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寧夏回族自治區(2 / 2)

1936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西征在此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經選舉產生的縣級回族自治政府——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其舊址不僅以獨具特色的建築藝術風格和深厚久遠的文化底蘊著稱,而且因曾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卓越貢獻名揚國內外。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的成立,不僅是我國回族革命史上建立的第一個由回族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而且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最初嚐試,更是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政治體製建設上開辟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先河,形成了如今全國56個民族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共同繁榮進步的政治局麵。在當代也成為全世界各國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實現各民族自由平等、和平共處的學習借鑒的典範。

紅軍西征紀念園

紅軍西征紀念園位於寧夏同心縣城南邊。門口有一座雕塑格外醒目,這座雕塑雕刻的是一名紅軍戰士吹響軍號的動人畫卷。它的取材,正是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的封麵圖畫。軍號見證著同心縣70多年前波瀾壯闊的長征史實。

1936年8月,埃德加·斯諾和醫生喬治·海德姆(後經彭德懷代表西征紅軍黨委批準改為馬海德)一同到西征紅軍前線進行采訪,彭德懷、李富春、聶榮臻、左權、鄧小平、陳賡、楊勇、楊得誌、肖華等紅軍高級將領在預旺城東門外熱烈歡迎斯諾的到來,彭德懷還在城隍廟大殿裏擺酒菜為斯諾接風。在紅一軍團二師師部駐地王家堡子(今同心縣南塬村)南峁上,西征紅軍召開了盛大的軍民聯歡會。

一天清晨,斯諾來到南邊城牆上散步,見一隊號兵正在練習吹號,斯諾看到這是一個好鏡頭,便對號兵教練說:“請你站到這裏來,對著紅旗吹號。”教練是個十八九歲的青年,長得很英俊,是經過長征的老戰士。斯諾望著號兵教練全神貫注的神態,像真在戰場上吹號一樣,他非常滿意,趕快按下了照相機快門,拍攝了一張珍貴的照片——抗戰之聲,後來這張照片被用在了《西行漫記》的封麵上。

當時,斯諾在預旺鎮一帶為紅軍留下了不少具有曆史意義的光輝鏡頭,其中有彭德懷橫刀立馬鼓樓下的英姿,有彭德懷、聶榮臻、陳賡、左權在城隍廟牆壁下的合影。斯諾還生動地記錄了紅軍和預旺廣大回漢人民革命鬥爭的事跡,並通過《西行漫記》把“預旺堡”這個曆史重鎮推向了全世界。

吳忠市鹽池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革命老區鹽池縣曾是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也是寧夏解放最早的縣。為了緬懷革命先烈,鹽池縣於1952年在縣城東南修建了占地110畝的烈士陵園,栽植了樹木,並立上了烈士紀念碑。1986年,在慶祝鹽池解放50周年前夕,縣上又在陵園內建成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內陳列著71位在解放鹽池及保衛邊區戰鬥中英勇獻身的烈士的生平簡介、部分遺像及180多件革命文物。1995年,自治區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將這裏確定為寧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