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勵誌經典全集:人性的弱點全集18(2 / 3)

假如跟錢相關,那就更別奢望了!施瓦伯有次對我說,他曾幫助一位挪用銀行基金去炒股而致虧損的銀行出納員,施瓦伯幫他補足金額使他免遭牢獄之災。最後,這個出納員感謝他了嗎?是的,先感謝了一段時間,後來就與施瓦伯對著幹,把這位曾搭救過他的人視為仇人。

假如你有錢送給你親戚一百萬美元,我想他定會很感謝你。是不是這樣呢?安德魯·卡耐基曾送給他親戚一百萬美元,不過假若他重活過來,他定會吃驚地發現,他的這個親戚正在狠毒地咒罵他哩!這是為什麼?因為卡耐基為慈善基金遺留了三億多美元,而隻留給他一百萬美元。世事就是如此,人性難以改變。你何不坦然麵對呢?我們何不像那位睿智的羅馬皇帝馬科斯·奧芮列在日記中寫的那樣:“我今天會遇到多話的、自私自利的、忘恩負義的、心胸狹窄的卑鄙小人。我也不必大驚小怪或為之煩擾,因為我目前還找不到沒有這些人存在的世界。”

他說得極是。我們總是責怪別人不知感恩,這能怪誰呢?人性就是如此,也許是我們忽視了它。我們從此後不要再期望別人感恩。假若我們有時得到別人的感謝,也不必大喜過望,假若沒有,也不必懊悔、憂傷。

在此,我著重強調一點:不會感恩是人的本性,假如我們總是指望別人感恩,那完全是在自尋煩惱。

在紐約,我認識一個婦人,整天都在抱怨自己太寂寞了,抱怨沒有一個親戚願意經常來看望她。如果你去看望她,她反會嘮嘮叨叨地跟你談上幾個小時,說她的侄兒們在小的時候是如何蒙她照顧的;當他們得百日咳、麻疹、腮腺炎時,她又是怎麼照看的;他們在她那住了好多年,她還資助一位侄子讀完職業學校,他們都住在她家裏,直到她將要結婚時。

後來,這些侄兒都回來看過她嗎?是的,有時!全是為了盡義務似的。他們都害怕去看她,因為一想到要坐好幾個小時聽她喋喋不休地老調重彈,就感到害怕。當她覺得再無法使她的侄兒們回來看她後,她便使出最後一損招——得了心髒病。

這病是裝出來的嗎?不是,醫生說她的心髒波動很大,經常是心律不齊或心動過速。這搞得醫生也無從著手,因為她的病症是由情緒引起的。

她或許要的是關注,但我認為她要的則是“感恩”。這位婦人也許永遠得不到她侄兒們的感恩了,因為她認為這是她應該得到的,她要向別人索要這些東西。

可惜,這世上不少人都和她一樣,因為別人的知恩不報,或是寂寞,或是由於被人忽視而生病。他們渴求被人關愛,然而,在這世間真正能得到關愛的惟一方法就是:施恩不求回報。

這聽起來好像不切實際,過於理想化了!事實上,這是追求快樂人生的一種最佳方法。就拿我家來說吧,我家雖然很窮,總是欠別人的債,可我父母每年總要擠出一點錢寄給孤兒院。他們一直沒到那家孤兒院去看看,也許收到過回信,也從未有人感謝過他們,但他們已得到報償,因為他們享受了幫助那些可憐的孤兒們的快樂,從不奢求回報。

我離家到外而工作後,每到聖誕節,總會給父母寄張支票,請他們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買了些東西。當我回家過節時,我父母告訴我,他們買了一些煤和日用品送給了一個有很多孩子的窮苦寡婦。施恩而不求回報的快樂是他們得到的最大快樂。

正如亞裏士多德所說:“理想之人會享受施恩的快樂!”而我的父母正是這樣快樂的理想之人。

在這一節中我要強調的另一重點是:你隻有拋開別人是否會感恩的想法,才能追求到這種真正的快樂,才能享受這種奉獻的快樂。

許多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兒子們不知感恩。就像莎士比亞劇中的李爾王所喊的:“不知感恩的孩子,比毒蛇的噬咬更令人痛心。”

但是,假若我們不能很好地教育他們,那麼,那些為子女者怎麼會知道“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呢?忘恩本是天性,就像到處生長的雜草,報恩則像精心栽培的玫瑰。

因此,假如子女們不知感恩,那隻能怪我們自己沒能教育好他們,使他們沒有養成那種遇恩要向別人表示感謝的良好品德。那又怎麼能指望他們會來感謝我們呢?

