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穿針引線法
穿針引線法也是深諳博弈智慧的成功人士經常使用的空手道招數。要使用這個招數,需要操作者像裁縫一樣,用成本極小的針和線將沒有聯係的幾塊“布”巧妙地縫合起來,從而使之成為一件價值極高的成品。
當然,空手道的招數還遠不止這兩種,隻要我們擁有知識、擁有智慧,自然會運用各種方法實現多贏博弈。
【神奇魔法鏈接】名人高額廣告費中的博弈原理
有很多消費者感歎,一些名牌產品的價格太貴,而自己所付的高價不隻是為產品本身埋單,還有一部分錢,直接變成了明星腰包裏的廣告費,於是感到有些委屈。
他們忽略了自己對於名人的信任心理。如果沒有這種心理作為基礎,商家也不會不惜重金請名人做廣告。對於商家本身來說,這是一種優勢決策。當自己的知名度還不足以引起大部分消費者的認同的時候,他們借名人來宣傳自己。
從廣告誕生之開始,這種策略就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為商家和名人帶來了數不清的利益。阿迪達斯公司采取的“體壇明星效應”法,就是利用名人效應的典型。
阿迪達斯公司每生產一種新產品,都要請世界體壇明星穿著它參加比賽。為了讓明星們心甘情願地使用它們,阿迪達斯付出了數目可觀的報酬。1936年柏林奧運會時,該公司把剛發明的短跑運動鞋贈送給奪標有望的美國黑人選手歐文斯使用。結果,這位“飛人”一連奪得4枚金牌,阿迪達斯的運動鞋從名聲大振,暢銷世界各地。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杯足球賽上,在參賽的24支球隊中,有13隊身穿阿迪達斯球衣,8隊穿阿迪達斯球鞋。決賽時,綠茵場上就有四分之三的人員——球員、裁判員、巡邊員等都穿著該公司的產品,連決賽用的足球也是阿迪達斯公司製造的。公司因這次比賽而大出風頭,在世界體壇廣為頌揚,產品也成了世界體壇最時髦的搶手貨。
阿迪達斯公司不但拿產品饋贈體壇明星,而且還饋贈給各界人士。僅1985年一年,該公司所贈產品總額就達3000萬美元。它還在公司總部別出心裁地創建了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一座運動鞋博物館,專門陳列體壇明星穿過的阿迪達斯運動鞋。其中,有歐文斯穿過的釘鞋、拳王阿裏穿過的高統拳擊鞋,等等。當許多著名運動員來博物館參觀時,公司總是免費給予招待。名人們為阿迪達斯公司帶來了更大的名氣。
名人的影響力是一種資源,古今皆然,隻不過在商品社會它們的價值得到了極大的利用和提高罷了。
利用別人的前提是不損害別人的利益,並在此基礎上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雙贏才是兩全其美的最佳選擇。
第四節 人力資本理論:累積資本,提升自己的硬實力
【神奇定律】
人力資本理論,是由美國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奠基人舒爾茨提出的。人力資本是指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和手段,在人身上積澱的具有稀缺性的,能夠投入生產中並能產生價值增值的知識、技能、經驗和健康等質量因素之和。
通八達【神奇魔力鏡子】
2003年的一則“北大才子當街賣肉”的新聞讓北大畢業生陸步軒一夜成名。陸步軒於1985年參加高考,當時以高出本科線100多分的成績考取了北大中文係,是所在縣的文科狀元。4年苦讀畢業後,陸步軒被分配到長安縣柴油機械配件廠。遺憾的是,企業幾年後倒閉了,此後,陸步軒搞過裝修,開過小商店,幾經挫折後,於2000年租房開起了肉店。這個文弱書生從此操起了切肉刀,每天起早貪黑,一年忙到頭,掙的錢交了水電費、房租後就所剩無幾了。
【神奇魔法錦囊】
隨著競爭的加劇,人力資本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經濟學家舒爾茨曾說,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重要得多。
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與你的教育水平和經曆有關。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個人經曆與閱曆越豐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就會比別人更容易獲得一份好工作。例如,普通員工沒有職業律師收入高,主要是因為兩者在人力資本投資上的極大差別所致。培養一名律師需要5~10年的專業學習時間,而培養一名普通員工最多隻要一兩個月就夠了。用於學習手藝或受培訓的時間及貨幣財富共同構成了人們為進行人力資本投資而支付的全部機會成本。正是由於這種投資,人們在單位時間的生產率才會得到提高,而正是這種生產率的提高使雇主願意聘用他,並為他付出較高的報酬。
人力資本投資對職業生涯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現代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就是要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資源,讓自己具備更多的升值空間。
年輕、健康、智慧……這些人力資本的重要構成部分是金錢換不來的,這些資本的存在,就可以幫助一個人成就他自己。
一個人擁有的資本不一定是他的長處,有時候也許並不是他希望擁有的東西,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是他特有的資本。
對於一個人而言,要成功就一定要好好利用自己的資本,不斷地發掘自己的內在潛力,並努力使這些潛力發揮出更大的能量,從而使自己的職業生涯更加輝煌。
【神奇魔法鏈接】吃苦也是一種資本
有人問一位著名的藝術家,跟隨他學畫的那個青年將來會不會成為一個大畫家?
他回答說:“不,永遠不會!他沒有生存的苦惱,他每年都會從家裏得到好幾萬元資助。”這位藝術家深深知道,人的本領是從艱苦奮鬥中鍛煉出來的,而在財富的蜜罐中,這種精神很難發揮出來。
翻開曆史可以知道,各行各業的許多成功人士,在早年往往都是貧苦的孩子。成功的人大多是從艱難困苦中走出來的。大商人、教授、發明家、科學家、實業家和政治家大多是為了實現提高自己地位的願望而努力向上的。
成功是排除困難的結果,偉人都是在同困難的鬥爭中產生出來的。不經過艱苦的拚搏而要想鍛煉出能力,是不可能的。
一個生長於奢侈環境中的年輕人,時常依附於他人而無須靠自己的努力掙飯吃的年輕人,自小被溺愛的青少年,習慣於躲藏在父輩羽翼下的年輕人,是很少能具有大本領的。富家子弟與窮苦少年相比,就像溫室中的幼苗和飽受暴風驟雨吹打的鬆樹一樣。隻有那些經受風雨洗禮的大樹,才能看見更加蔚藍的天空。
日本教育界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去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現象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老院照顧老人或做家庭教師來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背上一個小背包。別人問為什麼,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學會吃苦,你才不會在困難和逆境麵前亂了陣腳,無助哀歎;學會吃苦,能夠讓你在奮鬥的路上多一份堅韌,多一些從容。然而,曾幾何時,我們早已將吃苦精神丟棄一旁。我們習慣於依賴別人,等著別人為我們搭好橋、修好路,再牽著我們的手慢慢通過。
殊不知,沒有受過寒流的抽打,就不會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沒有經曆沙漠的幹旱,就不會體會到綠洲的清爽。
苦,可以折磨人,更可以鍛煉人!吃下這個“苦”字,會使你的生命力更加強健,讓你的人生更加燦爛、輝煌。
多一點吃苦精神吧!因為,吃苦的經曆是我們成長的養分。吃苦是一種資本,更是一種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