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圍屋九十九(1 / 1)

茶油能做成的大事情,除了修路,還能造屋。

贛西最大的圍屋——鄧家圍屋就是用做茶油生意賺來的錢建造的。為了尋訪油茶的曆史文化,我在2009年一個深秋的日子,造訪了這座圍屋。鄧家圍屋坐落於分宜縣湖澤鎮尚睦村,雖然牆體斑駁,容顏衰老,但建築規模的宏大和圍屋細部的精巧設計,仍能折射出它昔日的壯觀和輝煌。

圍屋九十九

分宜的朋友陳湘如特意找來從小在圍屋裏長大的鄧建平(現為尚睦村村委會主任),為我介紹圍屋的有關情況。鄧建平告訴我,鄧家圍屋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曆時十四年才建成,耗資巨大。他說,他們鄧家在清代是贛西最大的茶油富商,袁河兩岸茶油生意全部由鄧家壟斷,袁河上有鄧家的船隊往樟樹入贛江,浩浩蕩蕩,船上貨物全是一桶一桶堆成小山一樣的茶油。他說,他們的先人叫鄧勳,頭腦特別精明,在做茶油生意的同時,還結交了朝廷裏許多高官。圍屋裏至今仍懸掛的一些匾額就是那時的高官名士題寫的。

孕育著鄉村精神的茶籽果

鄧家圍屋為客家建築風格,五進院,占地近五千平方米,充滿著大戶人家宅邸的深邃和奢華的商賈之氣。從外麵看,圍屋如一個龜形防禦堡壘,從高處鳥瞰,整個建築群又如一個造型奇特的花瓶。圍屋共有九十九間房,設有大堂、臥室、洗澡間、閨房、廂房等等。房屋之間以走廊相連,四通八達。在過去的歲月裏,當平靜的生活被戰亂和宗族爭鬥打斷,圍屋立刻就成為保護族人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堡壘。樓上房屋之間,連通著許多小門,平時各過各的日子,緊急情況下,家家開門就連成了抵禦入侵之敵的大回廊。

如今,這個龐大的圍屋老宅中仍住著十二戶人家,全部為鄧家的後代。鄧建平說,那些老人對圍屋充滿感情,圍屋外麵的房子再好,他們也不願意搬出去住。我們在圍屋參觀時,生活在裏邊的人們並不理會我們的到來,他們該幹什麼幹什麼。女人在屋簷下織毛衣,孩子們則在天井旁趴在小桌上寫作業,老人們一邊品茶,一邊悠閑地聽戲,打發時光。

沒有多少人注意茶油與這座圍屋會有什麼聯係。

鄉村曬場上的茶籽果

其實,不光是圍屋的主人跟油茶有著重要的關係,分宜人向來就有種植油茶和食用茶油的傳統。我在陳湘如提供的《分宜縣誌》上看到了一些有關油茶的記載,曆史上的分宜,油茶林廣布,占全縣有林地麵積三成。建國初期,分宜有油榨(木榨),250口,80年代有電動油榨120口。產茶油情況——

1950年,130噸;

1960年,155噸;

1980年,493噸;

1985年,628噸;

2005年,1795噸。

分宜縣政府鼓勵對油茶林積極進行墾複。1955年至1959年,農民墾複1畝油茶林政府補助9角;1960年至1965年,墾複1畝油茶,補助大米3斤,外加獎勵羅布圍巾1條;1978年至1985年,商業收購1斤茶油,供應大米2斤。這些數字跟鄧家圍屋已經沒有多少關係,但卻活生生地告訴了我,分宜的山嶺上之所以遍布油茶林的重要原因。

曆史的根,還活著嗎?

我在大屋裏尋尋覓覓,企圖發現古代茶油的蛛絲馬跡,可想想,自己也笑了。圍屋已經曆時200餘年的歲月,怎麼可能還會有茶油的遺跡呢?隻有從圍屋的曬場上經過時,偶爾踩到散落的茶籽果發出哢嗤哢嗤的響聲,才提醒了我,有些事情是找不回來的,該遺忘的,就遺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