在芝加哥,我有位朋友。他在一家木箱製造廠工作,每星期賺40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婦,並被她說服向別人借了許多錢去供她前夫的兩個孩子上大學。每天的食物、房租、水電費、服裝等生活開支使他像苦役一樣苦幹了4年,但他毫無怨言。

最後,有人感謝他嗎?從來沒有,他妻子認為這是他該做的,那兩個兒子也同樣認為這位繼父是該養他們的,因此,他們全都連一聲感謝的話也沒有。

這能怪誰呢?是繼子嗎?或許是!然而,更應該怪的則是這位母親。她認為這兩個年輕的兒子不應有這種感恩的義務,她更不想要她的兒子自己去借債上學。所以她也從來不對兩個兒子說:“你們的繼父是多麼好的人啊!他用借債來資助你們上大學!”她一貫的想法則是:“哦!這是他應該做的事。”

她以為這是在為兒子著想,使他們沒有任何負擔,但事實上,她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危險的錯覺,感到別人有義務使他們生活下去。後來,果然不錯。她有一個兒子因向老板“借錢”而鋃鐺入獄。

我們千萬不能忘記教育好孩子是多麼重要。就拿我姨媽來說,她對子女們不知感恩的行為從不抱怨。

在我孩提時,姨媽把她母親接到自家裏供養,同時也供養她丈夫的母親。這兩位老人坐在壁爐前烤火的情景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她一人要照顧兩位老人。這不是很麻煩和疲憊嗎?當然是的。可是你從她的表情上一點也看不出來。她很耐心地不斷向她們噓寒問暖,她真心地敬愛她們,讓她們感覺到家庭的親切和溫暖。而她本身還有六個孩子需要照看,然而她從未感到自己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這對她來說,隻不過是她心甘情願做的本分事情。

我姨媽已守寡二十多年,她的5個已成年的孩子都希望她到他們家去一起住,她的孩子們非常愛她,從不覺得厭煩、這是出於“感激”嗎?不是的,這是出於愛,一種真正的愛!他們的兒童時代生活在充滿慈愛、溫暖的家庭中。如今需要照顧的是他們那慈祥的媽媽,他們要以真心的愛來回報她。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讓我們記住,若想有會感恩的孩子,自己必先是會感恩的人。我們的言行在孩子麵前極為重要,切勿當麵指責別人的善意。比如:“你看表妹送的聖誕禮物,肯定是她自己做的,連一角錢也不願花!”等等這一類的話可千萬別說。我們應該這麼說:“你看表妹花了好多精力為你做了一件多麼精美的聖誕禮物!她多好!我們得感謝她。”於是,我們的子女就會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形成感恩的習慣。

因此,消除別人不知感恩的憤懣,遵循如下三條原則:

1.與其憤恨別人不知感恩,還不如不指望他。你想想連耶穌基督救治好十個癱瘓病人,卻隻有一人對他表示感謝。我們又怎能奢望比他得到更多的感恩呢?

2.切記,隻有施恩不求回報,才能享受施恩的快樂。

3.切記,感恩是一種精心培養的良好品德,若想使子女成為會感恩的人,那我們就要精心教他們養成感恩的習慣。

將歡樂送給別人

當我著手寫這本書時,我曾為征集真實感人的故事而特設兩百美元獎金。

這項活動的評委有三位:東方航空公司董事長雷肯貝克,林肯大學校長麥克倫和廣播新聞評論家卡騰博。但在我們收到的所有故事中,有兩篇佳作難分高低。於是,我們決定將獎金一分為二。在此將其中一個C·D·波頓的故事摘錄如下:

在我9歲時,母親離家出走,12歲時,喪失父親。我父親是意外喪命,但母親在離家後,再也沒回來。從此,我與兩個小妹妹再也沒見過麵。在母親離家7年後才給我寄來第一封信。我父親在我母親出走三年後,死於一次意外事故。在密蘇裏州的一個小鎮上,我父親和別人合夥開了一家咖啡廳。一天,那位合夥人趁我父親出差時,將咖啡廳賣掉攜款而逃。我父親的一位朋友急忙拍電報通知他,叫他立刻趕回,慌忙中,他在堪薩斯州的一次車禍中不幸身亡。我有兩位病弱、窮困的姑媽,她們隻能收留下我們家三個小孩,僅剩下小弟和我沒人要,好在有位可憐我們的鎮上人將我們收留。我們心懷恐懼,特別害怕別人把我們當孤兒看待。我在那位好心的窮人家住了一段時間,那家主人失業了,再也無力多養一個。多虧洛夫丁夫婦收留了我,把我接到離鎮11英裏的農莊上。洛夫丁先生長年臥病在床,已有70歲高齡。他對我約法三章:一不準說謊,二不能偷竊,三要聽話。隻有做到這些,才能長期和他們住在一起。對這三條紀律我絕對遵守。後來。我開始上學了,但第一個星期情況太糟了。別的小孩子都譏笑我的大鼻子,罵我是小笨蛋,叫我是沒有人要的小孤兒。我傷心極了,真想和他們打一架。然而,洛夫丁先生對我說道:“你要永遠記住!真正的男子漢是不會隨便跟人打架的。”從此,我總不和他們打架,但是,有一天,一個小壞蛋抓起一把雞屎扔到我的臉上,於是,我狠狠地揍了他一頓,旁邊的小孩們說他活該,該揍,這樣我還交了幾個朋友。

