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侖三世的鬥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侖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麵人》。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征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麵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與1901年,但雨果死於1885年,所以盡管他的文學成就很高,可還是無緣諾貝爾。
三、天才文學家——大仲馬
大仲馬(l802—1870),1802年7月24日生於法國的維勒科特萊(靠近巴黎)。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裏,與黑奴結合生下其父,名亞曆山大,受洗時用母姓仲馬。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亞曆山大·仲馬屢建奇功,當上共和政府將軍。大仲馬終生信守共和政見,一貫反對君主專政,憎恨複辟王朝,不滿七月王朝,反對第二帝國。他飽嚐種族歧視,心中受到創傷。家庭出身和經曆使大仲馬形成了反對不平、追求正義的叛逆性格。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類型作品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的劇本《享利第三及其宮廷》1829)比雨果的《歐那尼》還早問世一年。這出浪漫主義戲劇,完全破除了古典主義“三一律”。
大仲馬小說多達百部,大都以真實的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為內容,情節曲折生動,處處出人意外,堪稱曆史驚險小說。異乎尋常的理想英雄,急劇發展的故事情節,緊張的打鬥動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結構,生動有力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對話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個火槍手》舊譯《三劍客》,(1844)、《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是大仲馬以豐富的想象力撰寫的曆史小說,反映了17世紀20年代紅衣主教黎世留上台執政後與王後為代表的大貴族勢力的鬥爭。為了迎合讀者的趣味,作者用想象取代了一部分曆史事實,使王後成了正麵人物。小說的主人公達達尼昂和國王火槍隊的三個火槍手是莫逆之交,由於鍾情於王後的心腹侍女波那雪夫人而甘願為王後效勞。基督山伯爵中譯本《基度山伯爵》根據一個真實案例改寫而成,內容講年輕有為的水手鄧蒂斯在即將升為船長時遭到誣陷而被打入死牢伊夫堡後的經曆。誣陷他的代理檢察官維爾福升了官,同事鄧格拉斯發了財,情敵弗南娶了他的未婚妻。鄧蒂斯在牢中呆了14年,從難友法利亞長老處獲知了基度山寶藏的秘密。他使用巧計逃出伊夫堡後,報答了曾照顧他老父親的船主摩萊爾,然後以基度山伯爵的名義進入巴黎上流社會,借助手中的無盡錢財達到了報複仇人的目的,迫使弗南自殺、鄧格拉斯破產、維爾福發瘋。
大仲馬被別林斯基稱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他也是馬克思“最喜歡”的作家之一。