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勵誌經典全集:人性的弱點全集18(3 / 3)

當病人說:“沒有一件是我喜歡做的事。”我早有準備地說:“那你就別做任何不喜歡做的事。”偶爾他會說:“我想一整天躺在床上。”我明白隻要我認可,他就不會這麼做;而假如我反對,就會即刻爆發戰爭。所以。我定會明智地選擇同意。

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另一種則更為直接,我向他們建議:“隻要按這個良方,保證你在兩周內痊愈,那就是每天設法使別人快樂。”看他們感覺怎樣。他們的大腦已被自己占滿了,他們會想:“我憑什麼去關心別人?”而另有一些人則會說:“使別人快樂,這對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實際上他們肯定沒做過。我催他們多想想看,他們誰都懶得去想它。我又向他們建議:“你試試看,當你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再去想你能讓誰開心,這會對你的身心大有好處。”第二天,我詢問:“你昨晚照我的建議去做了嗎?”他們通常會這樣回答:“昨晚一上床我就睡著了。”這都是在一種友善、柔和的氣氛下嚐試的,不能表現出一點優越感。

另有些人會說:“我心太煩了,我做不到!”我說:“沒關係,繼續煩,但你隻要同時想一下別人就行了。”我有意想把他們的注意力向別人身上轉移。

許多人會說:“為何要我去讓別人開心?那別人為什麼不來讓我開心呢?”我回答說:“你要想到你身體的健康,到後來別人會吃苦頭的。”我似乎從沒遇到一個病人會說:“我按你的建議想過了。”我努力要達到的目的,隻是要他們對別人多感點興趣。我知道他們的病因在於難和別人愉快相處,我要讓他們明白這一點。他什麼時候將別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了,那時他的病就徹底痊愈了。在十誡中最難做到的一條是“喜愛你的鄰人”,不關心別人的人不僅會給自己帶來困擾,還會給周圍的人帶來極大的損害。人類所有的失敗都由他們引發……我們對別人的期望及給予最高的稱讚是:他是一位好人、好友以及好伴侶。

阿德勒博士建議我們每天做一件好事,何為好事呢?先知穆罕默德說:“好事就是給別人帶來喜悅的行為。”

這樣做會對我們有多大的助益呢?很大,當我們給別人帶來快樂時,我們就不會有時間老想到自己,而產生憂鬱、苦悶和恐懼的主要原因就是光想自己。蒙斯夫人說:

在五年前的12月裏,我沉溺於自憐和哀傷之中——度過了幾年幸福的婚姻生活後,我失去了丈夫。臨近聖誕節,我的哀傷日益加重,我從沒有孤身一人度過聖誕節,我害怕它的來臨。朋友們都來邀請我與他們歡度聖誕佳節,可我毫無心情,隻得謝絕他們的好意。在聖誕節前夕,我幾乎深陷入自憐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的確,我還有很多值得感謝的事可做,這是人人都有的。在聖誕節那天下午3點,我離開辦公室到大街上散心,希望能驅除心中的憂傷和自憐。望著滿街的歡樂的人們,不禁使我想起從前的歡樂時光。我難以想像獨自回到那空蕩孤寂的房子裏的情景。我茫然不知所以,眼淚也忍不住掉了下來。一個多小時後,我發現自己已走到公車站前,這使我想起我和我丈夫曾坐公交車去探險旅行,於是,毫不猶豫就上了第一輛車。當赫德遜河過去一段時間後,售票員說:“終點站到了,太太。”我隨後下了車,來到了一個不知名的平靜的地方。我便隨意逛一下這小鎮的街道。我路過一個教堂,被裏麵傳來的悠揚的《平安夜》的樂曲聲吸引進去,教堂裏空無一人,隻有一位風琴手在悠然彈奏。我靜坐下來,看著那目炫神迷的奇彩聖誕樹,耳聞輕柔的音樂,疲憊的我緩緩進入了夢鄉。

當我醒來時,全然不知自己身在何處。這時,有兩個進來看聖誕樹的小孩,其中一個小女孩用小手指著我說:“她是聖誕老人帶來的嗎?”我睜開眼時把他們驚嚇了一下,接著我對他們說:“別害怕,我不會傷害你們的。”他們穿著很破舊的衣服,於是我問:“你們的父母呢?”他們回答:“我們沒有父母。”我聽後,很覺慚愧,他們是比我更加可憐的小孤兒。我覺得我應該為他倆做些什麼。我領他們觀賞聖誕樹,帶他們到小商店裏買糖果、食品和小禮物。我頓覺孤獨感一下消失不見了。這兩個孤兒使我數月來第一次感到快樂無憂。我和他們交談,越發感到自己是多麼的幸運。我慶幸自己小時候有父母的關愛,每個聖誕節過得是那麼歡快,為此我由衷地感謝天主!這兩個孤兒給我的遠比我帶給他們的要多得多。這次的切身經曆使我深信,我若要使自己快樂,必先使別人快樂。我發覺快樂是有感染力的,從施予中得到,從幫助別人中消除一切憂慮、自憐,獲得快樂的重生!

