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分娩時,丈夫在一旁撫慰伺奉,宛如一種力量,起到縮短產程,推動孩子呱呱墜地的作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西班牙、波蘭等國家婦產科學家的研究表明:產婦分娩時丈夫親臨現場,對於痛苦異常的妻子給予安慰和幫助,這樣會大大地增加妻子分娩的力量,使嬰兒更快產出。據統計:初產婦分娩的時間可由8~12小時縮短至7.3小時;經產婦分娩的時間可由6~8小時縮短至5.2小時。

“哇——!”隨著產房裏新生命降臨人世的第一聲啼哭,父子關係瞬間升華。父親可事先準備好一部小錄音機,把新生兒的呐喊聲錄下來,然後自己說上一句美好的祝詞。

分娩後產婦多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所以,產婦和家人都沒有必要緊張和擔心。

產婦產後為什麼會多汗?因為妊娠後孕婦體內的血容量增加,使大量水分在孕婦體內滯留。分娩後,產婦的新陳代謝和內分泌活動顯著降低,機體也不需要如此多的循環血量了,滯留的水分就會顯得多餘,必須排出體外才能減輕心髒的負擔,以利於產後機體的全麵恢複。

產婦必須注意,出汗後要預防傷風感冒。內衣及被褥單要經常更換洗淨並且保持幹燥。更衣前用幹毛巾擦幹身上的汗水,然後用濕熱毛巾擦浴。濕熱毛巾擦浴可以使受刺激的組織細胞活躍,血液循環增加,增強產後免疫力,有利於身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以及排空膀胱,可清除糞便,排出積氣,促進腸蠕動,刺激子宮收縮。脹滿的膀胱能影響子宮收縮,排空膀胱(小便)能增寬產道,促進子宮收縮。自然排尿困難者,應予以誘導法排尿,無效者應予導尿。這有利胎兒的頭部下降和避免分娩時糞便的汙染。

第二個階段即第二產程。此產程是從子宮頸口開全到胎兒娩出。這個階段初產婦約需1小時。在這期間子宮收縮更為頻繁而強烈,胎膜破裂,羊水流出,這就是所謂的“破水”,胎頭由子宮進入陰道。因胎頭壓迫直腸,產婦有要排大便的感覺。這時產婦應先吸一口氣,然後隨著宮縮向下用力,靠屏氣增加腹壓來逼出胎兒,是加速分娩的重要做法。宮縮停止後就休息。產婦應盡可能地不要亂喊或亂動,以免消耗體力。產婦在產床上的有利姿勢是:平臥,兩腿屈曲,足蹬在產床上,兩手拉住產床的把手,然後隨著陣縮的加強向下屏氣。

第三個階段即是第三產程,在胎兒娩出後大約5~15分鍾,子宮再次收縮,娩出胎盤。

如果胎兒確實難以從陰道娩出,例如骨盆狹窄、胎兒過大或胎位異常、宮縮乏力及妊娠合並心髒病等的孕婦最好采用剖宮產的辦法,這對孕婦的健康、胎兒的平安都十分有利。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孕婦平安分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相信在醫生、孕婦的共同努力配合下,孕婦會平安地度過分娩這一關,迎來她們思念許久的“小太陽”。

關鍵詞:內啡呔/丈夫陪伴/多汗/剖宮產

三、健康胎教:安全分娩四要素

分娩開始後,胎兒依靠產力的推動,通過母體的產道而排出。在分娩的全過程中,產力、產道、胎兒和胎位是安全分娩的四個重要因素。在正常孕婦和胎兒基本正常的情況下,能否安全分娩,主要取決於產力的強弱,而產力又直接與產婦的精神情緒和健康狀況有關。

1.產力是推動胎兒及其附屬物娩出的動力。產力有子宮收縮、腹肌收縮及肛提肌收縮3種力量。其中子宮收縮是主要力量,作用於分娩的全過程。腹肌及肛提肌的收縮起配合作用。

(1)子宮收縮是有規律的收縮,簡稱宮縮。開始時宮縮時間短(幾十秒),間歇時間長(5~10分鍾)。隨著產程的進展,宮縮持續時間相應延長,宮縮的力度也逐漸增強。到宮口開全時,宮縮持續時間可達1分鍾以上,而間歇時間則相應縮短。子宮收縮與間歇的交替有利於母體與胎兒的血液循環,有利於母子的生理物質交換,尤其是氣體、體能的交換。產婦切忌喊叫,要抓緊利用短暫的間歇時間充分呼吸和放鬆身體。產婦感到饑餓時,還可利用間歇時間吃些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方便食品,以積蓄力量,從而安全、順利地完成分娩。

(2)腹肌收縮宮口開全後,子宮收縮與間歇交替進行,胎兒在宮縮力量的作用下,以其頭部向產道擠壓。此時,產婦用力屏氣,腹肌則收縮,腹壓增高,配合宮縮促使胎兒和胎盤娩出。

(3)肛提肌收縮這種力量是協助胎兒頭部旋轉和仰伸。

2.產道是胎兒娩出的通道,分為骨產道和軟產道兩個部分。骨產道為骨盆部分,軟產道包括子宮下段、子宮頸、陰道、骨盆底軟組織和外陰。兩者組成彎曲的通道,分娩時,骨產道的恥骨聯合會稍微張開,軟產道及其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在激素的作用下,同時變軟伸開,胎兒就在宮縮力量的擠壓下,通過產道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