郵報,就在於他對報業的深刻了解。巴菲特的祖父曾經擁有並且編輯《克明郡民主黨報》,他的祖母在報社幫忙並在家裏的印刷廠做排字工作,他的父親在大學念書的時候曾做過編輯,巴菲特則曾是《林肯日報》的營業主任。人們常說假如巴菲特不從事商業。那他最可能從事的是新聞工作。

1969年,巴菲特買下了他的第一份重要報紙——《奧瑪哈太陽報》,連同一些周報。雖然他尊敬高品質的新聞事業,但巴菲特一想到報紙總是把它當做企業看待。他期望一個報社老板得到的獎賞是利潤而不是影響力。擁有《奧瑪哈太陽報》讓巴菲特學到一些報紙的經營方式。在開始買進《華盛頓郵報》的股票之前,他已經有4年經營報社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