這類的事例舉不勝舉,但還是讓我們看看最受美國海軍歡迎的女士——葉芝夫人的故事。

葉芝夫人是一位作家,但發生在她身上的動人故事比她寫的小說要感人得多。故事發生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早晨。有心髒病的葉芝夫人每天得有22小時躺在床上,這樣已有一年多了。在此期間,她所能走的最長距離是房間到庭院。但必須由女傭扶著,才能在那裏享日光浴。她告訴我當時她悲觀地以為自己的後半生得在床上度過了。接著她說:

若不是日軍猛炸珍珠港,我恐怕再也不可能真正生活了。

轟炸開始時一片混亂,一枚炸彈落在我家旁邊,並將我震下床來。軍部派出汽車去接軍人家屬到學校躲避。紅十字會的人知道我床邊有個電話,便問我是否願幫忙作聯絡中心。當然願意。於是,我將那些海、陸軍人的妻兒現在暫住哪裏記錄下來,而紅十字會的人會通知那些軍人們打電話到我這兒可以詢問到他們的眷屬的下落。

我很快便知道我丈夫是安全的。我盡量開導那些不知自己丈夫死活的夫人們,並努力安慰那些已失去丈夫的寡婦們。在這次轟炸中,我方有2117名官兵陣亡,有960人失蹤。

起初,我還躺在床上接電話,隨後我坐了起來。再後來,我更加繁忙起來,心情十分激動,並將自己的疾病拋到九霄雲外,我下床坐到桌旁幫助那些比我更不幸的人,這樣。我每天16個小時忘我地忙碌著。我發現若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我可能下半生是個整天躺在床上的廢物。

雖然對美國來說,偷襲珍珠港是曆史上的一出悲慘事件,但對我而言,卻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它迫使我從關注自己轉移到關注或幫助別人,忘掉自己,使我獲得了有意義的重生。

有心理障礙的病人,假如都能像葉芝夫人那樣去幫助或關心別人,那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能夠痊愈。這正如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的:“我的病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的病因在自身的心理上,他們隻是不知道生命的意義在哪裏,他們非常自憐,隻關注自己。”也就是說,他們一生隻想搭個不用花錢的順風車,迫於自憐和寂寞的驅使,使他們去找心理醫師。當他們沒有及時趕上渡輪時,他們便會站在碼頭上,怪罪所有的人,當然,他自己除外。在這世界上,他們一向惟我獨尊,要世界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你或許現在會說:“這些事有什麼了不起的呢?假如我在聖誕夜遇見這兩個孤兒,我一樣會關照他們;假如我遇到珍珠港事件,我也會樂意做葉芝夫人那樣的善事。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情況與他們不同,我的生活過得很平淡、無聊,我每天得乏味地工作8小時,從沒有什麼趣事在我身上發生。我又哪有興趣去關心或幫助別人呢?話說回來,我憑什麼要去幫助別人?那對我又有什麼益處呢?”

這個想法還算正常,讓我來回答你的疑問。不論你的生活多麼枯燥、乏味,你每天總會碰到一些人,你對他們怎樣呢?你是目中無人呢,還是想多了解他們一下呢?比如郵遞員,他每天要跑幾百英裏路程,為別人送信,你可曾關心他住在哪裏嗎?了解一下他妻子和孩子的情況,你可曾關心地尋問他是否疲憊或感到乏味嗎?

你留意過日雜店的小售貨郎、送報生、擦鞋童嗎?他們也是和你我一樣的人,他們也有困擾、夢想和個人的抱負。他們也渴望與別人一同分享各種不同的感受。但你可曾給他們一個機會?你對他們真誠地有過興趣嗎?這便是我想對你說的話,你大可不必變成南丁格爾或社會改革者才來關心或幫助這個世界,你完全可以從明天碰到的第一個人開始做起,去真正地關心或幫助別人。

要說對你的益處?誠然,那會給你帶來莫大的快樂、滿足及自豪。亞裏士多德把這種心態稱為“開明的自私理念”。波斯襖教創立人查拉圖斯特拉說:“與人行善不是一種責任,它是人生的一種快樂享受。”富蘭克林概括道:“當你對別人好的時候,也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時候。”

多關心別人不僅可使自己免受煩惱之苦,還會多交朋友,獲得更多歡樂。耶魯大學的菲爾普教授曾對我講說如下的經曆:

