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築物形式的象征
第三共和國放棄了重修1871年被大火燒毀的推勒裏宮計劃,繼續把政府機關放在幾世紀前修建的宮殿裏(盧森堡宮、波旁宮、愛麗舍宮等)。宏偉的華盛頓議會大廈,既是博物館,同時又是共和國象征性標誌,巴黎卻沒有任何建築物可與之相比。先賢祠與它最近似的共和國象征性建築物,當屬巴黎的先賢祠。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9世紀,先賢祠變成了反對共和國的右翼勢力集中火力進行攻擊的靶子。1814年到1830年間,它被歸還教會。1851年到1885年間,因為這裏埋葬著叱吒風雲的曆史名人而受景仰(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和讓·饒勒斯等),有人不太誇張地說,到二十世紀中期,先賢祠依然隻是左派的先賢祠,右派真正的先賢祠,是巴黎殘老軍人院(蒂雷納沃邦、拿破侖、福煦元帥等),但是,法國右翼大約像過去自己曾經主動接納共和國那樣,也向先賢祠表示了尊敬。1964年無疑是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戴高樂將軍將讓穆蘭的遺體放入了先賢祠。按照兩大陣營的觀點,這件事實本身,已經表示同意承認拉丁區的偉大祠院是全民族的,也就是說,原則上,也像過去共和國和她的旗幟及其弗裏吉亞帽一樣,先賢祠也是實現法蘭西政治統一的一個象征。
二、法國的古典建築
法國在17世紀到18世紀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專製王權極盛時期,開始竭力崇尚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古典主義建築造型嚴謹,普遍應用古典柱式,內部裝飾豐富多彩。
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是規模巨大、造型雄偉的宮廷建築和紀念性的廣場建築群。這一時期法國王室和權臣建造的離宮別館和園林,為歐洲其他國家所仿效。
隨著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設立了建築學院,學生多出身於貴族家庭,他們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術,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學院派。學院派建築和教育體係一直延續到19世紀。學院派有關建築師的職業技巧和建築構圖藝術等觀念,統治西歐的建築事業達200多年。
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有巴黎盧浮宮的東立麵、凡爾賽宮和巴黎傷兵院新教堂等。凡爾賽宮不僅創立了宮殿的新形製,而且在規劃設計和造園藝術上都為當時歐洲各國所效法。
傷兵院新教堂又稱殘廢軍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時期軍隊的紀念碑,也是17世紀法國典型的古典主義建築。新教堂接在舊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麵呈正方形,中央頂部覆蓋著有三層殼體的穹窿,外觀呈拋物線狀,略微向上提高,頂上還加了一個文藝複興時期慣用的采光亭。穹窿頂下的空間是由等長的四臂形成的希臘十字,四角上是四個圓形的祈禱室。新教堂立麵緊湊,穹窿頂端距地麵106.5米,是整座建築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來像是穹窿頂的基座,更增加了建築的莊嚴氣氛。
在18世紀上半葉和中葉,國家性的、紀念性的大型建築比17世紀顯著減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適安謐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鄉村別墅。在這些住宅中,美奐的沙龍和舒適的起居室取代了豪華的大廳。在建築外形上,雖然巴洛克教堂式樣很快為其他建築物所效法,但這時期巴黎建築學院仍是古典主義的大本營。
當時的著名建築有協和廣場和南錫市的市中心廣場等。後者由在一條縱軸線上的三個廣場組成:北為政府廣場,長圓形;南為斯丹尼斯拉廣場,長方形;中間是一個狹長的廣場。廣場群是半封閉的,空間組合富有變化,又和諧統一。廣場上的樹木、噴泉、雕像、柵欄門、橋、凱旋門和建築物的配合也很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