有一天,洛夫丁夫人為我買了一頂新帽子,我非常高興。可有一次,一個大女孩從我頭上將它搶去,用它裝水並弄壞了。她還有理地說把帽子裝水可以清洗我的木腦袋,好清醒清醒。在學校我從不哭泣,可是,回到家裏就不由自主了。

一天,洛夫丁夫人給了我一個建議如何化敵為友。她說道:“波頓,假如你先對他們感興趣,看有什麼可以幫助他們,他們就會對你有好感,絕不會再逗弄你了。”於是,我記住了,我下苦功讀書,在班上成績是拔尖的,但沒人妒忌我,因為我樂意幫助別人。

我教他們寫作文,作數學。其中有一男孩還怕別人知道我在幫他,他對他媽媽謊說自己去捉動物去,然後偷跑到洛夫丁夫人家來,找我為他補習功課。

那時,村莊裏發生了幾樁不幸的事,有兩位老農去世了,還有一位也因故成了遺孀。我是這兒惟一的男孩,兩年來我一直幫這幾位寡婦,在放學期間,我會幫她們砍柴、擠牛奶、喂牲畜。現在,人們都很喜歡我、讚揚我,我成了大眾朋友。

當我從部隊退伍回來時,他們對我由衷地表現出喜愛和感激之情。我剛到家的那一天,有200多位鄰人來看我,其中還有人特意從80英裏外開車趕來看我,他們是那麼真誠地關心我。這13年來,再也沒有人嘲笑我,說我是沒人要的孤兒了。我感到生活是多麼的美好啊!

祝福你,波頓先生。你懂得怎樣結交朋友,你也知道怎樣排除憂慮和享受生活每一天!

已癱瘓23年的呂普博士也是這樣。在西雅圖《明星報》的惠豪斯曾對我說:“我對呂普博士采訪過許多次,這世上我已找不到還有誰比他更無私、更會善用人生的了。”

這位癱瘓者是如何善用人生的呢?他是憤恨、抱怨嗎?還是惟我獨尊、一味自憐呢?不,都不是。那是因為他遵從威爾斯王子的誓言:“我為眾人服務。”他收集許多重病纏身的患者的姓名地址,然後,寫信開導、鼓勵他們,並且還組建了一個病友信函俱樂部,麵向各地患者寫信,最後,他組辦了一個全國性的組織。

他躺在病床上,年均要寫1400封信,給成千上萬的病友送去快樂。

呂普博士與眾不同的特點在於有崇高的信念和強烈的使命感。他深深體會到那種比自身生命更為貴重的奉獻精神,會給別人帶來莫大的歡樂。就像蕭伯納說的:“惟我獨尊的人總在怨恨這個世界不能給他帶來快樂。”

更令我驚歎的是,心理學家阿德勒常對憂鬱患者說:“按這個良方,保證你在兩周內憂鬱症痊愈。每天想到一個人,你要設法使他快樂。”

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將阿德勒博士所寫的《人生的意義》一書中的幾段摘錄如下:

憂鬱症是一種對人長時間憤恨的情緒,它的目的雖然是想獲得別人的同情、關愛和讚同,但患者依舊對本身的罪惡感而憂傷。憂鬱患者常回想起的第一件事是:“我很想躺在我哥哥已坐著的沙發上,可是他不讓,於是,我一直哭到他起來讓我坐。”

憂鬱患者往往以自殺來處罰自己,所以,醫生首先要做的是,不給他任何自殺的借口。我治療的方法,首先讓他們放鬆,我會說:“你千萬不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我確信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假若患者做他想做的事,那他又能怪誰?又如何向自己報複?我會提醒他們:“假如你想去電影院或是休假,你盡管去做。假如你走了一半的路又不想去了,那你就別去了。”這是最佳狀態,因為他的自重感得到了滿足。他像天神一樣來去自由。但是,這還不完全符合他的個性。他本想支配別人、責怪別人,假如大家都讚同他,他便不好支配了。這便是我對想自殺的病人的特效方法,至今,我的病人還沒有一個自殺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