我不論是住飯店,去理發店或是逛商店,都會和我碰到的人交談。我想使他們感到他們是一位受尊敬的人,而不是一個機械工具。我偶爾會對女服務員的眼睛或頭發進行讚賞。我會關切地問理發員這樣站一整天累嗎?幹這一行多久啦?大概給多少人理過頭?我幫他一起統計。我由此發現對人們感興趣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快樂。我經常和行李搬運工握手,這會對工作一天的他帶來鼓勵。

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我在火車上,去餐車吃午餐。餐車擁擠不堪、極其悶熱,服務也不能及時到位。過了許久,一位服務生終於將菜單給我看,我對他說:“這麼熱的天,那些做菜的廚師們可受罪了!”服務生聽後大聲說:“天哪!客人們都在抱怨這兒的飯不好吃,東西又貴,服務又慢,這裏又悶又熱。這些抱怨我已聽了19年啦!你是第一個也是惟一的一個對廚師表示同情的客人。我祈求有更多像你這樣的客人。”

你看到了嗎?服務生隻因我隨意說了一句關心廚師的話就發出了這麼大的感歎,人所期盼的,隻不過是希望自己被關心、關注。有時當我在路上遇到有牽著狗散步的人,我總會稱讚他的狗。在我走過而回望時,往往會看到那人很喜悅地輕撫他的狗,我的稱讚令他欣慰。

在英國,有一次我碰到一位牧羊人,我由衷地讚賞他的那隻剽悍聰明的牧羊犬。我請教他是怎樣訓練那隻伶俐的狗的。當我離開後,看到那牧羊犬正搭在它主人的肩上,而它主人正在撫摸它的頭。這一切就因我對牧人的狗感興趣,就使那牧人高興,那隻狗也高興,我同樣更加高興。

你想想,一個常和搬運工握手,對廚師深表示同情,並常讚賞別人狗的人,他會整日煩惱不堪、乏味無聊或需要心理醫師的治療嗎?當然不會。有句中國諺語說得好:“送花之人,十指留香。”

這裏再談一位女子的故事,如今她已當祖母了。多年前,我到她住的小鎮上演講,並有幸住在她家一晚,次日,當她開車送我到50英裏外的火車站搭火車的途中,她告訴我她從未向任何人講過的親身經曆,她對我談道:

我年輕時的最大不幸在於我家特別貧困,那時住在費城,全家靠社會救濟金過活。我未能像別的少女們那樣快樂地享受社交活動。我的衣著土舊、窄小,緊繃身上,款式更別提了,我感到沒有臉麵見人,常在傷心的哭泣中睡去。在沮喪中,有一天我突然有一個想法,聚會時我請男伴們談說他們各自的經曆、感想和未來的理想。我詢問這些,並不是對他們那些情況感興趣,主要是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不讓他們注意到我的衣著。令我驚奇的是。當我聽他們談說自己時,我學到一些可貴的東西,而對這些,我開始發生濃厚的興趣,這使我也忘記了自己寒酸的著裝。更使我驚喜的是:由於我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又善於鼓勵他們談說自己,他們和我在一起都感到非常快樂,這使我成為一個最受歡迎的女孩,並有三位男子向我求婚。

有人也許會說:“對別人感興趣,這多無聊啊,我對自己都關心不夠,還去管別人的閑事,我隻想自己賺得更多的錢就行了。”

當然,這是你的權利,你完全可以按你的想法去做,但是,假如你是對的話,那麼像耶穌、孔子、釋迦牟尼、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聖賢們不就都錯了嗎?或許你討厭宗教聖人,那麼,請看一些無神論者的觀點,先讓我們看一下劍橋大學的胡斯曼教授是怎麼說的,他是當代最傑出的學者。1936年,他在劍橋作一場關於《詩的形式與本質》的演講中曾說道:“基督耶穌說,‘凡是為我喪失生命者,必得永生’。”

胡斯曼教授是個無神論者,同時還是個悲觀主義者,他仍然認為,假如一個人隻想到自己,那他的人生絕對不會有意義,實際上,他會活得苦惱不堪。隻有忘我地為別人服務,才能享受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假如這還不能使你的想法有所改變,那我們再來看一看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無神論者西奧多·德萊塞。德萊塞將所有的宗教視為神話傳說,不當一回事,但他卻信奉耶穌的一句教誨:為別人服務。德萊塞曾說過:“假若你想從人生中得到快樂,那就不能隻想到自己,而必須想到別人,因為真正的快樂是從施予別人中得來。”

假如我們像德萊塞說的,幫助別人會使我們得到快樂的生活,那我們還等什麼?快,立即實行。“這條路對我來說隻能路過一次,假如我能行善事,那就讓我現在就做,別讓我延誤,因為我再也不能走這條路。”

因此,拋開憂慮而能得到快樂健康的第七條原則:

忘掉自我,關心別人,日行一善,取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