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胎教第二十四周

一、孕24周母子狀況

1.胎兒的發育6個月的胎兒身長30~34厘米,體重500~800克;頭發長濃,眉毛及睫毛也長出來了,羊水量增多,胎兒活動量增大,胎位經常變動,胎動明顯,胎兒視、聽、觸覺器官有了明顯發育。

2.媽媽的身體宮底達臍水平,宮底高約22~25厘米,肚子明顯大起來,體重增加,有時腰酸背痛,甚至出現會陰及下肢靜脈曲張。

關鍵詞:胎位變動/下肢靜脈曲張

二、聲音對胎兒的刺激

我們從胚胎學可以了解到,胎兒聽覺器官的發育到6個月至6個半月左右,其外耳、中耳和內耳的結構基本上已經發育成,除了中耳鼓室和乳突部分要到出生時才能與呼吸同時完成氣化過程。

這說明了此時的胎兒,聽覺係統中耳朵的部分已具備了傳導聲波的功能,使聲波的機械振動能傳遞到聽覺神經末梢。與出生後相比,其相異之處僅在於傳聲媒介之不同,即出生以前以固體傳導為主,而出生後改以氣體傳導為主。另外,由於中耳鼓室在胚胎期末未能完全氣化,再加上外耳道又有羊水,所以不能像出生後那樣具備3000赫茲的共振頻率。

從臨床經驗上來看,許多孕婦皆反映,外界突發的聲響會引起胎兒突然動起來。近年來以超聲波掃描發現,外界的聲波尤其是突發的聲響,會引起胎兒心率加快及胎動增強,證實了外麵突發的聲音會造成胎兒驚嚇的反射。在實驗室做實驗時,工作人員不讓孕婦聽到聲音而隻讓胎兒聽到(以人工喉置於孕婦腹壁上震動發聲),結果仍然引起胎兒的驚嚇反射。國外則將這種方式設計成一種胎兒神經係統發育狀況的檢查方法,以便及早發現有生理缺陷的胎兒。

從孕婦妊娠期間的經曆體驗,發現外界突發的聲響會引起胎兒驚嚇的反射動作,那麼,他到底有沒有聽到這個聲音呢?由於胎兒是無法用言語來回答我們的,因此,必須要以一種客觀的檢查方法,來確定他是否聽見了這個聲音。後來經由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的幾位醫學博士作有係統的研究後,證實胎兒對聲音刺激確有聽覺反應。

基於噪音刺激會對胎兒造成損傷的事實,人們意識到應防止有害的聲波,並積極致力於利用有益的聲波,以控製聲波向著對胎兒有利的方向去努力。

經過相關的實驗證明,噪音屬於有害聲波,的確可以損傷胎兒的機體和器官,而對人體和胎兒來說,輕柔舒緩的音樂可看做是一種有益聲波,它能使人的情緒及精神得到放鬆和調劑,對人體有一種良性的刺激作用,這些也在超聲波的掃描監視下被做了多次實驗。近幾年來,國外許多國家如美國加州大學、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等,都有關於胎教的報道,其中介紹了用音樂對胎兒實施胎教,可使胎兒的大腦發育更好,孩子出生和長大以後,無論從音樂興趣或體質、智力等幾方麵,都比未受胎教的孩子發育更好。從胚胎學及幼兒神經學的基礎理論,我們知道音樂聲波可能引起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增長,從而為出生後的大腦神經活動如信息傳遞、信息儲存等,提供一個較好的先天性物質基礎。

從神經係統的胚胎發育上,我們可以知道胎兒腦部成熟期開始於胎齡6~7個月,腦的成熟是腦細胞數量增加和結構分化的結果。根據大腦發育的研究顯示,大約在胚胎發育的第10~18周,是腦細胞數量增加的第一個高峰;到第23周時,腦皮質的分子層、外顆粒層、小錐體細胞層、內顆粒層、大錐體細胞層等結構已定型。而大部分腦細胞都是在出生前分裂而成的,出生後的第3個月,則是嬰兒腦細胞生長的第二高峰。進一步分化後,即內部出現了與細胞代謝作用有密切關係的酶,如琥珀酸脫氫酶、細胞色素氧化酶、碳酸酐酶、堿酯酶等;這些酶的生物學意義很重要,如堿酯酶的出現代表神經係統成熟的開始,它在細胞內的含量是否足夠,對器官係統功能的正常與否有直接的關係。

第另外,從胎齡第6個月開始,胎兒腦細胞內會出現尼氏體,它是由發達的粗麵內質網和遊離的核蛋白體所構成,這時的腦細胞具有活躍的合成蛋白質的功能,所合成的蛋白質作為營養物或酶,對神經遞質和神經分泌物的形成,以及執行神經細胞的功能活動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